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抗战青岛记忆】日军刑讯两姐妹拔牙割舌活埋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5-08-21 06:31:06 字号:A- A+

    日本侵略者占据青岛后,整个城市陷入了混乱,逃难的人群漫山遍野,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就在岛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和屈辱之中时,许多家庭乃至整个家族为了与日寇抗争,举全家之力支持抗战,他们不仅在资金和物资方面给抗日组织和抗日力量提供帮助,同时家庭成员积极参与,走上抗战的第一线,在敌人的控制与监视下,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抗战七姐妹 创办革命刊物宣传抗日

    在青岛的抗日史上,有这样一户人家,一家七姊妹中竟然有五个不同的姓氏。

    梅山,原名刘文懿,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七姊妹中排行第五。18岁时是市立女中(现青岛二中),私立文德女中(原八中)两个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是青岛最早开展女学生运动的革命者。在私立文德女中,为了抵制日伪当局的奴化教育,梅山带领党员和进步学生组织了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全校罢日语课斗争。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上课铃声响过,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走廊上,在训育主任的一再催促下才慢腾腾地走进教室。上课时,日本指导官名古屋提问,几个同学都不回答或推脱有病没复习,一连提问了十几个同学,都按照党支部的要求不予回答,气得日本指导官摔门而去。罢课成功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加强了控制,局势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梅山和同志们创办了革命刊物《洪流》。创刊是在梅山家东光路13号一间狭小屋子里印刷,午夜为了不使灯光漏出去,窗上挡了三层红黑窗帘,为了冲淡油墨味,又在摆样子的观世音像前烧香,浓烟伴着油墨味呛得大家直流眼泪。艰苦条件下诞生的《洪流》,激励了广大革命志士的抗敌激情和斗志。

    青岛解放,梅山随军入市,接管敌伪报社、通讯社。离休后,参加青岛市委革命传统宣讲团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90岁出版了《梅山回忆录》,在她的讲述下,七姐妹这段传奇历史才渐为众人所知。

    一家五姓氏走上抗战路

    1940年,刘家姊妹开始走上抗日道路,从事地下工作,为了方便隐蔽,七姊妹分别化姓氏为杨、张、梁、梅、刘,其中四姐杨真,原名刘文卿,在青岛地下党党史中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同志,也是一家人中最早参加革命的。杨真1937年参加了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带领同学们抵制日本人在青岛推行 “奴化”教育。1941年春夏之交,胶东区党委为了加强青岛市内地下工作的力量,派遣南海地委副书记谢明钦打入青岛市内,建立青岛市一级的党组织。胶东区党委抽调正在胶县“抗大”学习的杨真护送谢明钦平安入市,并以杨真母亲干儿子的身份住在东光路13号。在杨真、梅山的帮助下,谢明钦很快了解了市内工作情况,于6月下旬建立了“中共青岛市地下工作委员会”,谢明钦任书记,曲华任组织委员,杨真任宣传委员。这是青岛沦陷后,青岛地下党建立的第一个市一级党组织。

    1942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谢明钦被捕,地下工作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组织上要求杨真撤离市区避险。杨真审时度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留下清理东光路13号,保护市工委机关。她组织营救谢明钦,安排党员隐蔽转移,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革命战果。从1942年1月到1944年秋青岛地下党三个特支的建立,在近三年非常困难的时期,杨真独立担负着市工委的学生、妇女、工人及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为青岛地下党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解放后,她是我国第一任驻印度大使馆的秘书。

    打造“铁打的交通线”

    三姐张敏,原名刘文英,大英(颐中)烟草公司的工人,地下党员。1942年担任青岛地下市委的政治交通员,负责敌占区地下党组织和解放区党组织的联系,传递秘密信件和指示。因工作需要,要经常穿过鬼子的卡子门、封锁线,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张敏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妇女,但她机敏过人,对党忠诚,她担任政治交通员以来,从没出过任何差错,被誉为“铁打的交通线”。有一次,张敏带着市委的重要指示穿过封锁线,将信藏在烟卷里。过卡子门排队等待检查时,她发现今天的检查特别严,增加了女兵检查,她察觉到事情的变化,担心信藏在烟卷里不保险,就瞅准了一个机会到路旁的临时厕所里,准备把密信重新藏一下。谁知她刚拿出信,一个女兵也进了厕所,显然这个女兵已经注意上她了。张敏急中生智,把烟盒拆开当手纸用,顺手把密信揉在包烟卷的锡箔纸中,藏在了女人身体最隐秘的地方。张敏出了厕所,女兵也跟着出来了,她把张敏叫进炮楼里全身上下翻了个遍,把张敏口袋里的烟卷一支支折断了检查,她带的馒头、芋头也都掰开来检查,结果一无所获,只得放行,张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七姐妹抗战各领风骚

    大姐梁琪,原名刘文静,大英(颐中)烟草公司的工人,地下党员。她是华东局城工部长王尧山亲自谈话指示发展的党员。为了掩护同志,保护同志,她曾两次遭到敌人毒打,脑部受重伤。解放前夕,在护厂斗争中,她拖着带病的身体坚守岗位,因过度疲劳复发脑溢血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追认为烈士。

    二姐刘文淑,28岁时丈夫去世,带着5岁的儿子在东亚烟厂做工并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为了组织上的工作需要,她毅然辞去工作,把唯一的儿子留在娘家,回婆家小枣园村,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建立了可供来往于青岛和解放区同志落脚的联络站。建站7年没要过党组织一分钱,还把自己种田的微薄收入补贴了联络站开销,为革命无私地奉献着,默默工作着直到青岛解放。

    六妹梁修,原名刘文惠,1940年加入了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担任市内政治交通员,年仅14岁。1942年秋,地下图书馆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转移,由梁修负责管理,梁修当时不过十五六岁,但对工作尽职尽责,无论是干交通送情报还是管理图书借阅,从未出过差错。新中国成立后,梁修曾以抗日战争一些鲜活事迹为题材,撰写了长篇小说《夜潮》,颇受读者欢迎。

    小妹梁珊,原名刘文岫。市工委书记谢明钦被捕后,青岛地下党处于非常时期,杨真安排刚上中学的小妹梁珊担任市内交通员,传递密信和口头指示。1945年撤出青岛赴根据地,在胶东公学学习,结业后参军,在部队一直做医务工作,曾任济南军区医院化验室主任,2003年去世,师级待遇。

    丁氏三姐弟

    出资自建秘密联络站

    丁笑秋,男,曾用名丁荣华,1923年出生;丁荣贵,女,曾用名丁桂花,1918年出生;丁荣娇,女,1921年出生。3人是同胞姐弟,出生在今黄岛区泊里镇邱家庄村 (时属诸城县)一个号称“乐经堂”的地主家庭。1938年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进驻泊里,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丁笑秋姐弟3人积极加入到抗日行列,同年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泊里发展的第一批 “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

    1939年6月,丁笑秋等人员被派回泊里工作。按照区委的部署,丁笑秋为隐蔽身份,担任纪家村和本村的小学教员,后任校长。他利用学校阵地,秘密发展党员,进行抗日救国宣传,邱家庄小学成了敌人眼皮底下的一所“抗战小学”。

    1941年春,中共泊里地下党支部为便于联系党员,传递情报,开展秘密活动,遵照上级的指示,决定集资在泊里建立 “联友书店”作为秘密联络点。丁笑秋、丁荣贵、丁荣娇积极参与集资和筹建活动。联友书店开业后,由于不少党员和教师来往频繁,引起了驻泊里伪军司令李永平的怀疑。不久,联友书店的房子被日军烧毁,书店被迫歇业。随后,丁笑秋以音乐教师的身份,自己出资买了笙、管、笛等音乐器械,在家里以搞文化娱乐为名,继续坚持与党员的联系,开展党的工作。

    面对酷刑宁死不低头

    1944年,“讨李战役”前夕,上级指示泊里地下党组织搜集敌人的军事情报。丁笑秋以美术教师写生为名,转遍了泊里及其周围的村庄,将敌军据点、碉堡兵力部署、地形等绘制成图,通过交通员报上级党组织。他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怀疑。7月28日,丁笑秋被伪滨海地区警备军逮捕。因丁笑秋据理力争,敌人又无确凿证据,第二天,只能将他释放。两天后,由于叛徒出卖,丁笑秋又被抓回关押在伪司令部的密室里。敌人对其进行多次严刑审讯,妄图从他口中得到五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和八路军的军事情报。在数次的刑讯逼供中,丁笑秋察觉到自己已被叛徒出卖,对敌人的斗争由隐蔽到公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地痛斥了日伪军残害人民群众的血腥罪行,敌人被丁笑秋骂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对其实施压杠子、灌汽油、香火促等酷刑,甚至用刀子豁开腿肚子搓盐,用烧红的铁锨烙其胸背。丁笑秋怀着对党和革命的绝对忠诚,咬牙坚持,毫不动摇。

    姐弟同心英勇就义

    丧心病狂的敌人见酷刑对丁笑秋不起作用,只好另谋他法。1945年5月20日晚上,敌人把丁笑秋的姐姐丁荣贵和丁荣娇抓到了伪滨海地区警备司令部,将已被摧残得骨瘦如柴、遍体鳞伤的丁笑秋拖到她们面前,企图以此威胁她们说出共产党的组织秘密。丁笑秋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事只有我知道,母亲、妻子和姐姐都不知道!”丁荣贵和丁荣娇明白了弟弟的话意,无论敌人怎样审问,她们的回答只是一句话:“不知道!”凶残的敌人在丁笑秋身上再也无计可施,便于当年5月21日将他枪杀于泊里东河滩,丁笑秋牺牲时年仅21岁。

    狡猾的敌人仍旧不死心,5月22日晚,伪滨海地区警备司令李贤斋亲自审问丁荣贵、丁荣娇。此时,姐妹俩已作好了与敌人斗争的一切准备。“我们是干八路的,是专门打汉奸和日本鬼子的!”敌人见姐妹俩态度强硬,疯狂地对姐妹俩施以各种酷刑,即使被拔掉牙齿、割掉舌头,姐妹俩仍然没有屈服,一言不发,圆睁怒目,以沉默回击黔驴技穷的敌人。5月23日凌晨,年仅27岁的丁荣贵和年仅24岁的丁荣娇被活埋在泊里东门外。

    壮士双山张

    卢沟桥上壮士刀斩七名日寇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威震敌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不乏来自胶东大地的热血男儿。民国时期的莱阳国术馆,是胶东武术社团组织中的佼佼者,第一批学员张家宪自幼读书时,受父亲尚武的熏陶,喜好舞枪弄棒。据张家宪的弟弟张庭宪老人回忆,大哥张家宪比自己大4岁,性格刚强,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张家宪进入国术馆后,勤学苦练,又有悟性,入馆仅一年就晋升为拳师。随着国术馆不断有学员参加抗日队伍,张家宪恨不得立马奔赴战场,与日寇搏杀。当他得知二十九军大刀队于1935年6月调往北平附近驻防后,就一心想去投奔。张家宪曾多次向父亲表露过投奔大刀队的念头,爱国乡绅张哲生积极支持儿子参加抗日队伍。后来经过多人介绍,张家宪终于如愿加入了大刀队。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守城的二十九军将士英勇还击。双方争夺卢沟桥的战斗极为惨烈,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日军,手起刀落,令日寇闻风丧胆,大刀队将士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冷兵器大刀的威力,张家宪刀拳并用,7个日本兵成为他的刀下之鬼。7月28日拂晓,日寇向南苑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将士多次击退日寇的进攻,但终因南苑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在日寇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伤亡惨重,年仅21岁的武术教练张家宪等众多将士中弹牺牲。

    父子壮举激发村民抗日斗志

    1937年9月,张家宪战死的噩耗传回家乡,父亲张哲生泣泪高呼:“我大儿子张家宪在卢沟桥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张哲生擦干眼泪,后来又将在军校深造的二儿子张庭宪、三儿子张国宪,分别送上了抗日前线。

    日寇侵占莱阳城后,曾以重金多次威逼利诱,让张哲生参加日伪县公署工作。张哲生不惧威胁,断然拒绝了日寇的 “邀请”,坚决不做辱没国格、家风之事,他抛弃城内家产,携全家搬到城北山村隐居,并在当地教书,从事爱国教育,被民众誉为“不向日寇低头的张哲生”。

    壮士 “双山张”——张家宪的名字响彻莱阳,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抗日烽火燃遍全县。莱阳国术馆又有很多学员加入了大刀队,青壮年加入抗日队伍的更是不计其数。1938年2月20日,在张家宪的老家双山村,120多名村民赶到青烟公路上挖沟设伏,截断日寇北行通道。待日寇进入伏击圈后,村民们用自制的很有威力的两门土炮(人称“扫帚炮”),炸毁日寇汽车两辆,打死、打伤30多个鬼子。3月20日,日寇突袭双山村,村民早有防备,在村南五沽河口,向进犯的鬼子接连开炮,但最终没能抵挡住敌人。鬼子进村后展开疯狂报复,杀害未及转移的村民22人,在村中到处放火,烧毁了大半个村庄,制造了震惊胶东的“双山惨案”。但双山村民并未因此而被击垮,反抗行动不止,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故事

    日军刺刀距妈妈鼻子1厘米

    “晚年时的妈妈经常向我们讲起她以前的往事,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往事之一是日本侵占她的家乡青岛时,她与家人一起逃难的经历。”旅居美国的胡英子和新西兰的苏珊给本报发来邮件称,她们远在国外依旧关注着家乡的报纸,看到青岛早报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后,特意从海外将母亲儿时的一段记忆发给早报编辑部。

    胡英子说,“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占领了华北许多城市,直逼山东,青岛的局势变得一天天紧张起来,人心惶惶,岌岌可危。为了全家人的安全,外祖父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地把全家人转移到胶县的乡下老家去。可是,乡下也不安全,日本兵经常进村搜查抢劫。在一次鬼子进庄中,为了躲避日本兵,妈妈和她的三个妹妹藏进了秫秸垛里。日本兵凶残地用刺刀捅戳秫秸垛,其中一刀仅差1厘米就戳到妈妈的鼻子。那些年,由于妈妈在逃难时受到惊吓,得了严重的胃病以及埋下了心脏病的病根,这些病带给了她一生的苦痛。每当妈妈向我们讲述起她与家人一起逃难的经历时,她的脸上都充满了痛苦的表情。她永远也忘不掉那些恐惧的记忆。

    “我们把妈妈在日军侵占青岛时与家人逃难的经历写进了《天鹰沉浮》这部小说,希望让人们知道那时候所发生的事情,让人们知道日军侵华所带来的灾难,让人们知道那一段不能被忘记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胡英子说。

    请市民参与抗战史料征集

    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青岛早报与青岛市政协文史委、青岛市档案局、青岛新闻网联合推出“青岛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同时向市民征集有关抗日战争故事,尤其是与青岛当地的抗战有关的史料,包括青岛地区走出来的知名抗日英雄的事迹、照片、遗物、手稿等;反映日军在青岛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暴行罪行的有关文字、实物、图片等;反映抗战胜利后日军投降、庆祝活动等相关历史。如果你有相关故事,可联系青岛早报政教部或青岛新闻网,也可以直接投稿(联系电话:82933215;电子邮箱:qdzbzjb@126.com;官方微博:新浪微博@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征集邮箱:qdxww@qingdaonews.com)。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