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休闲产业:新常态下新引擎
青岛将适时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在休闲度假、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商业、休闲制造业等五个领域培育产业优势。
从2015世界休闲体育
大会的成功举办重新确立了青岛休闲城市的地位,到经济新常态下休闲产业非同一般的带动力,再到加快形成休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在昨日下午我市举行的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总结暨休闲产业发展动员会上,休闲成为最热的词汇,休闲产业也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做好休闲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将成为新常态下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把旅游休闲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休闲城市,青岛虽然具有发展休闲产业的良好基础,但与海南、成都、杭州等近年来崛起的旅游休闲产业比较发达的省市相比,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休闲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休闲产业缺乏规划等问题和短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 “休闲发展热”,会议提出,青岛将加速形成“大旅游”、“大休闲”全域发展格局。
据悉,我市将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完善休闲产业发展相关内容,适时研究制定“青岛市休闲产业规划”,着力发展特色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大旅游”“大休闲”的全域发展格局,把旅游休闲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我市还将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结合“千万平米”旅游商务区建设和植树增绿大行动,整合中心城区奥运文化、滨海景观、各类公园、特色街区等优质资源,拓展休闲空间,形成集文化、体育、商业、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旅游核心区。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凤凰岛、灵山岛等岛屿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海上娱乐、生态旅游等业态,打造新兴旅游休闲区。依托大沽河,加强对大小沽河干流沿线湖泊、湿地、田园的保护性开发,推进滨河旅游休闲区、特色城镇、景点村庄、旅游功能节点的连带开发,打造生态旅游休闲的长廊。
五个领域培育休闲产业优势
相关研究显示,旅游业总收入与休闲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基本为1:3或1:4,按此推算,目前我国休闲经济总规模超过10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休闲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率超过30%。近年我市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和休闲商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休闲、体育休闲、海洋休闲、山地休闲、养生休闲等多元化的休闲产品初具规模。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国际游客7200万人次,其中休闲旅游占75%以上。预计“十三五”期间,休闲产业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层次将进一步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持续增强。
会议提出,我市将在五个领域加快休闲产业发展。
一是休闲度假。强化功能分区和设施配套,科学规划、主题开发滨海度假区和休闲度假地,加快形成东、西部两大滨海休闲度假集群和胶州湾北岸新兴旅游集群。统筹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升级海洋旅游装备,构筑多元化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海上旅游、海岛休闲和滨海度假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客源共享的海洋大旅游发展格局。
二是休闲文化。挖掘我市海洋文化、崂山道教文化、琅琊台历史文化等资源,努力打造旅游演艺拳头产品。
三是休闲体育。积极申办世界杯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等国际顶级赛事,打造高端帆船赛事自主品牌,扩大“帆船之都”影响力。
四是休闲商业。完善休闲购物消费产业链条,增强休闲商业聚集辐射能力,规划推进时尚消费品零售业发展,形成以浮山湾为中心,以西海岸唐岛湾、金家岭金融新区、北部海泉湾为区域圈层的时尚消费聚集区。
五是休闲制造业。促进邮轮、游船、游艇、观光潜艇、房车等高端休闲装备制造,以及配套产品的引进与发展。鼓励本地企业与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持股参股合作,推动休闲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设计和开发海洋特色旅游文化商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公司,提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水平,打造一批休闲用品制造基地。
加快休闲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休闲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议透露,我市将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公园、休闲广场等群众性休闲娱乐设施,增加市民休闲空间场所。加快建设邮轮母港、游艇和游船码头、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完善综合服务及其他设施配套。加快建设旅游休闲集散枢纽和集散中心,完善信息、咨询、投诉、指挥、调度等综合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此外,我市还将加强乡村休闲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一批休闲小镇、休闲农庄、休闲生态采摘园、休闲运动场地等,推动公共休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休闲资源互动共享。(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