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开采!清晨钻山林为这“秋日鲜”!青岛人中秋餐桌少不了这三样……

2022-09-08 09:49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秋风催开点点黄,

引得人间食客忙。

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

青岛的山和海,

为青岛人贡献了多少的——

山珍海味!

万物生长皆有时。

不仅让树叶渐渐“黄了”,

每年初秋都会给青岛人送来“二黄”——

山里的“松蘑黄”、

海里的“蟹黄”。

你冲向码头和市场买螃蟹,

他们清晨上山采摘松蘑——

XXX呢?怎么还没回来,没掉山崖下去吧?

队伍中一名青年的一句话,

引来同伙的几声浅笑,

“怎么会呢!”

9月4日早晨,

在城阳区一处山头,

四五名青壮小伙聚在一起,

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战果——

在他们身旁的小篓、小篮子里,

一个个大小不一、

深黄、浅黄颜色不等的“小伞”,

静静地躺在其中。

它们有个青岛人熟悉的名字——

松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一起,

在青岛的大小山头,

一个个“黄色小伞”从枯枝中冒出来,

开始了它们短暂的“秋天之旅”。

一些堪称正宗“吃货”的青岛人,

早已掌握了“舌尖上的大山”的规律,

为迎接这些松蘑的到来颇下了一番功夫——

天刚蒙蒙亮,

他们就结伙向着山林出发了,

多去一趟相对陡峭、人迹少至的地方,

在落满厚厚松针的松林间穿行,

寻找着那一个个的“小黄伞”。

(图文无关)

为了防蛇,

他们往往穿着长裤和雨鞋;

20℃上下的气温有点凉,

他们却都累得满头大汗。

结束了三四个小时的“战斗”,

他们将采摘的松蘑进行一番加工,

把一些烂根和所附带的杂草摘掉,

只保留最鲜美的部分。

面对好奇的围观者,

他们乐于介绍这种山里的独特美味:

松蘑量很少,

每个人一早晨才能采摘一两斤,

市场价格每斤三四百元。

炖个鸡汤放点松蘑味道极鲜。

吃不了的焯下水后放冰箱保存,

中秋节团圆宴上是一道受欢迎的大菜……

不少市民在崂山游玩时,

也偶而会在松林里捡到松蘑,

算是意外之惊喜。

01

松蘑是目前极少数不能人工培植的野生菌之一,生长于海拔较高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松树林中,初秋的温度最适宜生长。它们的生长期极短,一旦错过时机便很快腐烂变质。另外,也很容易遭到虫子啃啮常常体无完肤。

02

松蘑表面罩有一层透明的粘液,大者像饭碗,小的如铜钱,金黄色的伞盖十分醒目。松蘑的背面不是条纹形结构,而是呈针眼状,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

03

松蘑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滑嫩,通身散发出浓郁的松脂香味儿,即使做成菜肴依然香气不散,口味香醇。

山海“二黄”,

是大自然的馈赠,

是对经历过苦夏的青岛人的一种补偿,

不仅让我们享受着外在的凉爽,

还要让口腹吃得舒爽。

吃货的灵魂千篇一律,

对于食物的追求却众口不一。

美味绝不仅仅是这“二黄”,

而且松蘑数量太少较难吃到。

说到青岛人的中秋晚宴,

多数家庭离不开——

三黄 

这三种金黄的美食分别是

↓↓↓

01

月饼,

是摸得着、看得见、可以闻、可以吃的

落在人间的月亮,

而月亮,

像极了挂在天上的月饼。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是余光中笔下的李白。

世间一定有些事物,

为月光所酿成。

天下三分明月光,

月饼当占一成,

另外两成,

桂花占一成,

其余人间美景美味占一成。

桂花,

也一定是沾染了皎洁的月光,

否则不会如此金黄、奇香。

每到中秋月亮最明澈之时,

桂花都会悄悄绽放,

让整个秋天的人间活色生香。

桂花总是伴着中秋节而来,

为这个佳节增色添香。

有趣的是,

桂花可以赏、可以闻、可以吃,

能做成桂花乌龙茶、桂花酒、糕点等,

还有一道鲁菜山东人很熟悉:

木樨(须)肉。

“木樨肉”以猪肉片与鸡蛋、木耳等混炒而成,

因炒鸡蛋色黄而碎,

类似木樨而得名,

而木樨就是桂花。

木樨的“樨”字是来自于犀牛的“犀”,

因它的树皮厚且裂开时像犀牛皮一样,

所以桂花又名木樨。

由是,

小编似乎也理解了“吴刚伐桂”之苦,

高大的有着犀牛皮一般树皮的桂花树,

树皮一定十分坚硬。

中秋之夜,

在品尝月饼之余,

不妨再做一道“木樨肉”的菜,

感受一下植物与食物、人间与自然的奇妙。

不过,

“木须肉”这个演变名称令人费解,

实在失去了其原有的风雅意味。

02

螃蟹味道之美,

首在蟹黄。

青岛人爱吃螃蟹,

每年的开海时节,

各大码头最火的抢手货,

螃蟹一定排在第一位。

他横由它横,

我有大锅蒸。

从初秋开海后的梭子蟹,

“接力”而来的美味,

满足了青岛人秋天的味蕾。

同是螃蟹,

滋味之美各有千秋。

大闸蟹——香,

梭子蟹——鲜。

而蟹之精华在于蟹黄,

南方不少城市的蟹黄包子成名吃。

明清最有名的美食家张岱曾特意写蟹:

甘腴虽八珍不及,

认为蟹黄和蟹膏是人间顶级美味。

《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曾写诗赞咏蟹黄:

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

青岛人的中秋晚宴,

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螃蟹,

上了岁数的老人剥蟹不灵便,

年轻、孝顺的子女便会代劳,

将壳中满满的蟹黄挖出来,

放到老人的餐盘中。

再缀以壳内丰实如玉的蟹肉——

这一幕,

往往也成为中秋宴上,

最温馨的瞬间……

03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北宋年间的一个中秋节,

苏东坡借酒助兴而作《水调歌头》。

苏东坡喝的是什么酒?

那个年代的酒应该是黄酒。

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

其色泽之黄来源于粮食原料之色。

时隔近千年,

中秋佳节的餐桌上仍少不了一杯酒,

在全国多数省市,

特别是在青岛人的餐桌上,

彼黄酒已换成此“黄酒”——

啤酒

鲜为人知的是,

源自青岛的“啤”字很年轻,

青岛的啤酒也正青春,

但啤酒却和黄酒一样,

与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啤酒有着五六千年的历史,

在世界上首部文学巨作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

就有一段关于啤酒的叙事诗,

诗文里把面包和啤酒并称为“文明的象征”。

上世纪初,

中国开始了啤酒工业生产,

青岛啤酒是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

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

自此之后,

中国人的餐桌上,

啤酒渐渐成为了主流。

凭借着低酒精度、清爽的口感,

以及悦目的金黄色的酒液等特质,

啤酒赢得了国人的喜爱。

作为中秋餐桌“三黄”之一的啤酒,

青岛啤酒中也有个颇受好评的三“金液”:

1903、纯生、奥古特。

经典1903

作为青岛啤酒致敬经典的代表作,

可谓是啤酒客们不可错过的心头爱。

青岛纯生

采用了特有的杀菌方式——膜过滤,

有利于健康的活性酶等营养物质,

被完好保存下来,

口感更为鲜活、纯净。

奥古特

作为青啤家族的“高富帅”,

选用百年皇室珍贵酵母、

顶级捷克萨兹啤酒花自然发酵,

每一口都让人沉醉。

金色是啤酒最原始的颜色,

青岛啤酒的“金色家族”也在不断壮大,

其中,

作为青岛啤酒最新推出的全新品类产品,

皮尔森被称作第一杯金色酒液。

具有“苦爽回甘”的独特性、差异化典型风格。

当然,

“金液”啤酒还有一些,

鸿运当头,

在逢年过年、结婚、生日等场合,

特别是春节期间,

喜庆时刻非“鸿运当头”莫属,

红色,盖过了它的金黄色。

除了清澈透明的金黄色,

在青岛啤酒大家族中,

还有一款颜值气质与众不同的啤酒——

全麦白啤,

洁白细腻持久的泡沫,

加上朦胧浑浊的云雾外观,

足以让一杯白啤与众不同,

喝前摇一摇让底部酵母与酒液充分融合,

唇齿间流芳氤氲。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古代的“浊酒”是因为酿酒技术原因,

酿造的黄酒看上去较为浑浊。

这种“磨砂黄”观感的啤酒,

青岛啤酒也有一种广受欢迎,

这就是青岛啤酒原浆。

原浆传承严苛酿造工艺:

不过滤、不稀释、不灭菌,

浑浊酒体、保有原始浓郁麦香,

直接从发酵罐里打出的生啤原液,

但因富含酵母却比较娇贵,

一般而言只有短短7天保质期。

如今在冷链物流的加持之下,

之前“酿酒师才能喝到的啤酒”,

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颜色来讲,

青岛啤酒还有黑色的黑啤,

还有琥珀色的琥珀拉格啤酒,

以及琥珀色到红铜色的百年之旅大师限定,

满足了更多层次消费者的喜好。

 据说,

啤酒消费量已经仅次于水和茶,

位于世界第三位,

可见影响力已非同凡响。

这其中青岛啤酒当占较大比例。

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分析报告于近日发布,

119岁的青岛啤酒品牌价值

首次突破2000亿备受瞩目,

青岛啤酒已连续19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


尾声

金黄色的啤酒,

不仅凉爽了我们的夏天,

也与“秋高气爽”相当之搭。

总感觉时节也是有颜色的,

如清明节是青绿色的,

中秋节是明黄色的,

春节是红色的。

月饼、螃蟹、啤酒,

这“三黄”让中秋有滋有味。

当然还是那句话,

吃什么并不重要,

这“三件”并非一定要配齐,

能够全家团圆在一起,

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把酒问青天”之后,

苏东坡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这,

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愿望吧。

祝福大家:

中秋快乐,

阖家幸福!


文:秦小鱼

制图:赵娜 穆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