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视点】向海图强!西海岸新区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2023-06-16 18:37 作者:陈志伟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陈志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发展优势,经略海洋是青岛在蓝色经济时代全面起势的最佳路径。

前不久,青岛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为5014.4亿元,总量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升至33.6%,占全省、全国GOP(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8%和5.3%,总量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

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始终把创新前置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必选项”,聚焦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统筹陆海,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最有说服力。获批以来,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2022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 9.8%,占地区GDP比重39.4%。

01

近日,国信集团与青岛北海造船签约建造国信养殖工船新一代标准化船型——“国信2-1号”“国信2-2号”2艘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这也是全球首批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

“国信2-1号”“国信2-2号”是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建造、运营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的新型工船,对工船总体设计、功能区划等进行了160余项优化升级,标志着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进入2.0时代。这一科技含量满满的大国重器,是西海岸新区以科技创新撬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印证。

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一“必答题”,需要科技底气作为底层支撑。眼下的西海岸,正全力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西海岸新区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向全国院所发起“征集令”。通过定向招引、合作共建、政府扶持等多种形式,集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家,其中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明月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0余家。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吸引13家科研机构,围绕近海环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领域,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

新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探索“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研发新模式,聚焦“新海工产业、海工高端人才和海工高端装备”三个短板,打造海工协同研发综合体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北京、青岛两大研发基地启用,16个研究中心团队陆续进驻。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布局“一院(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一园(航空产业园)四公司(中科航星、中科方舟、中科国晟、中科睿航)”,突破轻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超音速无人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的“十四五”大科学装置。

西海岸新区坚持把引进高校资源、推动校城融合作为经略海洋、服务发展的重要路径,定向吸引内陆涉海高校“亲海办学”,新引进中科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一流高校项目,鼓励驻区高校设置海洋相关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驻区高校成立海洋学院,建设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全区建成及在建高校21所、在校大学生19万人,其中涉海高校达到11所;累计引育各类人才78万,其中海洋人才7.1万人、涉海合作院士达到25名。

创新成立海洋产业创新联盟,西海岸新区依托优质科研资源和骨干企业,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金融支撑,设立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建成运营高校科创成果交易中心,促进科研成果高效就地转化。

02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主体,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志。

近日,重达12000吨的海上油气平台渤中19-6气田中心平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造完成,平台多项技术实现首创,年内投产后,可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和化工产品。

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的圆筒型“企鹅”FPSO、全球首台新型高压双燃料主机、国内最大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中国三峡101”,青武麦承揽建设全国首个出口深海采油平台,全球最大深水油田FPSO P79开工建造,首次承接的5500TEU集装箱船开工建造……近年来,多个“大国重器”纷纷从海西湾驶出,标志着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由“造壳”向“造心”加速迈进。

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突破的产业集群,船舶海工产业是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优势所在、关键所在。船舶海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区依托现有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紧跟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重点企业引领产业集聚突破为导向,全力推进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海洋产业发展,不断夯实海洋经济基础,实现产业提质增效、能级迅速提升。

做大海洋一产,实施“蓝色良种”工程,重点培育水产种业龙头企业,打造西海岸海洋种业研发基地。推动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规模化发展,持续打造“灵琅八鲜”区域公用品牌,突出新区特质,形成产业雁阵。

做强海洋二产,巩固提升优势海洋产业,提升船舶海工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海工装备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深远海等方向发展,聚力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做优海洋三产,着眼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定位,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耦合发展。推动港口经济、海洋旅游等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特色现代海洋服务业。

2022年,西海岸新区六大海洋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1343.96亿元,占全区海洋经济总量的72.8%,增长12.4%,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9.9%。

重点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今年,新区将从加快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亿元以上海洋产业项目50个,推动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深远海养殖等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西海岸新区通过实施海洋产业突破行动,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突出“强链延链补链”,推进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03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走开放合作之路。

西海岸新区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

在日前举行的2023绿色与安全港口大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获评五星级“智慧港口”、五星级“绿色港口”,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

近年来,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道路上,西海岸新区稳步前行,推进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外贸航线达到215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山东港口青岛港稳居世界一流港口前列,2022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一,航线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全国首个港口加氢站。

开放,一直是西海岸新区最为鲜明的特质。新区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更高水平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自贸2.0版”改革,累计探索形成252个创新案例,9项试点创出全国经验。放大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效应,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日韩服贸港投入运营,打造黄河流域“9+2”区域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供应链产业集群。

西海岸新区持续放大“会展之滨”城市品牌影响力,高起点开展海洋国际合作。新区连续承办六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和东亚海洋博览会,累计发布26个重量级报告(指数),成立5个国际联盟和3个协调机构,联合国全球首批5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全国唯一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落户新区。

04

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坚持陆海一体、系统治理,在陆海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建设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新区组建了海洋发展委员会,建立起“海洋委主导、海洋办统筹、部门抓落实、专班抓攻坚”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经济管理体系。同时,深化海洋经济统计体系改革试点,建立规范统一的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及时监测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新区构建陆海空间协同体系,坚持以海定陆顶层设计,将陆域空间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区域用海规划等“多规合一”,陆海空间实现“一张图”管理。强化海洋资源用途管制,严控海域开发规模和强度,提高各类海洋产业集约节约用海标准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推进限额捕捞和海域修养轮作试点,不断推动海域立体综合利用。

同时,新区统筹推进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同城联动,推动与青岛主城区交通互联、融合发展。扩展城际交通建设,畅通与京津冀、长三角、胶东经济圈快速连接通道。融合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建设,增强与半岛及鲁南地区的通达能力,打造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陆海统筹,西海岸新区将以更广阔的胸怀拥抱海洋,向海图强,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