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主导产业聚起“创新方阵”,拓展新兴产业落地2个百亿级项目——
以创新激发出产业“未来感”
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作为“和谐号”“复兴号”“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的出发地,在过去十余年里,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见证了科技创新带来的“获得感”,更深切体会到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主导产业正经历周期性调整,于示范区而言,继续坚定地下好创新“先手棋”,有挑战更是机遇。
2023年以来,示范区在精准招商、服务企业等方面加快创新探索的步伐,从“链”上发力巩固主导产业,切入“新赛道”拓展新兴产业,一些趋势性变化从阶段数据中得到更清晰地体现——
2023年1-10月份,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2和1.2个百分点。
在示范区,创新的因子澎湃涌动,适度超前的战略布局正在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激发出产业的“未来感”。
激活创新“强磁场”
更快、更安全、更舒适、更环保……人们对轨道交通列车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在对每一项期待的探索中,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023年下半年,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内,有三个国家级研究中心相继挂牌成立。其中,先进结构材料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速磁浮技术装备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和智能列车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落户”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三个研究中心均是国家铁路局批复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均与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研究机构、上下游企业联合共建,剑指轨道交通发展的前沿领域、未来趋势。
以结构材料研究中心为例,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吸引了中石化上海股份公司、中航复材(北京)公司、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等16家产业链上下游单位联合共建,聚起一支“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方阵”。
一个研究中心为何有这般吸引力?
“轨道交通装备材料一直是影响铁路安全与创新发展的重大关键因素。”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看来,这个研究中心的到来携带着强大的能量和需求。她表示,结构材料研究中心将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质合金、功能材料、先进焊接技术、检测与评价技术五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将形成支撑我国新一代轨道交通装备升级换代的基础能力,保持我国高铁等轨道交通装备在国际的领先地位。
此研发中心并非“小体格”,一个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的高能级研发平台正在火热建设中。项目一期8万平方米,将完成科研办公、材料中心、焊接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四大功能板块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哈焊所、北京航材院、中车工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已确定入驻,未来这里将成为轨道交通材料领域的高端研发基地。
材料领域创新资源的富集,也拓展了关联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2023年,示范区将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纳入重点产业链清单管理。在结构材料研究中心周边,目前已集聚起以国恩股份、爱尔家佳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高分子材料企业,涵盖高性能工程塑料、涂料、橡胶、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细分行业。同时,正在加快推进年产5GW液流电池石墨烯导电模组项目建设。
在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强磁场”已经起势。仅轨道交通领域,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核心,就引进轮轨动力学团队等4个国内外知名科研团队、中车研究院等13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产业链年度招商14个项目签约,特别是利用中车大数据中心,推动三方共建面向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大脑”项目,将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新赛道”抢先机
翻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2023年的项目清单,两匹“黑马”尤为抢眼,投资体量均超百亿元。
一个是物元半导体项目,以3D晶圆堆叠为核心技术,将建设先进封装生产线;另一个是中电科青岛科技产业园,将引入多个关联产业,并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高端研发、高端人才、高科技产业”“三生三高”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
两个项目产业类别不同,却都属于未来产业范畴,依托低效片区有机更新后腾出的土地资源,是着眼示范区长远发展进行的前瞻性布局。
“在未来产业‘新赛道’努力抢占先机,是相当高的一项要求。”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招商部副部长王宁是物元半导体项目的服务专员,在参与项目招引、落地的全过程中,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让她印象深刻。“一个优质项目可能会隆起一片新产业高地,机会稍纵即逝,等不起、慢不得。”她细数物元半导体项目推进的每个重要节点,“2022年7月谈判、8月签约、10月开工,目前先进封装试验线已试研发生产,先进封装生产线主厂房预计今年4月交付。这样的推进效率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半导体新创厂线建设中的最快速度。”
构建创新生态
经济功能区以产业发展为根,就是要努力构建一个适宜创新的生态系统,让各类创新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眼下,示范区正沿着这样的思路发生着许多“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人才招引、金融创新、试点示范等5个方面实施激励;成立山东省首个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将行业企业“单打独斗”变为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实施“双招双引”项目落地全周期服务工作机制,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出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育才基金”实施办法》,为高端人才、创业团队和创新项目落地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示范区要依托创新生态建设,汇聚各类资源要素,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生态,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副主任矫鲲表示,相信一个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态,将给示范区带来更多与未来产业的不期而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