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提档升级海洋传统产业!青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向“新”力

2024-05-22 17:17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海洋考卷,常答常新。

近日,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在青岛交付,标志着我国甲醇双燃料低速机实现零的突破。与传统主机相比,该发动机可减少50%氮氧化物、97%硫氧化物、90%颗粒物和11%温室气体排放,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船用二冲程主机,可在世界上任何排放限制区内航行,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化建造。

这是青岛在海洋装备产业向“新”而行的最新答卷。而这样的优质答卷,也常常出现在海洋渔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产业中。青岛正在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质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提质升级

海藻具有重要的工业、食用和药用价值。一般而言,海藻工业级产品市场售价一吨5万元左右,食品级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而医药级则突破百万元,效益实现几何式上升。

近年来,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涉海企业均实现了海藻利用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再到医药级的“三级跳”,这既是企业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敏感触动的主动布局,也是不同海藻产品价值的巨大差异引发的市场倒逼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的结果。

换句话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永远无法依靠“低端低值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唯有不断科技创新,开展“高端高值产品”研发、生产,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利润,立于不败之地。

在岛城,像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一样,围绕市场需求、依托科技创新进行海洋产业提质升级的事例比比皆是。中国船舶集团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持续“迭代”船用低速机也是一个例证。船舶发动机被誉为船舶的“心脏”。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下,全球船舶加快向绿色智能转型,对于船用发动机制造商而言,研发绿色节能发动机必须提上日程。围绕市场需求,中国船舶集团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突破船用低速大功率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关键制造等技术,研制出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正聚焦绿色节能,大力打造船舶强“心脏”。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突出的特色优势。众多事例一再表明,近年来,随着青岛经略海洋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展,这座海滨城市的整体海洋产业结构正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由此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塑造着海洋发展新优势。

蹚出新路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在青岛均有布局。依托科技创新,青岛海洋产业不断提质升级,实现“从有到精”,更进一步。与此同时,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更高阶实现“从无到有”,蹚出产业新路。

青岛创新研发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就是最好的例证。多年来,建造大型养殖工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尝试过,但都没有成功。而在中国,以青岛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代表,产学研合作完成了这一壮举,实现了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由0到1的进阶发展。当前,青岛两艘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正提速建造,以“国信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支撑,青岛拓展了海水养殖的边界,加快引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

应该看到,大型养殖工船的突破,是建立在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而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突破应用,给产业带来了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正促进产业发生巨变甚至颠覆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抓不住、抓不准,就有可能失去发展主动权和竞争主导权。

青岛深刻领会这其中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认识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深刻重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抓紧布局,聚焦海洋人工智能这一新领域,将智能大模型技术和海洋相结合,着力答好海洋大模型建设这一道全新命题。

即将出台《青岛市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2024-2026)》,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大模型体系……当前,青岛正充分发挥海洋特色资源和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等优势,并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赋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蹚出新路。

布局未来

今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工信部官网更新的信息显示,工信部高新技术司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的业务主管机构。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日益成为城市布局的重点。

在海洋领域,深海未来空间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深海资源勘探装备是培育未来产业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对此,青岛的涉海高校、院所和企业不断加码。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举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专项2024年首批次项目群签约,这标志着双方继联合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后,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及装备领域合作进入到实质推进阶段,将促进深海工程装备的研制及创新应用,带动海洋资源开发。

不仅仅于此。出台《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布局深海开发等未来产业先导区;获批青岛市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洋钻探、深海开采等领域;以“深海开发”为未来海洋产业之一,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大对海洋采矿设备、水下机器人等关键设备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定向招引……在政府层面,青岛也在快马加鞭前瞻部署未来产业这一新赛道。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产业往往呈现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趋势。对于着力培育海洋未来产业的青岛来说,意味着需要更加注重学科、产业跨界融合,陆地、海洋统筹发展。青岛发挥智能算力优势,提速海洋药物筛选与评价很好地阐释了这一道理。近年来,智能算力不仅为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帮助青岛的科研工作者从现有大量的海洋化合物库资源中寻找治疗重大疾病的关键分子,快速筛选出了抗癌药物BG136和抗乙肝病毒药物LY102,助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当然,智能超算不仅有助于海洋药物筛选,而且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化、海洋资源评估等海洋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是培育海洋未来产业的重要底座。对此,青岛也在进一步建设算力设施,强化算力优势,中国联通(青岛)智算中心和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已相继启用,青岛力争到2026年,总算力达10000P。

随着“未来已来”,海洋新质生产力正在全新塑造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