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资本市场掀起“巨澜”,青岛如何抢跑万亿产业赛道

2024-05-26 15:31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最近一段时间,合成生物火热“出圈”。随着国家级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即将出台的消息传出,资本市场上合成生物概念股频频掀起热潮,成为投资新热点。

合成生物被视为继“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最前沿。业内对这项技术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合成生物就是让一个个细胞成为“超级工厂”,在定向改造后,源源不断生产特定的物质。

从“人造”蛋到“人造”肉,从“人工”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到“人工”抗癌药物长春花碱,在一项项成果突破中,合成生物技术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

5月26日,“青岛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暨“海创岛城”产学研对接会举办。

青岛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寻求着发展新机遇。5月26日,“青岛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暨“海创岛城”产学研对接会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合成生物技术的基础、机遇与挑战。

根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全球经济活动中,60%的物质产品可以由生物技术生产。在2030年至2040年期间,合成生物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国内外都在加速布局合成生物新风口。

青岛早已入局。运用合成生物技术把微生物改造成“超级工厂”,实现新物质、新材料的高效合成和绿色制造,青岛探索了成熟的技术路径。在合成生物全球范围内普遍处于“概念热度远高于产业应用”的大环境下,青岛已经实现了系列技术突破和转化,推动了相关产业向着降本增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提速升级。

01

万物皆可“造”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万物皆可“造”。

过去,青蒿素、紫杉醇等很多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都需要在植物中提取;现在,通过开发、设计新的微生物菌株,以合成生物技术“走捷径”就能得到同样的成分,而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农业线虫防治等领域潜力巨大的反式乌头酸,始终未能通过植物提取等方式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突破产业化瓶颈,建立起全球首条反式乌头酸发酵生产示范线。

保湿性能优异的化妆品原料甘油葡糖苷通过化学合成、酶催化合成方法提纯都有难点。青岛中科蓝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改造海洋天然藻株基因,让甘油葡糖苷实现高纯度、大体量绿色生物制造……

合成生物制造项目签约仪式。

可以看到,合成生物技术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领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驱动产业深度升级,能在医疗医药、农业、食品、环保、能源和新材料等众多领域实现产业改造,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催生了万亿规模产业新蓝海,展现出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时下,布局生物合成产业成为头部省市的共同选择。深圳通过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领域专项扶持政策、建设合成生物研究所、打造15亿元合成生物私募基金等方式做强合成生物,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中,有40%选择在深圳落户,仅在光明区内,合成生物企业的总估值就超过270亿元。

据统计,全国已有18个省、市将“合成生物”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上海发布行动方案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等领域赋能;杭州以最高500万元的力度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常州等地也出台了支持和推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

02

青岛抢先布局

业内普遍认为,合成生物制造处于从科技赛道向产业赛道切换的阶段,处于产业发展的4-6点钟阶段,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发展的前期。在这方面,青岛已经做出了率先尝试。

在研究基础方面,青岛多家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参与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各有所长。

青岛能源所、山东大学、蔚蓝生物等共同建设的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细胞工厂筛选、工业菌株构建、微藻绿色制造等研究;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啤、易邦生物、明月海藻3家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建立了蓝色经济区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构建了绿色生物制造技术推动非洲猪瘟疫苗等产品发展;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性能菌株设计与筛选及大规模培养技术开发方面国内领先。

在产业化基础方面,青岛在合成生物学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企业分布。

上游“工具层”,华大基因、北京擎科青岛分公司等从事DNA测序、合成等服务;中游“平台层”,依托青岛能源所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孵化而来的星赛生物,研发的设备已经进入欧洲市场;下游“应用层”,青岛有国内工业酶龙头企业蔚蓝生物、亚洲主要硫酸软骨素生产企业美泰科技、全球首个利用葡萄糖成功量产红景天苷的恒鲁生物以及中科蓝智、芝诺生物、奔月生物等企业。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载体支撑方面,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搭建了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基因组、蛋白质、生物芯片等方面提供研发分析检测服务;青岛能源所进行合成生物学在能源、化工、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及产业化;华大基因青岛产业园投产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与全国首个测序酶研发生产基地。

通过率先布局,青岛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有了一些“点上”的突破。打通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全生物合成路线,在全球最大生产企业完成技术转化;实现纯天然甘油葡糖苷生产纯度达99.9%以上,并推动其在等多个场景实现国际首次应用;突破核心技术,建立全球首条反式乌头酸发酵生产示范线……仅在青岛能源所,前沿技术就持续“变现”成生产力。

推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在农业、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实现产业赋能,青岛不断用“小”生物撬动“大”产业发展。

03

“合成”新未来

我们也应看到,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如何进一步整合产学研链条、推动创新成果持续产生和转化,让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从“点上强”延伸到“面上强、系统强”,打造规模化产业体系,青岛还要探索更行之有效的路径。在产学研对接会上,来自青岛能源所等机构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合成生物制造的基础、机遇与挑战。

要在顶层设计上谋篇布局,制定青岛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加强人才引进、提升平台能级、强化资金支持、夯实创新基础、扶持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集聚等措施,全面提升青岛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水平,打造良好生态体系。

要面向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组织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针对能源、化工、医药、农业领域的重大产业问题,组织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从技术研究、底盘细胞和细胞工厂构建、发酵和分离纯化工艺开发、关键仪器和软件自主创制等环节进行联合攻关。

要建设青岛市合成生物技术大科学设施,聚焦合成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构建、发酵过程精益控制、分离纯化工艺优化等核心环节,打造适配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实验室自动化和智能管理、数字孪生和可视化模拟等技术手段,促进相关工艺的高效率、链条化开发与优化。

要培育扶持合成生物领域产业孵化平台,依托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通过管理制度、人才政策、产业基金、金融服务等资源的倾斜,加强市内人才的培育和市外人才与高价值成果的引进,支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把传统工业上不能生产的,推动通过人工设计“细胞工厂”实现生产;把原来产业环节中能生产的,推动“多步变少步”、低效变高效,用生物催化替代化学合成,从而真正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对于工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来说,提质增效是永恒的追求。从青岛目前重点发展的高分子材料、食品饮料、基因工程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中,我们看到了未来合成生物技术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催生前沿技术成果、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找准下游产业场景,青岛通过合成生物学,描绘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作者|耿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