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创新驱动 “智造”加速——山东青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4-06-24 07:4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朱楠

近日,2024“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在山东青岛开幕。会上,我国海洋领域千亿级人工智能大模型“瀚海星云”正式发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瀚海星云”的问世,便是青岛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缩影。

青岛是底蕴深厚的工业强市、制造大市,产业门类齐全,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培育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选“2024年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和“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作为制造大市,青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对转型企业数量巨大、需求多元等诸多难题,通过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开放应用场景等创新举措,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突破。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韩加君 摄/光明图片

工人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的青岛即发纺织科技公司智慧纺纱生产线上巡检。梁孝鹏 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青岛市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的总装车间,智能机械臂在安装车轮。梁孝鹏 摄/光明图片

强化政策导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码头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散货船、集装箱船等多型船舶一字排开同时建造……这是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海造船”)繁忙而有序的一幕。

2024年以来,来自日本、新加坡、比利时的“航运巨头”陆续在北海造船下单,各家船东与北海造船共签署生效40余艘21万吨散货船和5艘超大型油轮,造船任务已排产至2028年。

令人瞩目的是,青岛船舶工业订单不仅“量”大,而且“质”优。以北海造船交付法国达飞集团的5500标箱(TEU)集装箱船首制船为例:建造一艘总长255米、型宽40米、型深22米的“庞然大物”,涉及近200家关联配套企业和诸多工种协作,如此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船舶,非常考验“智造”水平。

“世界船舶产业正在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依托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这个平台,以‘组团’研发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形成完整的传统燃料和新能源动力船舶产业链。”北海造船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谷克超介绍。

像北海造船依托的这种协同创新平台,可以耦合创新资源,助力链上企业创“新”提“质”。因此,2023年,青岛出台相关政策,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头部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牵头组织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支持开展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

头戴VR设备坐进“飞行机舱”,驾驶飞机腾空而起……在青岛歌尔全球研发总部智能生活馆,人们可以坐在模拟驾驶位,体验驾驶飞机带来的乐趣。

据了解,2023年,青岛VR设备产量增长98.1%,带动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2%。

数据背后,是政府以政策为引导,支持企业持之以恒地进行产业创新。

“青岛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抢先向‘新’布局,推出了专项政策,市、区一体化支持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配置促进处处长张晓介绍,青岛已出台先进制造业政策措施50条,加上180条区市特色产业政策及17条财税金融政策,累计达247条,“这些政策措施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还首创“云端研发中心”模式。该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企业“上云”链接外部创新资源,高校院所的新技术、新成果也可面向几千家企业在线发布。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畅通了产学研转化渠道。

数据显示,“云端研发中心”已经汇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项技术成果。

“赋能中心+场景开放”,多措并举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走进青岛瑞华集团,车间内裁剪、缝制、包装等各条生产线上的机器飞速运转,工人操作有序,一派繁忙景象。

而在几年前,这家老牌服装企业受外部环境和疫情影响,生产经营一度比较困难。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瑞华集团牵手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小单快反”柔性生产线的改造,让同样一条流水线同时承接多款服装的生产,实现大规模定制的转型。

“平台为瑞华量身打造了软硬件一体的服装‘智造’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定制下单、开放设计、协同采购、智能生产、智慧物流等全流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瑞华集团副总经理宋述杰表示,“改造后,瑞华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0天缩减到7天,订单量增加30%,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对大企业而言,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能力与资源制约,数字化转型决心与信心相对不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往往存在着不敢改、不会改的问题。”青岛市发改委动能推进处处长李娟说,聚焦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青岛的做法是建设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目前,已分两批次认定赋能中心20家,涉及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农业、外贸等20余个领域,累计为2600余家本地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转型门槛。

据介绍,青岛还建设全国首个“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场景赋能分类清单,覆盖原材料、装备等8个重点行业,涵盖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等9个技术领域,分行业、分领域发布场景方案,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场景方案,可快速、精准、高效地匹配场景需求,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摆脱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展翅高飞。

青岛亿东煤矿机械制造公司(以下简称“亿东”)主要生产经营矿用接链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数字化转型”提上公司议事日程。

“企业找过来时,我们花了两周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和‘诊断’。”青岛檬豆网络科技公司工业互联网总经理于德尚介绍,公司是政府认证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之一,帮助亿东在设备监管、工单排产、人员报工、工序工艺管理等多个生产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应用,并与现有系统打通形成数据交互。通过整合各生产环节的数据,企业形成完整的生产数据链。亿东完成数字化转型后,生产效率提升15%、运营成本降低11%。

“我们还帮助亿东申请‘工赋百景’‘中小企业数字化试点城市服务企业’等政府奖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比预算节省60%。”于德尚说。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智造”转型,青岛出台涵盖五大领域共18项具体政策措施,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股权投资、绿色信贷等政策手段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以来,共拨付市级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惠及企业(项目)4000余家,有效缓解了企业压力。

坚持绿色发展,厚植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作为制造强市,青岛在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传统产业的“智造”转型过程中,青岛坚持绿色发展,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目标要求,培育了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绿色工厂。

走进位于青岛莱西市的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台台废旧洗衣机被流水线送进“钢铁怪兽”的口中撕碎、分解,铁片被电磁吸出,塑料被强风吹出,泡棉则被压缩、打包……

“这不是废旧家电的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总经理李世亮对记者说。据介绍,回收的铁、铜、铝等金属将实现100%循环再利用;塑料经清洗后造粒,可再利用用作汽车内外饰件以及家居、办公用品;泡棉经改性再生后,可做成建筑板材、塑胶跑道等。目前,该工厂已全面构建起家电循环利用一体化生产智造能力,每年可拆解废旧家电200万台,循环新材料再生3万吨,每年减碳约1.7万吨,相当于种植约155万棵树。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青岛聚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用能用水行业,抓好节能节水标杆创建,引导行业企业通过对标挖潜和改造升级,降低工业能耗,提升工业用水效率。”青岛市工信局绿色处处长李琦介绍。

以啤酒为例,啤酒是高耗水行业之一。近年来,作为传统工业企业的青岛啤酒不断提升“智造”水平,提升用水效能,千升啤酒取水量逐年降低。其啤酒生产中的有机废水,也在污水处理厂派上大用场。

2021年,青岛啤酒开展“啤酒高浓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应用,将啤酒生产废水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碳源,脱氮速率相比传统碳源提高30%以上。据了解,该做法已在全国27家啤酒厂和市政污水处理厂推广。

为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青岛市“以评促建”,培育了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绿色工厂,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示范梯队,目前累计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同时,青岛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对绿色制造示范及绿色重点项目实施差异化奖补,将“鼓励引导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已累计拨付市级奖补资金5980万元,确保绿色生态的“底色盘”变成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5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