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海洋装备制造:打造经略海洋“大国重器”

2024-06-26 06:39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不久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放海域和远海岛礁养殖智能装备与增殖模式”项目(以下简称“养殖装备项目”)结出了“硕果”——项目共研制出14个大型养殖装备,约占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的四分之一;综合绩效被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评价为最高等级“优秀”。

一个项目“造出”14个大型养殖装备,不仅彰显出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力,也是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业日益高端化的一个缩影。

海洋装备是认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过程中的“重器”,也是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安全保障等海洋事业的“脊梁”。作为青岛的优势产业集群之一,海洋装备产业近年来交出亮眼“成绩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船体完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国际首个适用于深海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插入式探针,让深海生物大分子探测灵敏度达纳米级;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6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填补了国内海洋电磁探测进入5000米以上深海领域的空白;“深海一号”能源站荣获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海检集团建设的全国首个标准浅海综合试验场主体封顶……

“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

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青岛正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建设各类平台,加快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为经略海洋储备“大国重器”。

技术支撑产业迈向“高精尖”

海洋装备的有无、优劣,极大影响着经略海洋能否深入进行。青岛正在放大海洋科研在全国的引领性优势,持续支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各展所长,为海洋装备领域的技术更新寻求突破点。

在检测装备领域,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以下简称“海仪所”)的团队攻克了高可靠性声学释放器成套关键技术,研发的成果“高可靠性声学释放器成套关键技术”“MFSK低频水声通信机关键技术”作价1200万元,增资青岛泰戈菲斯海洋装备股份公司,实现了海洋声学释放器、低频水声通信机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和禁运,成为目前唯一能够与国外品牌“同台竞争”的国产品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发的自主新型GNSS浮标助力“海基二号”海上安装取得成功,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应急保障中证明了实力。GNSS浮标利用新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技术,实现了海浪观测及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有超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等特点。该浮标实现了全部自主可控,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在波浪能转换装置领域,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海洋能方向首席科学家张永良教授领衔团队研发的“高效、宽频、高可靠气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项目前不久获得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特别嘉许金奖。这项颠覆性技术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实现全球领先,有效解决了波浪能发电装置成本高、性价比低、可靠性差和生存力弱的问题,使波浪能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养殖领域,青岛也不断强化技术支撑,一批批装备从青岛走向深远海。2017年建成交付全球首座半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渔场1号”,2018年建成我国首个深远海大型渔业养殖装备、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1号”,青岛验证了深远海养殖的可行性,为拓展海水养殖空间、打造深远海优质蛋白生产基地提供了支撑。

此外,在船用发动机、压载水系统、低碳船配、通信导航等海洋装备产业配套的细分领域,大批青岛科技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发动机”)研制了高压双燃料发动机,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国产船用双燃料发动机突破,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双瑞”)和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分别在压载水处理设备、低碳船配产品细分赛道实现了领跑,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擅长生产装卸机械、船舶起重设备和功能性海工平台……

在青岛,各类创新主体锁定海洋装备研发、制造的“卡脖子”难题聚力创新,持续推动我国海洋装备迈向“高精尖”,实现国产化和引领性。      

发展趋势更高端、更绿色、更智能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提升和拓展,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热土”中“掘金”,绝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推动产业走向价值链高端。事实上,无论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还是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抑或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自主航行300TEU集装箱船“智飞号”,这些产自青岛的“大国重器”都在描绘着一个显著趋势:进入转型期的青岛海洋装备产业,正在向高附加值市场进阶。

今年初,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海造船”)、比利时船东CMB、中船发动机、WinterthurGas&Die-selLtd、青岛双瑞五方共同签约,全球首条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预计2026年在青岛交付。这就是青岛造船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有力证明。要知道,同样规模的一艘船舶订单,安装传统发动机的订单价为7000万美元左右,安装LNG、氨等新燃料动力系统后,订单价便能提升至约9000万美元。

而新燃料动力系统在远洋船舶中的应用,则折射出海洋装备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趋势:绿色化。早在今年初,北海造船订单中新能源动力系统船舶比例就超过70%,中船发动机去年全球双燃料发动机订单占比已突破40%,青岛双瑞在新燃料供给系统方面实现全球领先……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正满载“绿色新动力”,代表着城市的海洋装备实力,从青岛加速驶向全球。

再往“深”一步,智能化是传统海洋装备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对此,市科技局海洋处处长李德强解释:“海洋装备智能化是指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人的智慧、经验、控制规则等知识以智能模块或软件的形式植入海洋装备,大幅提升其感知力、机动力、环境适应力。”

上文提到的养殖装备项目研发的大型养殖装备不仅养殖容量“大”,而且很“聪明”。例如,“蓝钻1号”养殖水体约16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同时集成了饲料投喂、鱼苗投放、渔获起捕、自动监测等多项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管控。在该平台上,平时只需3个人就可以承担200多吨海水鱼的养殖管理及海上看护等工作。

伴随着产业升级,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加快迈向高端、绿色、智能。      

“抱团”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海洋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等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这些特点决定了海洋装备产业需要不同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作、“抱团”推进实现集群式发展。

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进程中,青岛明确要围绕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壮大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创新平台本身具有聚集创新要素的属性。青岛汇聚了40多家涉海科研院所,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运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平台为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更加贴近产业的创新平台,则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久前,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与青岛华航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攻关,突破了海上激光雷达测风关键技术,大大降低了海上风资源数据采集难度以及采集成本,相关成果在我国海上风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合作得益于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撮合”。该共同体2020年底由市科技局获批建设,三年多来,其成员单位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36项,培育科技型企业7家。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也打造了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全链条、开放式闭环发展生态。该创新中心以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推动海洋声学释放器、水声通讯机、系列海洋生态传感器、海洋盐度传感器、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多类海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强化了青岛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再将视线投到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示范基地内,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等船舶海工龙头企业,中船发动机、杰瑞工控、海西重工等一批配套企业,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围绕着海湾林立。当北海造船接到来自船东的“新燃料动力”订单,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会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总体方案设计,中船发动机会为船舶打造“心脏”,北海造船则进行生产设计……这样集聚发展的态势,让以造船业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产业发展迅猛。

创新平台支撑、前沿科技成果引领、成果转化渠道畅通,青岛正推动海洋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实现集聚发展,放大领先地位,让“青岛制造”在海洋领域更具显示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