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浅水爆破瞬间。
“班长,升降液压泵失灵!”接到报告,众人查知:配电箱进水短路导致电机熄火。此时,风力已达8级,船体摇晃得厉害。再不抬高,台风中心袭来,平台船将会被浪涌吞噬。
关键时刻,在岸上人员电话指挥下,电机被修好,平台船缓缓升起。
17级超强台风来袭,地方避港的4000多艘船只被毁,而他们顶巨浪、战台风,加固的平台船却安然无恙,引来周边船家纷纷登门取经
开拓创新练就决胜剑法——
敢闯作业禁区,叫板技术难题,有勇有谋方能百战百胜
炸礁队第一台炸礁平台船是从国外引进的老装备,排砟口位于10多米高的钻机套管顶部,高压水柱冲出的泥浆和石砟如同“泥石雨”从天而降,一个班次下来,钻机手就成了“兵马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严寒,钻机手只能头戴安全帽,身穿防雨衣,脚蹬长筒靴,苦不堪言。
能否将排砟口改在套管底部?一天,战士王文江突发奇想。征得领导同意后,他在套管下部挖了几个孔,结果泥浆再也不会从上面喷涌而出了,钻机手从此告别了挨“泥石雨”淋的历史,一个小小的钻孔,带来了一场行业上的变革,自此,国内外生产的所有钻机都沿用这一小革新。
创新的思维犹如马良手中的神笔,给装备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的同时,也让炸礁队尝到了甜头。
时间回溯到14年前,炸礁队承担了秦山核电站三期取水口炸礁工程,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坚硬的岩石上一次爆破出4条宽7米、深13米、长231米的吸水口沟槽。
爆破作业区距“核岛”只有20米,距电站泵房仅47厘米,要求震速必须小于2厘米/秒。如此高难度的爆破工程,不但炸礁队以前没有遇到过,在国内尚没有先例。
爆破能否顺利实施,不仅关系到秦山核电站建设的进程,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声誉、军队的形象。
面对这块“烫手山芋”,炸礁队官兵没有退却,知难而上。队长张冬生三下武汉,两上北京,向中国科学院和长江科学院的教授求教,请著名爆破专家现场授课。很快,32名官兵熟练掌握了秦山工程所需的炸礁技术。经过反复实验,探索出20多种雷管在水下引爆的各种技术指标,最终选择采用多段微差爆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