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综合新华社报道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会商认为,今年主汛期长江中下游可能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
进入汛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频发。来自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南方地区共出现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黄淮南部至江南北部降水偏多5成以上,江淮大部更是偏多1倍以上。
强降水导致多条河流发生洪水。据国家防总统计,6月15日以来,珠江、太湖和淮河均发生编号洪水,其中西江干流、淮河干流和太湖相继超警。
国家防总会商认为,今年主汛期多雨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等地。长江中下游可能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且有可能出现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遭遇的流域性洪水。
此外,太湖可能发生较大洪水,淮河可能再次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黄河、海河、松辽流域“也不排除发生大洪水的可能”。
强降雨密集“轰炸” “梅雨季”变成“暴雨季”
自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仿佛“泡”在水缸里,一轮又一轮的强降雨毫无停歇的迹象,原本阴雨绵绵的“梅雨季”变成了“暴雨季”。
6月16日,上海入梅不久即遭遇首场“下马威”。从16日夜间开始的这场特大暴雨横扫全市,部分地区雨量超过240毫米,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44毫米的常年梅雨总量。上海每年的梅雨季平均有21天,可以说,上海“一天之内把21天的雨全下完”。
在江苏,26日以来的强降雨让多地开启“淹城模式”,城市“看海”、村庄被淹、近百万亩农田受涝。南京理工大学宿舍区一楼几乎都被淹,而常州市芳渚村整个“泡”在水中。
据统计,入汛以来,南方地区共发生了15次强降水过程。仅6月份,就有江苏金坛(274.6毫米)和江西德兴(243.7毫米)等8个监测站点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副主任王遵娅认为,如此密集的强降水主要是因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其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强盛,为江南和华南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进而产生偏多的降水。
南方暴雨仍接力 多个台风接连生成
入汛以来,“雨神”在长江中下游频繁“荡秋千”,主雨带位置在江淮—江南之间来回摆动。这也使得江淮和江南北部反复遭遇暴雨袭击,成为“重灾区”。
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测表明,7月伊始,强降雨带将明显南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将接过降雨“接力棒”,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预计3日至4日,强降雨带仍将维持在江南中南部、贵州、广西中北部等地,雨带较窄、稳定少动且雨势较强,中央气象台持续拉响暴雨黄色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太平洋正成为“台风生产线”,近日连续生成了两个台风。其中第9号台风“灿鸿”在3日凌晨由强热带风暴级增强到台风级,第10号台风“莲花”在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北方洋面上移动,强度缓慢增强,未来对我国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台风“灿鸿”和“莲花”影响,9日前后,我国东部和南海东北部海域将出现较大风雨天气。而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还将有1至2个台风生成。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气象年景偏差,要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当前防汛抗洪形势,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防强台,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疑问]
是否会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
厄尔尼诺是“捅破天”的“元凶”吗?“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会不会发生类似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记者就此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
今年汛期的气候背景是持续一年有余的厄尔尼诺现象。正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持续发展,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其西侧暖湿气流强盛,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始于2014年5月,目前已经持续了14个月。
“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事件为16个月,本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打破这个记录,持续超过16个月,成为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介绍。
据了解,世界气象组织已经把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判定为“中等强度”。大多数的气候模式预测结果都表明,未来几个月热带太平洋将继续增暖,并发展成一次强厄尔尼诺事件。
“虽然持续时间长,但当前厄尔尼诺的强度还比不上1998年。”周兵介绍,1997年到1998年间,赤道中东太平洋累积海表温度指数增暖了23.5度,属于“极强厄尔尼诺事件”。而到目前为止,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仅累积增暖10.9度,暂时属于“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
此外,今年与1998年入汛时间明显不同。1998年4月12日,华南就已经入汛,至当年7月26日结束,结束日期较常年偏晚;而今年5月5日华南才入汛,为近37年最晚。
国家气候中心总工程师李维京认为,综合厄尔尼诺及当前大气环流背景等因素,今年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小,应该不会出现类似1998年全流域洪水的情况。
“逢雨必涝”一再上演 不都是厄尔尼诺惹祸
入汛以来,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下,多个城市雨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使得城市内涝防治“雪上加霜”。而除了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外,一些城市在排水防涝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
大限已过
排水防涝规划完成未过半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表示:“跟往年相比,一些城市内涝之所以显得越发严重,与今年降雨频繁、雨量大有直接关系。”
一个令人忧心的数据是: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介绍,截至目前,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完成率仅为45.8%。
按照国办2013年的通知要求,2014年底前,各地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
章林伟表示,如今还有一半多的城市没有完成规划编制,这说明一些地方在思想上对于城市排水防涝还是重视不够。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全国65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的防洪标准不达标,其中70%以上城市排涝能力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90%的老城区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下限。”国家防办副主任张家团表示,这其中既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思想重视不够的原因。
治本之策
加快建设“海绵城市”
城市内涝发生后,不少城市采取应急举措。据上海水务部门介绍,目前已建立汛期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只要灾害预警发布,交警、环卫、街道等相关方面都要第一时间配合。
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气象局还签署有关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城市内涝信息共享和预警信息发布,北京等8城市成为城市内涝联合预警试点。
然而,在官员和专家眼中,当前除了积极应对汛情、抢险救灾之外,还应该立足长远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院院长林炳章等专家建议,依据可靠的城市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通过建设地下分散集水系统、区域集水系统等不同方式,实现不可排江的水量储备使用。
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启动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在广西全区开展试点,并在南宁举办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