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青岛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全市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和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公布了全市现代服务业首批41家链主企业名单,聚焦现代物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加力。
一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2023年,青岛服务业占全省比重达20.2%,位居全省第一,比重持续提高。
在蔚蓝的大海岸边,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一片繁忙:码头现场空无一人,高度轨道吊自动抓起一个集装箱,平移到后方卸下;自动导引车承载着单个集装箱,在通道上来回穿梭……近日,民建青岛市委会组织会员企业家走进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刻被眼前这一幕吸引。
青岛港集团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4万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不仅为通过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持续增强青岛门户枢纽城市功能,也为青岛港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这些企业家在近距离感受“双五星”智慧绿色码头“黑科技”的同时,也在深刻思考如何紧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和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在港口运输方面的天然优势,不断拓展临港企业绿色智能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绿色港口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临港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走出去’企业深耕境外、不断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岛作为‘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临港物流行业的绿色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民建会员、青岛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段沛佑感慨地说。
“共建‘一带一路’释放的国际物流市场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的海外经营实践,还要取决于物流企业自身。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国际物流企业要想开展国际化经营‘走出去’,必须着重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运输体系,加快在海外重要物流节点投资布局,并招收吸纳大量跨国复合型人才。”民建青岛市委会企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捷丰国际储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静对临港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
民建会员、慧天地创新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空则认为,临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现代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贯穿一二三次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应不断加强在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的合作,才能提高在“一带一路”中的竞争力。
考察过程中,大家还结合各自企业情况,围绕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冷链物流运输、企业战略规划、企业光伏用电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民建青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成意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青岛服务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联动合力持续增强。随着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拥抱世界。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民建会员企业家们要充分发扬丝路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不断推进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智能化发展,把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民建青岛市委会将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实的工作举措,更大的作为,践行新时代民建企业家的使命担当,为青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任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