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鸦、无秘、偷偷等20多款“匿名社交”应用软件走红。与传统的社交软件相比,匿名社交就像是一场熟人间的 “假面舞会”,用户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而不用担心身份泄露。对此,青岛心理咨询师认为,由于软件里以抱怨、吐槽为主,类似的“负能量”对人的心理有负面影响。律师则表示,匿名信息发布要把握尺度。
匿名软件成吐槽利器
记者下载了一款名为乌鸦的“匿名社交”软件。在注册时需要手机号码进行验证,并自动搜索其通讯录。这款应用软件不仅面向白领群体,还覆盖了数量巨大的校园用户。打开软件,可以看到匿名用户吐槽,内容多涉及工资、人际交往、办公室政治、办公室恋情等。其中广告、销售、市场三大行业的白领成吐槽主力。记者总结归纳后发现,“匿名社交”软件的爆料内容主要分为情绪宣泄、告白和爆料三大部分。从目前来看,匿名爆料成了该类软件宣传的核心内容,发布数量也是很多的。
心理专家 “负能量”为主别沉迷
“匿名社交软件的出现,从心理层面来说是一种心理宣泄。一方面我可以讲出被压抑的秘密且不必承担‘是我说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幻想有朋友能引起共鸣,同时还能有‘猜猜我是谁’的刺激感。但这也是这类软件倍受争议的原因。”岛城心理咨询师王松认为,由于软件里以抱怨、吐槽为主,类似的“负能量”其实对每个人心理有负面影响,过度抱怨使说者形成消极思维定势,听者陷入情绪的焦躁。因此不要过于沉迷。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患有抑郁症或克服负面能量有困难的人,最好不要经常接触此类信息。
律师 乱说话或触碰法律红线
北京正平(青岛)律师事务所姜东律师认为,“匿名社交”软件虽然是匿名的,但是要看信息的发布者是否非法窥探他人隐私、是否侵占了他人的名誉权、信息的发布场所是否具有广泛性以及别人是否能够轻易猜到被爆隐私者的真实身份。否则可能触犯公安部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姜东律师表示,虽然软件制作方称“即使是内部人员包括创始人,也无法得知信息是哪位用户发布的”,但其仍负有“合理的注意”义务。当被侵权人对侵权信息提出删除等合理请求时,软件运营方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侵权内容的存在和传播,否则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记者 于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