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正文

为让社区生活更美好——追记"小巷总理"陈叶翠

来源:大众网 作者: 2017-11-22 15:21:27 字号:A- A+

为了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追记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叶翠

立冬后的济南,天气很是反常,前几日气温升到22℃,过两天又降到接近0℃。在异样的天气下,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的居民们惴惴不安,他们不断祈祷着、祝福着。

可是,噩耗还是从山东省立医院传来:11月11日晚,“小巷总理”陈叶翠因病不幸去世,享年62岁。

11月12日上午,上千名社区居民拿着横幅,自发地站在道路两侧送别陈叶翠的灵车,很多人泣不成声。

11月12日中午,甸柳第一社区食堂里温暖如春,正在吃饭的四位老人从电视里看到陈叶翠去世的消息抱头痛哭:“陈主任你咋走了呢?你走了谁还管我们吃饭啊!”

她是社区百姓口中“看病和温饱,有事就去找”的“陈主任”,她是近3000户居民心目中敢作敢当的“当家人”,她是每天“不是在社区,就是在去社区路上”的“好书记”;她扎根社区、服务社区29年,拖着病体走街串巷,直到去世前还惦记着社区幼儿园新添的志愿者名单;她让社区老人能够有尊严地养老,她让残疾居民自食其力活得踏实,她顶着千难万阻开办了社区医院、社区食堂,她让社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双气入户”的老旧小区;她怒拍桌子为居民争取最大的利益,逼着开发商11次修改了户型图……

她曾获得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社区服务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去世前是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陈叶翠看望社区老人

作为居委会主任,她的人生理想是“让每一位居民有所得、很安全、都幸福”;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她的工作目标是“让社区生活更美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为此,她一刻也不敢懈怠,一天也不愿清闲,竭尽所能,鞠躬尽“翠”。

为了理想和目标,她工作中追求完美,事事都要办到最好,都要办到居民心里,所以她一进社区就有使不完的劲。29年间,陈叶翠写了72本“民生日记”,每一笔、每一划都记录着“社区事”;29年间,陈叶翠为社区居民做了无数件好事,积劳成疾直至不幸去世。

在陈叶翠的努力下,目前的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是一个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数爆棚”的地方,在这里,幼儿园、社区医院、社区食堂、居家养老、市政服务、环境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稳定且持久的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都一一在社区居民身边实现。

如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何让群众有更大的安全感?如何让群众有更强的幸福感?这是陈叶翠用尽一生去思考、去攻克、去解决了的“民生三问”。她把生命一点点燃尽,在照亮社区、温暖居民的同时,让社区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一步一步,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叶落归根,枝开滴翠。追忆像一本线装书,在这个初冬时节被一页一页慢慢翻开。

2012年11月16日,社区居民唱歌欢迎参加党的十八大归来的陈叶翠

追忆·安居

不让居民冻得腿疼

——她东奔西走,促成全市首个双气入户老社区

甸柳第一社区落成于1988年,当时办公场地只有十几平米,基础设施极其简陋,陈叶翠正是在此时到了社区工作。由于建成较早,甸柳第一社区没有集中供暖,进入冬季,居民只能靠点煤球取暖,既不安全热效又差。有居民向陈叶翠反映,天冷冻得腿疼,希望协调一下给装上暖气。

老旧小区双气入户,这在济南当时还没有先例。陈叶翠就是不信这个邪,她无数次东奔西走,跑城管局协调热电厂,选址建换热站,终于成功将热能接入甸柳第一社区。为了让社区居民能享受到燃气的便利,她又主动上门与港华燃气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陈叶翠的力推下,2004年甸柳第一社区率先在甸柳街道8个社区中实现双气入户,这也是当时济南市首个双气入户的老旧小区。

11月16日是济南供暖的第二天,贾乃芬家里暖气片热得烫手。她说,这暖气的事真是多亏了陈叶翠:“当年这暖气问题,那真是谁也解决不了,眼看着元旦了,我们这就是供不上暖,都觉得这个冬天是没指望了。”

当时因为一些纠纷,贾乃芬居住的24号院的供暖管线迟迟无法与附近银行宿舍的加压站连接。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陈叶翠带着水果礼品,挨家挨户去银行宿舍的居民家里拜访说情,一个多月时间愣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个冬天可真暖和啊,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元旦我们用上了集中供暖,这都是陈主任的功劳。”

“她解决了当时连政府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她的推动下,甸柳第一社区成为济南市首个双气入户的老旧小区,为两千多户老百姓送去了温暖和方便。”济南市历下区副区长丁晓红感慨地说,在别人看来的难事、急事、琐事,到了陈叶翠那里似乎都不是事。

双气入户让居民们直接受益:与其他未双气入户的老旧小区相比,甸柳第一社区房子现在的市面价每平米要高上3000元,假如一套房子70个平方,出售的话能多挣20万元以上。

2013年11月,陈叶翠带领居民察看“二汽改”片区施工建设

不让拆迁住户吃亏

——她怒拍桌子,逼着开发商11次修改图纸

作为济南市城市拆迁集中安置区,甸柳第一社区只有0.4平方公里的面积,却住着近3000户1万余人,其中离退休、下岗失业和困难群众占到30%左右。工作难度多大,可想而知。从1988年到居委会工作,陈叶翠一干就是29年。大到片区改造搬迁,小到下水道堵塞,陈叶翠从早到晚,就围着居民的家长里短忙活着。

2016年8月31日,甸柳新村街道二汽改(第二汽车改装厂)片区的247户居民都高高兴兴地迁入了新居。可就在4年前,他们看到该片区初步改造方案时却是特别恼火,因为方案里设计的不是这家不通风,就是那家见不到光,有一位居民置换后的房子仅比被拆的房子大了两个平方,就要补交十多万的差价。

“面对这样的方案,回迁户没有一个不骂娘的。”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娜回忆说。

当时,位于社区内的济南第二汽车改装厂片区改造,开发商拿着最初的拆迁安置方案找到陈叶翠,请她帮着做做居民的工作。陈叶翠一看方案就气得拍了桌子:“你们设计的是啥户型?不是这家不通风,就是那家见不到阳光。卧室才7平方米大,安置房比拆迁房大不了几个平方米,就要多掏10多万元。我这一关都通不过,还怎么做群众的工作?”

“回去量量你们家的厕所,再来设计社区里老百姓的卧室!”陈叶翠斩钉截铁地顶回了前来游说的开发商。在陈叶翠看来,最初的那套方案根本无法保障拆迁户的根本利益和合理诉求。

经过多次沟通,开发商也被陈叶翠深深打动了。他们开始重新设计安置房户型,前后共修改了11次,把原来规划要盖20层的高楼,改为了如今的13层小高层楼房。户型适合居住了,楼间距也扩大了,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房间。

在陈叶翠的协调下,开发商主动考虑拆迁居民利益,而利益得到保障的247户居民,3个月内就全签了协议。而她代表247户拆迁户说的“回去量量你们家的厕所,再来设计社区里老百姓的卧室!”那句话,至今仍被社区居民传颂着。

2014年3月10日,陈叶翠到社区居民家中帮助解决问题

不让噪音困扰居民

——她跑前跑后,为住户争取补贴还建成隔音墙

69岁的居民高繁君住的是老楼,楼梯没有扶手,而楼上住户多为七八十岁的老人,上下楼很不安全。陈叶翠看在眼里,没过几天就协调工人来安装了扶手。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老人们感激至今。

作为甸柳第一社区的老居民,高繁君把社区这几年的变化全看在眼里。在他看来,这些变化全是陈叶翠在背后默默操办的。

高繁君老伴患有重病,他几乎无法出门。有几次社区组织党员活动,他不好意思请假。直到有一次,他鼓起勇气跟陈叶翠提出请假,本以为会遭到拒绝或者责问,没成想,陈叶翠一脸关切地拉住他问:“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些老人是有人记挂的,那种温暖让我记一辈子。”高繁君哽咽着说,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陈叶翠竟然来家里看望他和老伴,并协调解决了楼梯没有扶手的问题。

除了安装扶手这样的小事,陈叶翠协调建设的一面隔音墙,则让她“住”到了受益居民的心里。

走进甸新东路24号院,路边一面乳白色貌似塑钢质地的墙体引人注目。这里为什么不采用传统的铁质花棱墙?答案在居民荆延森那里能够找到。

“这可不是普通墙面,它是一堵隔音效果很好的隔音墙。”荆延森说,2013年10月,和平路被列入展宽范围,需要向道路两侧拓展。如此以来,甸新东路24号院将不得不从路边缩进去2.5米,这也意味着该居民楼不但院内面积缩小了,而且楼内市民将要承受更大的噪音侵害。

面对这样的后果,24号院的居民坚决反对道路拓宽,市城管局多次与之交涉,都无果而终。

“是我们的好当家人陈叶翠跑前跑后,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后,出面与市城管局进行了多次沟通,为24号院的全体居民争取了一大块费用补偿。”荆延森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让居民少受噪音侵害,陈叶翠创意性地提出要将紧靠路边,原有的铁质花棱墙改为效果好的隔音墙。

就这样,和平路展宽工程顺利得到了实施,24号院社区居民也远离了噪音侵害。

2015年4月29日,历下区召开“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陈叶翠向全体历下区居民发出倡议

追忆·养老

老人们吃上了热乎饭

——她三年不辍,劝走商户建起社区老年食堂

2012年时,社区里有老人向陈叶翠反应:“陈主任,你得想想办法,让我们这些中午没人看护的老年人吃上饭呀!外卖不但油腻,而且送餐时我独自在家,感觉很不安全。”

为了让老人能吃上一口可口的热乎饭,陈叶翠东奔西走汇集各方意见。但是,老年食堂的筹建面临选址、运营、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有人劝说陈叶翠:“你的年龄也不小了,这项工程难度系数太大了,还要承担不小的风险,千万不要意气用事。”

但陈叶翠就是要“意气用事”,她瞅准了沿街的一片商铺,决定将这里作为老年食堂的地址,可是遭到了这里原有近四十户商家的强烈反对。

“在老年食堂创建之初,几乎没有人看好,费时费力还得要去罪人。”对于创建老年食堂的艰辛,甸柳第一社区社会事务科科长宫斌颇有感触。而陈叶翠说:“再困难我也要建下来。”

为了这句话,陈叶翠就开始挨户走访劝说商户,前前后后用了三年的时间,让商户腾出了屋子,这才迈出了真正建立老年食堂的第一步。“当时陈主任连着走访了三四十户,包括后来建成之后进食材、走煤气、通暖气……都是陈主任一趟一趟跑下来的。”宫斌说。

不仅如此,连门口台阶的问题陈叶翠都考虑到了:“老人来到这里上下不方便,所以有一点台阶都不行。”

2016年6月,老年食堂正式运营。

“老年食堂的饭菜,不仅口味清淡、香、烂,还对不同年龄段老人实行打折优惠。社区内老人60岁以上享受原菜金9折,70岁以上享受8折、80岁以上享受7折优惠,90岁以上老人来此就餐将全额免费。”宫斌说,陈叶翠建起的老年食堂,不但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吃饭难题,还辐射周边解决了四周居民的用餐问题。目前,每天来这里就餐的社区群众有近400人。

“老人碰到了难处会特别无助,这个时候就需要别人多伸一把手,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陈叶翠说,“建老年食堂就是想解决老人们的顾虑,让他们吃上咱社区的暖和的饭。”

2015年9月9日,陈叶翠为老党员过生日送礼物(吴文峰 摄)

独居老人有人照顾了

——她以心换心,让老人在关怀中有尊严地养老

张志海是甸柳第一社区的社工,2015年他从山大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刚来社区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拥有高学历的人去哪儿工作不比在社区强?

每当听到这样的疑问,张志海都会说:“你看看陈主任,是人大代表,是先进模范,不也在社区和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对张志海来说,陈叶翠是他工作中的精神领袖,是她让自己明白,社区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干。

社区有位老人的老伴刚刚去世,一位新来的社工觉得这位老人符合居家养老的服务标准,便带着评估表格上门,咨询了若干问题后,回来向陈叶翠汇报。话没说完,陈叶翠就恼了,劈头盖脸一顿说:“你就这样带着表格去问东问西,你有没有人情味?你有没有考虑过老人的情绪和感受?”

“不要把居家养老做成家政服务,去帮助老人不是打扫卫生、照顾起居就可以了。最重要是什么?是关怀。”陈叶翠这样给社工们“上课”,对老人要用真心换真心,让大家有尊严的养老。那种把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家里推出来,在阳光下喘口气的陪伴,宁可不要。

“这个社区就是她的命。”张志海说,陈叶翠的生命力、对工作的使命感,一直感染着其他社工。

独居老人吕国恒住社区10号楼。2014年4月的一天,社区义工上门时怎么也敲不开他家的门,后来急忙找到陈叶翠,她让人翻墙进屋打开房门,一看老人瘫躺在水泥地上,送到医院一查是突发肾衰竭,直接下了病危通知书。陈叶翠在医院忙了一晚上,直到老人转危为安。随后经过近一个月治疗,老人逐渐能站起身来走路。陈叶翠又帮老人安排了一名24小时居家养老服务员,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陈主任能准确记得每个需要帮助的家庭,从未有过疏漏。”张志海说,残疾人李家星来社区养老中心做检查,路上突发脑中风,引起双目失明。当行人上前问及他的亲人时,“陈叶翠”三个字从他嘴里脱口而出。在陈叶翠的帮助下,养老服务中心为李家星支付了送其去医院的救护车费用,随即又主动出资承担了他在院期间的所有住院费、陪护费。

2015年9月9日,陈叶翠为老党员过生日送礼物(吴文峰 摄)

老人在家门口能看病了

——她兑现承诺,顶着前难万阻建起社区医院

李利华是甸柳第一社区医院主任。他至今记得陈叶翠当初那句承诺:“我一定要让社区居民在自己门口就看上病,不用去大医院排队。”

为了这句承诺,陈叶翠顶着千难万阻,协调各方关系,终于在和平路以北甸柳社区内开设了一家社区医院。当社区里有老人生病时,她甚至协调多科室专家入户会诊。“她想干一件事就要干到底的精神头儿,简直不能想象。”李利华说。

“我们得病老人有什么困难,她对我们那个亲啊!”80岁的居民武传丽回忆起陈叶翠,仍有说不完的话,“她说再来看我,没想到……”说到激动处,老人几次以手拭泪。

武传丽2012年病重,家里经济困难,陈叶翠知道后,二话不说就给他们家送来了5000元,“那可真是救命钱啊,我们全家人至今都感谢她!”

其实武传丽不知道,这5000元对于陈叶翠来说也不是小数目。

2014年初,陈叶翠的丈夫杨玉长病情恶化,陈叶翠带上全部积蓄——5万元现金陪丈夫到北京看病。当时为了省钱,她的一顿饭时常是一碗稀饭加一个饼子。原本家里就不富裕,北京之行又花光了所有积蓄。她自己的身体也是时好时坏,需要治疗。此时,她家里的经济状况已是非常拮据。有人提议,让她向组织申请为自己“化化缘”,迈过这道坎。她没有这样做,“再难我也不能向组织要一分钱”。

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下,陈叶翠还不忘为甸柳一居群众建社区医院。

谈起看病,66岁的居民刘建秋唏嘘不已。他患腿病多年,两年前有一次去社区医院的时候,偶遇陈叶翠。刘建秋看她脸色不好,赶紧问她怎么了。陈叶翠轻描淡写地说没事,自己只是感冒,来打个小针就好了。

陈叶翠看到刘建秋,倒是着急起来,赶紧问他怎么了。得知刘建秋的病情后,又事无巨细地嘱咐一些注意事项,足足说了半个多小时才离开。“其实那时候她就病得很厉害了,只是不肯对别人讲。自己都这样了,反倒还想着别人。”刘建秋说,想起陈叶翠刻意隐瞒自己的病情他就难受,自从陈叶翠去世后,这几他和老伴就没好好合过眼。

陈叶翠在社区老年食堂查看老人吃饭情况

追忆·关爱

残疾人找到了满意工作

——她特殊照顾,让残疾居民“活得有幸福感”

甸柳第一社区居民张大美是一位残疾人,曾在小区靠卖烤地瓜为生,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张大美是近几年才搬来甸柳一居的。刚搬来没多久,陈叶翠就发现了这位在学校门口卖烤地瓜的残疾居民,这成了她的一件心事。陈叶翠协调了各方关系,特批为张大美的家开了“后门”,这样以来,张大美就可以在家里做小生意了。陈叶翠还特意嘱咐邻居们,要多照顾张大美家的生意。

“陈主任没事就来看我,跟我说要坚强,残疾人也要活出精彩。”张大美说,陈叶翠不但实际行动中帮助她,也时常给予精神鼓励。在这个小区里,张大美觉得自己活得特别有尊严。

“我这样一个残疾人,家庭能维持得下去,孩子也能上学,我觉得很幸福。”张大美扶着拐杖上说。没说几句话,她就毫不掩饰情绪地泪流满面。她说,在这样一个社区,自己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全都是因为陈叶翠。

“我这个人一辈子闲不住,扫马路扫到70岁,之后还想再找个工作。”80岁的居民贾乃芬坐在沙发上,陷入回忆,“70岁的人了想找个工作不容易,在这个社区谁都知道有事就找陈主任,可当年还是有些犹豫,怕拿这种小事儿给人家添麻烦。”贾乃芬说,当年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找工作的想法告诉陈叶翠。没想到,陈叶翠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到处联系,最后给自己找了个看自行车的工作,既轻松又能打发时间。

本以为这样就算了,没想到后来,陈叶翠又给贾乃芬和她的老伴安排了更合适的工作,让两人一起在自己居住的24号院看大门,“当时,陈主任觉得我们老两口都70多岁了,来回跑很不方便,于是就特殊照顾我们,她真的是把居民的每件事都放在心上,不做到满意不算完。”贾乃芬说。

贾乃芬的儿媳妇候延华说,自己在这个社区住了20多年,虽然户口不在这里,可社区的福利一点也没有落下她,这让她特别感动。“陈主任把这个社区治理的这么好,跟刚来的时候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陈叶翠参加党的十八大归来,社区居民上前拥抱,陈叶翠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正规幼儿园终于落户社区

——她跑断了腿,让社区的孩子们“幼有所育”

社区内除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也是陈叶翠一直在努力的工作目标。

“我工作了60年,从没有见过这样拼命的党员干部。”82岁的甸柳一居居民刘春生提起陈叶翠,声泪俱下。

社区孩子多,能建一所像样的幼儿园成了陈叶翠的心病。“为了幼儿园的事儿,她真是跑断了腿。”刘春生说,他也是参与幼儿园建设协调工作的社区居民之一,可以说见证了陈叶翠协调幼儿园建设的全过程。

为了能让幼儿园今年9月顺利开学,陈叶翠一遍遍跑手续,一遍遍带领居民们整改,可过程仍然不顺利。在多次协调之后,终于看到了开学的希望,可相关部门来验收时又说学校玻璃不干净,不能通过验收。陈叶翠一咬牙,验收当天中午,召集了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共50多人,愣是擦了一下午玻璃。

“如今幼儿园总算是移交给教育部门了,她也走得安心了。”刘春生说,陈叶翠让人尊敬,值得学习。“我从未听她抱怨过一句,她虽然职务低,但党性强,时刻为党建工作添砖加瓦。在这方面,她是我的老师。”刘春生含着泪说。

“我们老百姓的事儿,再细碎她都能记得住。”居民刘建秋说。

有段时间,刘建秋的老邻居刘道泉为孩子上幼儿园的事儿着急,刘建秋便鼓励她去找陈叶翠帮忙。老邻居心里有点忐忑,但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没成想,没过几天孩子的入园通知就下来了。

两位老人都很激动,召集了几位要好的邻居在一个小酒馆里庆祝。大家想邀请陈叶翠一起来,然而“陈主任太忙了”。大家饭桌上共同举杯,说个什么祝酒词呢?这时候刘建秋提议:“陈主任没来,我们一起祝她身体健康吧!”

然而,邻居们这个美好的祝愿,没有实现。

陈叶翠全心服务社区多年,熟悉社区内两千多户居民中的每一家,谁家人患有重病、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儿媳妇没有工作、谁家闺女该找对象了……她都如数家珍,甚至连独居老人吃饺子喜欢吃肉还是喜欢吃素她都清清楚楚,春节送水饺时能根据老人喜好单独备馅儿。

陈叶翠到社区老人家中慰问

井盖坏了旁边放上警示牌

——她事无巨细,让居民放心出门有“安全感”

“有困难吗?记得有事找我!”这是陈叶翠生前在社区里常说的一句话。说到做到,她每天想的都是社区里的居民,忙前忙后都是在为大家解决问题。

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就在甸柳第一社区辖区内。该公司党委副书记袁红卫和陈叶翠打交道多年。在袁红卫眼里,陈叶翠把老百姓的事“看得比天还大”。

1988年,甸柳第一社区开通了管道煤气。2008年,小区又进行了天然气置换。那时候,陈叶翠从每栋楼找了一位负责人,对他们进行燃气安全培训,还协调港华燃气多次进社区,为大家做安全讲座,并进行消防演习。在她的协调下,港华燃气还为小区1600多户居民进行了免费安检、更换胶管等工作。陈叶翠常常拿着一个小本,三天两头跑到港华客服大厅,说谁家燃气不好用了,谁家里有煤气味了,她都事无巨细地记着。

最近一次港华燃气进社区服务,因为必须要和陈叶翠商量具体细节,港华燃气工作人员便去她家里沟通。而这个时候,陈叶翠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了,他们只能用纸和笔沟通。

马玉乐,曾经是甸柳新村地区城管委第一工作站站长,从2013年到2016年,他与三名工作人员常驻甸柳第一社区,与陈叶翠几乎天天都能见面。“百姓事无小事,居民事就是自己事。”提起对陈叶翠的印象,马玉乐告诉记者,社区居民的大小事几乎都被陈叶翠承包了。

社区哪里井盖坏了,陈叶翠在井盖旁放置一个警示牌,派专人盯着提醒居民;大风把树枝吹断了,陈叶翠与城管工作人员一起带着工具把树枝锯开;哪家居民水管漏水,陈叶翠上门帮着修理。在陈叶翠眼中,社区老百姓芝麻绿豆大的事,她都认为是大事。

2013年9月的一天,甸柳二区9号楼一位居民出门忘了熄火,引起火灾。周围居民看到着火后跑到甸柳新村地区城管委第一工作站喊人。而此时,陈叶翠也在现场,她抱起灭火器就往着火的居民楼跑,上楼参与救火。“她一个老太太,却带着我们大家往着火的地方跑。”事到如今,马玉乐对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陈叶翠抱着外孙与母亲、丈夫、女儿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

追忆·亲情

妈妈做的面食特别好吃

——她疼爱女儿,回到家总会做一桌子好饭

陈叶翠的女儿杨歆今年33岁,陈叶翠从事社区工作29年,社区的发展过程也是杨歆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爸爸需要经常出差,妈妈就经常把我带在身边。”小小的杨歆就跟在陈叶翠身后,一起走访单位,一起摸排民情,“她进去谈事情,我就在楼道里、院子里玩。”也是在这样的熏陶下,杨歆从小就记得住每一个单位的门牌号、每一栋居民楼的位置。

杨歆的童年就是在跟在妈妈身后走家串巷中度过的。陈叶翠忙起来,就会把她交给社区的同事或是周围的邻居。而杨歆的儿子也特别喜欢跟着陈叶翠去社区。“跟姥姥去社区吧?”“好啊好啊!”陈叶翠常说,“咱社区长大的孩子不怕人。”

女儿长大后,最重要的事就是结婚和生子了。然而这两件大事,陈叶翠都缺席了。结婚的时候,女儿要嫁到枣庄去,可母亲却在北京开会回不来。“我妈没法送我,我爸单独去也不好。为了衬托我妈,我爸最后干脆也不去了。”杨歆苦笑着说,最终她是在叔叔等亲人的陪伴下,去了枣庄完婚。

后来,杨歆生孩子时,也是和丈夫两人去的医院。妈妈因为工作忙碌,依然没在身边。

外孙长到3岁,活波可爱,有时候也会要姥姥陈叶翠带带。但是姥姥太忙,周末帮女儿带孩子时,也不忘到社区转转,经常是孩子放到一边,孩子玩自己的,姥姥忙自己的。这一幕,被陈叶翠的同事用手机拍下来,发给了杨歆。看到照片,杨歆忍不住笑起来:“我妈这个人,在她心里啊,社区才是她的孩子。”

杨歆的童年是在社区的街巷里度过的。但是,时至今日,让杨歆印象深刻的不是从小吃的“百家饭”,而是陈叶翠做的一手好饭,“她做的面食特别好吃。”

在外人看来,陈叶翠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陈主任,但在杨歆心中,她是“里外一把手”。不管多晚回到家,不管回到家以后有多累,陈叶翠总会给家人做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把38平方米的小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像她工作中一样。

爸常给妈送饭和胰岛素

——她深爱丈夫,唯独对不起的人就是他了    

“他俩特别恩爱,爸爸对妈妈的支持特别大。”杨歆说,爸爸退休后,如果妈妈晚上7点半还没到家,爸爸就会打包好饭菜,带着胰岛素,骑着电动车送饭到社区。自从2012年动完第一次手术后,陈叶翠就患上了糖尿病,一天要打两次胰岛素。

杨歆从父母的关系中懂得了什么是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正如陈叶翠爱着社区一样,她也爱着家人,家人也爱着她。

“妈妈心系社区,她想让每一位居民都幸福。”杨歆说:“我是独生子女,她能体会空巢老人的痛苦,所以她要办社区食堂,让老人吃上热乎饭;她追求完美,所以事事都要办到最好,办到居民心里,所以她一进社区就有使不完的劲;她在社区工作那么些年,接触的就是家长里短,所以她愿意帮助每一户有困难、有纠纷的居民,有时候在家里都能聊到夜里11点。”

甚至在第一次手术后,陈叶翠隐约感觉到不对,还特意嘱咐杨歆,“如果是坏病,就别治了,让我回到社区里还能高兴一点。”

陈叶翠一生时刻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对小家、对大家,她始终如一。她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她的心底也有一份愧疚和遗憾。

2014年初,陈叶翠的丈夫杨玉长因患间皮瘤病情恶化,山东的权威医院纷纷表示,患者已到了无药可医的阶段。

“当时的陈叶翠悲伤至极,她说她对的起社区的每一个人,唯独对不起她的丈夫。”趵突泉街道党工委副局长郭晓晨回忆说,陈叶翠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社区治理上,上到城市管理,街巷整治;下到家长里短,大事小情,每天在单位持续工作12个小时,那是常态。“她与同事待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和丈夫单独相处的时间。”

带着对丈夫的愧疚之情,陈叶翠在单位同事的陪伴下,陪着丈夫赶赴北京看病,希望在这儿得到救治,为丈夫续命。

遗憾的是,陈叶翠的丈夫于2017年7月22日去世,距离陈叶翠去世只有110天的时间。

社区居民把她当成家人

——她鞠躬尽“翠”,真正把居民当成了亲人

2017年11月11日晚,陈叶翠因病不幸去世,享年62岁。

2017年11月12日上午,上千名社区居民拿着横幅,自发地站在道路两侧,含泪送别陈叶翠的灵车。

这个个头不高、遗像上一直微笑着的“陈主任”,把每位居民当成了亲人,居民也把她当成了家人。

在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服务大厅正门上面的电子大屏幕上,定格着一个镜头:时间是2013年12月1日14:13,内容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陈叶翠正在社区里为居民服务。在大屏幕前,不时有居民驻足观看,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湿润了眼眶。

“其实那时陈主任病得就很厉害了。”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娜说,2012年,陈叶翠就做了卵巢和子宫切除术,之后她一直隐瞒病情坚持工作。由于化疗,她大把大把地掉头发,为此她戴上了假发套,但在工作时从来都是干劲十足。在服务大厅里,只要她在,就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陈主任是积劳成疾,可她从来不说自己身体有病。”在陈叶翠的办公桌前,王娜说陈叶翠虽然身患重病,但从未把自己当病人对待,一直为社区居民忙碌着、服务着。“她的丈夫去世后,她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差,直到不能来单位上班了,我们才知道她的病情这么严重。”

“她一直靠着精神意志在坚持工作,我真的很想她。”王娜说不下去了,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陈叶翠去世后,所有认识她的居民都说了同样一句话:她是为了大家累倒的。

今年8月份,陈叶翠病重无法工作,老同事李云龙和老伴一起去家里看望她。她有些憔悴,完全没了工作时风风火火的样子。“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她见了我问的第一句话竟是社区的一个教育问题。”李云龙故意岔开话题,可是聊着聊着,她又开始聊社区最近的医疗和养老问题。

居民刘建秋想和陈叶翠表达的,还有一首没唱的歌和一个没表演完的魔术。

刘建秋喜欢玩魔术,有一次大家正聚在一起看他表演魔术,陈叶翠也开心地挤过来看。结果表演到一半,陈叶翠就被一位居民叫走了。这事如今便成了刘建秋的一个遗憾。刘建秋说,自己一直在练习一首歌,叫做《女人花》,想着下次搞活动的时候唱给陈叶翠听,然后把没表演完的魔术再来一次。然而,终究是没有机会了。

后记:

72本民生日记,每一笔每一划都在记录“社区事”

“2016年1月,与港华燃气合作,问卷60岁以上老人50份……”

“7月,接受脑退化干预培训,长期对老人做脑退化服务。”

“推动成立妈妈团、寿星团、邻里团、爱心团、平安通(失智老人)。”

“11月23日,燕山客服大厅参加自来水征求意见会,客服大厅服务电话是81953587、88512386……”

翻开陈叶翠厚厚的一本工作日记,每一页上都是类似这样的笔记。内容或许不全,语句或许也不通顺,甚至有的只是几个关键词,但记者从头翻到尾,日记上没有记录一件私事,全都是社区里的大小事务。而这样的日记,陈叶翠足足写了72本。

陈叶翠是甸柳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从1988年甸柳一居社区落成至今,陈叶翠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9年。经过她29年的努力,甸柳一居变成了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社区。

记者在甸柳一居社区里转一转,会发现这里虽然楼不高、路不宽,但整洁干净、规范有序。这里的居民虽然以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居多,但却生活得积极乐观、怡然自得。漫步小区,明媚的阳光洒满小巷,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人们脸上。

在小区里提起陈叶翠,每位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恨不能把所有赞美的语言都放到他们的“陈主任”身上。因为在这个社区里,幼儿园、医院、食堂都建好了,暖气、燃气、道路都通了,每个人都安居乐业,各种社区活动蓬勃开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都一一在居民身边实现,而且在陈叶翠的带领下不断取得了新进展。

“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最贴心的一句话说,就是这个社区实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甸柳一居合唱团团员徐建国说,社区就是自己的家,曾经的“当家人”陈叶翠就是自己的家人。

薪火相传,精神燎原。在陈叶翠的身后,榜样力量正在传递,奉献精神正在传播:她生前牵挂的社区食堂有盈余了,幼儿园的志愿者人数增多了,居委会党支部的规模扩大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大众网记者 尹玉涛 张娜 孙海燕 王亚男 尹延杰 宋立鹏

相关链接:

大家心里有杆秤,我们不选她选谁呢

——陈叶翠当选全省首位直选“小巷总理”

“在选举结束时,她对着台下上千名居民,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她说,是居民的信任,把这个社区交给她了,投下的是一张票,交出的是一颗心,她没有理由不干好。”党的十九大代表、齐鲁晚报记者张刚亲历了当年山东省首位直选“小巷总理”产生的过程。

2003年8月,甸柳新村第一社区居委会作为山东省模范社区居委会、山东省社区示范建设居委会,被定为济南市、也是全省首个直接选举试点的社区居委会。

一个月后的9月14日,对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一区1400余名居民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他们在设于甸柳第一小学的会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信得过的“当家人”。对陈叶翠来说,这一天也同样有着特殊含义。虽然以前就是居委会主任,但通过直选方式竞得这一职位,她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以往的城市居委会换届选举,都是由政府指定候选人,再由居民小组代表从中选举。这回改了章程:先从社区中按每户派一名代表参选的原则,确定1410名社区居民户代表。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共有3名候选人,陈叶翠要和其他两人角逐居委会主任。最终,陈叶翠最终以1151票当选,成为山东省第一位直选产生的“小巷总理”。

张刚说,陈叶翠之所以顺利当选,是因为她全心服务社区多年,熟悉社区内两千多户居民中的每一家。她长在了社区,把家安在了社区。

80岁的居民贾乃芬是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回忆当年选主任的情景,她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我记得当时选举特别有秩序,每个人都有贴着自己名字的椅子,一人一票,我们谁也没事先沟通过,可我们都投给了陈主任,这么好的主任,不选她选谁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