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0月11日讯(记者 王超)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话剧院演出的大型原创话剧《家有遗产》,继今年7月份在青岛市李沧剧院首次内部演出并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在经过两次专家研讨会之后,通过近两个月的潜心修改排练,精心打磨加工,作为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入选剧目于今、明两晚在青岛市人民会堂再次精彩亮相。这部根据青岛本土作家连谏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充分调动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诸多表现手段,场面大气恢弘,灯光炫妙奇幻,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是近几年戏剧舞台上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话剧作品。
导演:12年后再次创作大型话剧
《家有遗产》是一部有温度、具有关照当下捕捉社会敏感问题的现实题材作品,该剧聚焦郑、马两家三代人的家庭琐事,通过“遗产”这一敏感话题,连接三代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带领观众感悟现代家庭的亲情回归和正能量。话剧一开场就将迎来一场遗产争夺战:父亲郑书轩的突然去世,80万的存款不知去向,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妹妹郑美黎怀疑被兄嫂郑家浩和马青梅独吞,为了独霸父亲留下的房子,郑美黎与何志宏施苦肉计,假离婚,结果弄假成真,郑美黎被抛弃。于此同时,马青梅父亲马良躬意外住院,引出申请专利产品失败的秘密。郑家兄妹在经历各种家庭变故后的关系有所改善,善良忠厚的郑家浩用真诚和宽容担当起了责任,让久违的亲情温暖回归。
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家有遗产》导演苗青介绍,该剧是青岛话剧院时隔12年后再次创作的大型话剧,真实地表现了平常小人物面对家庭遗产的不同态度,思考和审视家庭亲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记录了普通百姓人家的家风亲情传承,面对中年下岗、婚姻考验、再创业、经济压力等种种艰难,仍然坚守真、善、美底线。《家有遗产》深刻诠释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中华家庭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编剧:话剧艺术性要高于影视剧
《家有遗产》给观众带来的冲击远不止视觉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这也是话剧落幕后掌声经久不息的原因。编剧连谏表示,自己的作品以前都是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呈现的,用话剧的形式呈现还是首次,但她对这部话剧还是非常的满意,她认为话剧艺术性要比影视剧更高一些,“非常感动,我自己完全想象不到,文字被呈现在舞台上是如此鲜活、打动人心,这要感谢演员们的精彩付出。”
“遗产”是我们老百姓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话题,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剧中通过三代人对遗产的不同态度把生活的复杂性、人性的真实性以及良心的拷问、亲情的本质、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都表达了出来。“亲不亲,钱上见”这句台词在剧中出现了两次,从一开始的为钱争遗产到后来的为还债和解,这正道出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精神回归,也让观众引发思考:“遗产”只意味着金钱吗?它更重要的传承意义是什么?连谏表示:“整部话剧把我想在《家有遗产》这部小说里表达的观点:遗产不仅仅是金钱和存款,还是美德和责任的传承,更是亲人与亲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传递得淋漓尽致,我想这是快节奏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精神内核。”
舞美:呈现青岛地域文化特色
《家有遗产》从情节安排、舞台布景、灯光运用、人物刻画、时空交错等方面都体现了整部剧作的精心和精致。在时空交织的同时自然地采用了“实虚结合”的表现手法是该戏的又一出色和动人之点。剧中郑书轩去世后“灵魂形象”的出现,这一浪漫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添了艺术表现穿透性,使人坚信精神力量、人文关怀的跨时空性。话剧最后,郑书轩不留遗憾的缓缓走向楼梯,当天堂的云梯与人间的楼梯都在舞台上关照时,那一瞬间是动人的,传达了主题走向,表达了精神的力量,观众席间不断的掌声伴随的帷幕徐徐而下。
剧中的写意手法也显示了艺术魅力,在舞美设计上,导演充分利用舞台艺术空间,让音乐和灯光等参与叙事,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譬如剧中不时响起的《送战友》口琴背景音乐,也是一种诗化的意象,它深化了剧作的主题。舞美设计张华翔表示,《家有遗产》的地域文化特色浓厚,参差错落的石头矮墙、红色别致的欧式屋顶、坑洼不平的波罗油子、绿意盎然的法国梧桐,这些青岛人再熟悉不过的记忆,纷纷化作物形,成为了《家有遗产》中的舞台视觉形象。超高耸立的移动天梯、十米宽度的大型车台,也都成为这部戏中重要的视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