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要发展夜经济,一定要考虑好时代的风口、城市的坐标、本土的定位。如果简单地把夜生活定义为烧烤啤酒野馄饨,某种程度上说,是固步自封或者以偏概全,这些,不足以代表青岛城市发展的脚步。
王东升/文
王姐烧烤等地方品牌,有了民间口碑和凝聚人气的价值。孟宪朋 摄
或许,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曾经深夜藏于桥下、摆在街头的野馄饨,居然成为青岛具有夜生活品牌特征的“灵魂美食”。在网络上,输入“野馄饨”3个字搜索,页面会齐刷刷带出另外两个字—青岛。
今年夏天,在沉寂一年之后,在青岛大力倡导“夜经济”的语境下,从去年开始被禁的野馄饨重新被个别自媒体“下锅”,甚至据此提出了青岛夜经济“迷失”的命题,一边是被禁的街边野馄饨,一边是官方力推、以时尚消费为主题的酒吧街,似乎成了海水与火焰。
禁与不禁,甚至被上升到事关青岛夜经济能否繁荣的高度。
但,在笔者看来,野馄饨顶多是夜经济的“调味品”,因它遭遇“挫折”就给青岛夜经济扣上一顶“迷失”的大帽子,这碗飘着香菜和虾皮香味的小吃,真真担不起。
青岛夜经济存在短板,这不假。短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尚未形成夜经济的生态,只是在某一个点、某一片区域比较突出。而只有包括酒吧街、野馄饨在内的多种业态规范、合力发展,多点开花,才能共同勾勒出青岛夜经济的新姿态,让青岛越夜越撩人。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要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
繁荣青岛夜经济,从宏观来讲,就是要用好青岛自然禀赋的平台,建好夜经济的大生态。
野馄饨,如何“在野而不野”
夜经济的发展对于一座城市至关重要。据统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夜间消费的比重早已占到了全天消费的60%以上。今年以来,挖掘夜经济潜力成了新一轮城市竞赛的新赛道,各大城市纷纷出招,挖掘夜经济的潜力。
在夜经济被如此重视的大环境下,尤其在夏季来临,往年空气中都弥漫着烤肉香味的时节,深得民心的野馄饨再度被提及,在情理之中。
夜经济是什么?在大多数人心中可能是这样的:吃吃喝喝,逛逛买买,玩玩乐乐。
换作专业一点的用语,则是这样的:夜经济是一个“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其最有烟火气,最接地气,所以最容易引起共鸣。而野馄饨又是“食”这篇大文章中一个小分支。
如果简单地把夜生活定义为烧烤啤酒野馄饨,某种程度上说,是固步自封或者以偏盖全,这些,不足以代表青岛城市发展的脚步。
当然,野馄饨一禁了之,也并非上策。青岛既需要具有烟火气的野馄饨,也需要时尚味的酒吧街,夜经济活跃的城市,一定是多元化的城市,产业多元、消费多元。
如何让野馄饨在野而不野?
青岛沂水路早市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这个早市已有20多年历史,早些年占路经营、胡乱摆摊,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交通。后来管理部门出手整治,但并非一禁了之,而是创新管理模式,定点限时,规范了摊位,并在交通高峰来临之前“退市”。既满足了周边居民需求,又将负面效应降至最低。
我国台湾省高雄的六合夜市也与此类似,白天为笔直的大马路,入夜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种本地可口美食琳琅满目,于是,成了各地游客来则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再比如,今年推出“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的上海,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开展规范的“外摆位”试点,试点在夜间特定时段,将部分夜宵街、酒吧街所属道路改为分时制步行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将野馄饨规范到一定区域,白天归隐、晚上出没,解决其无证经营、油烟扰民等问题,保持其一定的“野”性,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毕竟,城市夜经济需要知名的夜市空间。
石老人沙滩音乐之夜。音乐是夜空最美的调色板。刘明元 摄
缔造“爆款”,青岛靠什么?
提起成都,人们想到小吃;提到杭州,脑海中浮现出西湖;提起西安,则是古都、城墙。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标签或者说文化,而所有夜经济火爆的城市,均依托着它的城市文化。
杭州有夜游西湖,西安有夜游城墙,香港有夜游维多利亚湾。人们到了北京,郭德纲相声一票难求;到了东北,总想听听正宗的二人转。这些“地方王牌”的票价炒到3000元以上,仍然让外来游客趋之若鹜。
每座城市都利用文化大作文章,用新时代的手段迎合人们对城市的期待,最终打造成了各自的“爆款”夜经济产品。
回到青岛,优美自然环境、欧陆风情建筑以及青岛人的气质、理念和生活方式等共同构成了青岛开放多元的时尚海派文化。
上世纪初以来,在青岛诞生了多个中国第一:开办了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电影院,上映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帆船俱乐部,建设了亚洲第一个海洋馆,等等。
如今,青岛拥有世界最美海湾、世界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园,拥有“万国建筑”之称的八大关,也拥有承载着民国文化的一大批名人故居。
自然禀赋+时尚文化,或许应该成为青岛缔造“爆款”夜经济的突破口。
比如,我们能不能开通夜游青岛的海上航线,从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出产地东方影都出发,经过唐岛湾、汇泉湾,直抵灯光璀璨的浮山湾。让游客品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回味栈桥的百年沧桑、五四广场的青春时尚、浮山湾的灿烂辉煌,在历史与现代中,体味多个时空中的青岛。
当然,如何将青岛的优质资源排列组合,利用“平台思维”推进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的深入调研。无论如何,在青岛游客人数破亿的语境下,如何延展青岛旅游的宽度,让更多的人在青岛多待一晚,是亟需破题的。
在一篇题为《为何伦敦的“夜间经济”无价》的文章中,作者说出了许多伦敦人的心声:独特的文化氛围让一座城市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和生长性,无论出于经济考量还是文化考量,“夜间经济”都是城市心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提供世界级娱乐和服务的剧院、餐馆、酒吧是本地人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伦敦疯狂的源泉。
文化的,才是长久的、独特的。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代表了一座城市夜生活的质量。于胜宪 摄
夜经济也需要互联网思维
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夜经济正是这样。
搞活青岛夜经济,首先要想想办法,把市民从夜晚的家中吸引出来。
近年来,青岛启动了力度颇大的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一系列有投入、见成效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市民走出来、乐起来,让市民看好戏、听音乐、欣赏艺术,这种城市文化内涵的培植,是潜移默化而功德无量的。对青岛夜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疏浚通流的作用。
24小时书店、咖啡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岛的街头。应该说,这方面的潜力要继续挖掘。与此同时,夜经济要有安全的保障、便利的交通,比如延长地铁的运行时间,增加深夜公交车发车频次等等。伦敦夜经济的兴盛,除了几条关键线路的24小时运营,还设立了专职管理夜生活的公务员,以解决城市布局、治安、噪音、垃圾等实际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稳坐家中、不“走出来”同样可以为夜经济增砖添瓦。这两天互联网购物平台的狂欢就是例子。“6.18”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日子,被硬生生炒成了“购物节”,据说这一天,某互联网平台的成交额突破了2000亿。
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都能下单购物。这不仅改变了白天的经济形态,也赋予了夜经济新的内涵。
在网上,夜经济排名全国第一的深圳有很多称号,其中一个叫“夜宵之城”:深圳夜间外卖订单名列榜首。在深圳的夜宵市场中,有超过六成的比例为经营至深夜的饭店。
据饿了么和口碑两个平台数据显示,青岛的夜宵消费力能力排名全国第18名。
有时候,新闻对比看才有意思。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两个90后女孩创立了一个叫做“井号夜宵”的夜宵外卖品牌,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200万元的种子轮融资,不到9个月的时间已经发展了6家配送门店,创业十分成功。
说上面这些的意思是,青岛的夜经济也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谋划、培植业态、生态,催生属于自己的“网红”品牌。
政府部门作为服务部门,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整合青岛夜经济的大数据,包括用户数量、年龄层次等等,解析夜经济的消费趋势,为商家或者有意进入夜经济的潜在者提供参考,助力夜经济提档升级。
总之,青岛要发展夜经济,一定要考虑好时代的风口、城市的坐标、本土的定位。
夜生活是一种消费形态,它诞生于城市的夜经济模式,而这种模式,需要我们从青岛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去挖掘、去培育,假以时日、因时借势,相信,青岛的夜经济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现在,你品出那碗野馄饨的真正味道了吗?
作者简介
王东升,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社会学硕士学位,发表社会学方面多篇学术论文;曾任《青岛早报》时政记者、首席编辑、要闻部主任,专注于青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报道;现任青岛新闻网总编辑,主创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新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