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新经济增加值省第一!权威解读:青岛经济转型70年

2019-08-29 22:14 作者:崔文静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8月29日讯(记者 崔文静 通讯员 陈旭亮)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青岛迎来历史性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啤等品牌名企,崛起了东方铁塔、酷特智能、特锐德等行业翘楚,成为让世界目光聚焦的峰会城市……,青岛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历史新台阶,呈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有制结构多元变革、投资结构转换调整、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新特征,新经济、新动能助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高层级迈进!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青岛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里经济总量一直排在山东各地市首位,约占全省的1/7左右。新中国成立伊始,青岛GDP为2.87亿元,1987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9年破千亿,达到1018.97亿元;2010年迈上5000亿元台阶,达到5749.02亿元;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经济总量先后跨越七千、八千、九千、万亿四个千亿台阶,2016年昂首挺进“万亿俱乐部”,达到10184.70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过万亿的城市;2018年实现12001.52亿元,比建国初期增加782.7(按不变价计算,下同)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22.8倍,第二产业增加1936.2倍,第三产业增加1977.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1元/每人增加到2018年的128459元/每人,增加344.2倍,按照2015年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青岛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或地区水平。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青岛经济总量累积抬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历史性飞跃的时期。

二、产业结构:服务业引擎带动,新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GDP过万亿,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也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反映。新中国成立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体量实现几何式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深层次的改变。从1949年到2018年,青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2.7:52.7:24.6调整为3.5:41.2:55.4;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向新动能换挡转换,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基因孕育成长,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促发“青岛制造”加快向“青岛服务”换档升级。

(一)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

1、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技术水平极其落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41.6:38.3:20.1。为迅速恢复生产,青岛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的战略部署,到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为22.7∶52.7∶24.6,第一产业回落18.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14.4和4.5个百分点。

2、1979-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率先实施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开始活跃并不断发展壮大,在GDP中所占份额迅速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占GDP的比重由22.7%提高到26.6%。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下降至48.3%,降低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升0.5个百分点。

3、1985-1992年: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青岛市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发生新的调整和变化,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和13.4%,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1%。从产业比重看,199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到33.4%,比1984年占比提高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1992年比1984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9.8个百分点。

4、1993-2007年:国家陆续出台的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落地见效,1996年底基本实现经济“软着陆”。期间,青岛市三次产业增幅有所回落,尤其是第二产业影响显现,比重回落4.6个百分点。自1997年起,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入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以科技和信息产业为先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新时代,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形成并强化,二、三产业协同成为支撑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997~2007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6.9%和15.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6.4个和6.9个百分点。

5、2008—2018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主旋律,青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48.5%,超过第二产业(47.1%)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2014年青岛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达50.7%,青岛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逐步转向服务经济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工业化后期;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52.2%,高于第二产业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超过50%,达55.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4%,高于第二产业16个百分点,呈现高比重、高贡献率“双高”特征。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趋势图

(二)新经济培育成长,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系列改革政策落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新常态"之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等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形成,成为青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引擎动力。2017年,青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四分之一强,实现增加值2984.39亿元,占GDP比重27.1%,列全省第一,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有分析指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度超过70%,引领助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

1、新产业创新驱动,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工业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八十年代的纺织,九十年代的家电电子,成为青岛工业的名牌;当前,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助推制造业全速向中高端迈进。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实现723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8%,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06.5亿元,增长11.7%,占GDP比重7.3%;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8.1万辆、智能电视1372万台、智能手机2062万部、城市轨道车辆1276辆……,成为青岛GDP稳步发展的支撑和亮点。

2、新服务异军突起,成为第三产业新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前,青岛相对注重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对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所谓“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不甚重视,制约了服务业领域的发展。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4.6%。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在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中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基础行业显著增强,瓶颈制约得到较大改善,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1978年,在第三产业各部门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个传统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5%,2018年波动调整为37.5%,降低15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现代生产性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高速发展,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2017年,全市新服务实现增加值878.7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2%;电子商务交易金额10638.0亿元,同比增长31.7%;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产性服务两个领域的企业收入占新服务企业收入的76.5%,成为提升服务业层级的新动能。

三、需求结构: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投资驱动作用明显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建国70年,青岛经济飞速发展,GDP需求结构兼顾供给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总量、速度和比例关系均发生较大变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一)需求总量不断扩容,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投资和消费需求逐步扩大,1978年最终消费为17.5亿元,资本形成总额9.3亿元,净流出11.6亿元,到2018年分别达到4570.93亿元、6998.65亿元和431.19亿元。三大需求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5.5%、53.2%和11.3%,青岛市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是GDP增长主驱动力。

(二)投资率持续攀升,GDP增长因素由消费向投资主导型转化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岛市投资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投资率逐步上升、消费率相应下降的态势。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升降主要受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经济因素影响,具有较明显的两段式特征。

1、消费主导型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加上产品供应不足,消费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资和资金匮乏,有限的投资仅限于重点工程和重工业;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强。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的逐步深入、展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普遍把大幅度增加的收入用于即期消费。这期间,消费率由1978年的45.5%上升到1988年的52.5%,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高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近9个百分点,占据主导地位。

2、投资主导型

1992-1995年,全国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青岛市经济增长动力出现变化,步入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先导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投资需求年均增长18.1%,比消费需求增幅高6.2个百分点,投资率由1991年的42.3%提升到1995年的46.4%,提高4.1个百分点,消费率相应下降5.7个百分点,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996-2001年,针对前期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采取以压缩投资和控制信贷投放为主的调控措施,投资率有所回落,消费需求相对平稳,投资率和消费率基本稳定在42%和45%左右,经济发展一度呈现为投资、消费需求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2002-2007年,青岛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随着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累积效应的释放,固定资产投资步入年均增长20%以上的结构调整轨道,投资率迅速回升,达到47.3%,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8—2018年,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持续显效,投资率不断走高。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更加注重有效投资质量,投资对经济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发挥,2008年投资率为48.0%,2018年达到58.3%,投资平均贡献率达到56.4%,超出最终消费20.6个百分点,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青岛经济发展持续彰显投资驱动的主撑格局。

(三)投资结构优化调整,释放转型提质发展新动能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不断扩量,青岛市委、市政府连续推出“双招双引”、“双月奋战”、“千企大招商”和“重大项目推进行动”等等活动,聚焦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领域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工业战略新兴、高技术投资蓄积发展潜力,服务业投资持续加力,发挥了投资在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1978年的3.6:55.1:41.3调整为2018年的0.9:21.5:77.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36.3个百分点,一、二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下降2.7和33.6个百分点。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28.8%,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投资占17.2%,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投资占11.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5.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2.5%,高技术服务业占2.9%,释放出转型提质发展的积极信号。

从投资需求内部看,存货变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大幅度下降。1978年,存货变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为54.1%,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体制转轨,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去产能”、“去库存”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存货变动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逐步下降,到2018年仅为4.8%,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存货周转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

(四)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消费结构发生质的飞跃

建国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型到今天的文化精神享受型,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的消费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的消费,演变升级为对手机、电脑、信息网络等互联网产品的青睐,并快步向家用汽车、住房、文化娱乐健身等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迈进,消费结构和消费热点发生质的提升和转变。

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主要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温饱是头等大事。1978年,青岛民消费水平仅为234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高达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极大释放,消费结构单一、供给总量不足的桎梏被彻底打破,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青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为13488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7.4%和37.7%。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面迈向小康社会。2018年,青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为35591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8.3%和29.5%。

四、所有制结构:公有、民营经济平分秋色,民资活力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则指导下,公有制经济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零,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赢,缔造和推进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青岛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样离不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变革,特别是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锻造城市综合实力的生力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公有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结构继续优化

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市工业企业768家,工业总产值49.3亿元,为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随着“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两个毫不动摇”的提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驶入共同发展的轨道。2014年,公有经济增加值3956.36亿元,占GDP比重44.7%,到2018年,达到5195.72亿元,占GDP比重43.3%,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发生调整变化,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但在电力、水、石油等具有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金融、通信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然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并且发挥了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速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融合互动的协调发展局面,彰显了在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和跨越式发展中的主导功能。

(二)民营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基因

1978年之前,青岛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外资和民营经济类型还是空白;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跃,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迈上新台阶,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发起“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之后,民营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至2018年,青岛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29.6万户,同比增长13.5%,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为96.8%,实现增加值5339.1亿元,增长8.4%,比同期GDP高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44.5%,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49.5%,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经营范围也由原来主要从事贸易餐饮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逐步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在工业、批零贸易餐饮业、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几个行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均在80%以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类型,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

(三)外资经济活跃,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青岛作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东部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转换成强大的发展动能,有力地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和建设国际化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纷纷进驻青岛,外资经济逐渐活跃,2000年占GDP比重接近三分之一,与公有、民营三分天下,成为支撑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动力。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外资经济面临考验,虽然青岛利用外资额从2011年开始连续跨上30亿、40亿、50亿、60亿、70亿、80亿美元6个“十亿台阶”,但外资经济占GDP比重不断降低,2018年降至12.2%。与此同时,外资经济逐渐实现量变到质变的优化提升,服务业外资快速发展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使用外资52.67亿美元,占60.6%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外资飞速成长,通用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21亿美元,占比为9.4%;专用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49亿美元,占比为4.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使用外资2.7亿美元,占比为3.1%。一个“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项目质量逐步提高、结构日趋优化的良性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青岛正在快步迈向国际大都市行列,以更开放的地缘优势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青睐这片热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