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电影之都”青岛,如何为世界造梦

2019-10-26 07:59 来源:琴岛客
分享到:

让世界记住青岛,不一定非要靠本土故事。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也可以打造成为这座城市的IP。比如,今年暑假期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让人们明白,只要有好的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故事也可以比很多外国大片更吸引人。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电影方面“火花”:“封神宇宙”未必不能像“漫威宇宙”一样的走红。

本文来自网友投稿,作者:琴岛客

岁月之河,无声流逝。

至本月底,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已整整两年。2017年10月31日,青岛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13个“电影之都”之一,也是中国首个。

两年,700多天。青岛这座“为电影而生的城市”,在世界电影版图上清晰刻下自己的坐标。无论在市民心中还是在业界口碑,一张影视名片正在擦得越来越亮。

然而,对标好莱坞、戛纳、悉尼、釜山等城市,则会发现青岛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下,作为“电影之都”的青岛,正在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如何在青岛完美地展现整个电影世界?其二,如何用电影向世界更好地展示青岛?

01

青岛为世界造梦

2019年,电影作为青岛一个重要的IP,在世界影坛上声名鹊起。

今年年初,在东方影都置景拍摄的《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现象级大片,累计实现票房超68亿元人民币。目前,在此已拍摄完成了《长城》《环太平洋2》《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数十部。

这使得全世界电影界都知道了青岛。放眼全球,也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青岛拥有全球最好的电影硬件设施。

青岛在电影领域的领先,突出体现在工业化上,这弥补了整个中国电影业在这一方面的短板。此前,国内已有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长影世纪城、象山影视城、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等多个大型影视基地,还有遍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影制片厂。虽然各具特色、繁复庞杂,但整体而言,工业化水平并不高,难以满足众多现代化电影的拍摄要求。比如,横店突出的是仿古以及历史感;象山注重的生态特色,镇北堡主打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特色等。

而青岛的规划和建设标准,恰好满足了当今世界影视行业工业化升级的需要。此前,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开业运营,40个世界顶级摄影棚相继投入使用。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1万平方米单体摄影棚和全球唯一的室内外合一水下影棚。规划建设占地1500亩的藏马山影视外景地,一期部分项目也已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

众所周知,当今的电影业尤其重视后期。青岛正是注重电科技含量,在数字化后期制作上,补齐了中国电影另一大短板。东方影都建有占地近2万平米的数字影音中心。过去只有在《阿凡达》《猩球崛起》《头号玩家》等国外大片中出现过虚拟拍摄,在青岛已完全能够实现,这在国内首屈一指。

就此而言,青岛显然已经具备“世界造梦工厂”的基本条件,也正在为全球电影观众造梦。

东方影都

不过,要想完美地展现整个电影世界,除去硬件设施和技术之外,还需要其他更多元素。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无须讳言,目前青岛与好莱坞、戛纳、悉尼等“电影之都”相比,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要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高端设施的作用。假如高端人才不足,有些动辄上千万元的设备,就可能造成闲置。比如,在今年一次论坛上,中国影视后期产业联盟副理事长、Base FX全球总裁谢宁表示,《流浪地球》令人惊喜票房背后是人才“缺血”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电影后期市场的可用人才少之又少,培养人才时出现的成本虚高问题,大大降低了电影利润,出现行业不良发展反应”。

另一方面,要引进并培育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只有成熟的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才能为全世界的剧组提供好配套服务。比如,拍摄国际大片肯定离不开高水平的翻译团队,而翻译不可能都从国外带来,青岛本土能否提供过硬的翻译团队,恐怕就是个问题。

另外,还需要更大规模的基础人才,即电影蓝领,这是“电影之城”这座摩天大楼的基石。山东有一座以培养技工闻名的蓝翔技校,我们青岛同样需要一所乃至多所电影行业的“蓝翔技校”,培养出高水平的技工人才。

当然,对于人才问题青岛是有所准备的。比如,引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青岛分校,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达成合作,成立青岛电影产业学院,等等。青岛西海岸新区也高校云集。而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留住人才,而非翅膀一硬就飞往北上广,这是眼下必须正视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面对。

02

让世界梦见青岛

说青岛是“为电影而生的城市”绝非夸大。无论谈气质还是追溯历史,这座城市与电影的契合,都是肉眼可见的。

1898年,一位德国电影摄影师在青岛拍下了中国最早的纪录片之一;中山路上的1907光影俱乐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风格各异的各国建筑,也让青岛成为一座“天然摄影棚”。

无数电影作品与青岛紧密相关,《劫后桃花》《风云儿女》《浪淘沙》等老片已影史留名。青岛美景也出现在新世纪众多的电影镜头中。比如,迎宾馆、薛家岛轮渡是电影《非诚勿扰》的取景地,葛优和舒淇在此“若即若离”;中山路国货过街天桥、青岛市博物馆、仰口隧道等,电影《硬汉》曾在此取景,刘烨一路“犯二”;福山支路、利津路、台东八路等地,是电影《海洋天堂》取景的地方,李连杰、桂纶镁在此演绎爱心……进入21世纪,从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提供的资料看,每年在内地摄制的影视剧中,近三分之一在青岛取过景。

此外,青岛这一方水土也培育了大批影视明星,如唐国强、倪萍、宋佳、夏雨、黄晓明、黄渤、白百何,等等。

这些都是青岛能够打造“影视之城”的资本。电影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然而,有一个“尴尬”不得不提,那就是很多电影中的青岛元素,往往只有青岛人才能看出来,甚至有的连我们自己也只感觉似曾相识,外地人并不知晓,更遑论外国人了。换句话说,青岛在众多电影里被“隐姓埋名”了。

在绝大多数涉及青岛的电影中,青岛只是被作为取景地而已,城市本身被架空。电影的故事线,并未与这座城市形成真正的交集,也没有深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生活。青岛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偶尔镜头中会有某座地标性建筑,多数只是浮光掠影。所以,观众看完之后,记住的永远只是电影中人物和故事,而对城市“无感”或“陌生”。

当然,客观而言,这并非电影方对青岛“有意见”,而是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习惯。在电影拍摄中,存在一个隐形的“城市阶梯”。像国内的北上广、香港、台湾,国际上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被视为“第一阶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一阶梯”的城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故事发生地,而是成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知名度、安全感等诸多要素的集合。简单来说,同一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就可能带来不同的关注度。比如,电影《迷失东京》《纽约纽约》的命名。

应该说,包括青岛在内的众多国内二线城市,被视为“第二阶梯”,进而被导演当成“第一阶梯”城市的“后花园”,即便在电影中出现,也抹去了名字。

对此,我们可以表示理解,但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事实上,一些“第二阶梯”城市已经通过电影实现逆袭。比如,哈尔滨之于《白日焰火》,武汉之于《生活秀》,重庆之于《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花椒之味》,南京之于《春风沉醉的夜晚》——甚至一些处于“第三阶梯”的中小城市,也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比如,鞍山之于《钢的琴》,集安之于《缝纫机乐队》……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广受热捧,而这两部科幻大片都诞生于青岛东方影都。然而遗憾的是,两部影片内容之中并无明显的青岛元素。试想,假如能事先介入的话,或许青岛不难留下名字。这一点,今后也应当注意,如何在一些票房、口碑俱佳的电影中彰显青岛元素,这也是一个新课题。

作为“影视之都”的青岛,应该在更多优秀影片中留下名字,让全世界通过电影认识青岛、记住青岛、梦见青岛。

《封神三部曲》正在东方影都拍摄制作

03

向世界讲青岛故事

让青岛在优秀影片中留下名字,需要有好的青岛故事。

"这里是西门町六号出口,一个什么事情都能发生的地方。"——通过电影《六号出口》,人们可以记住传统与现代相混杂台北。“

"北京这么大,为什么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我呢!”——通过《苹果》,能体会到“北漂一族”的艰辛与迷茫。

“如果美美没有走,也许我们现在会像以前一样在一起喝酒,一起在苏州河上飘荡,一直漂向大海,也许太阳会出来,河水会变的很清澈,我没有撒谎,你会看见。”——在《苏州河》里,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

我们显然急需关于青岛和青岛人的优秀故事,需要更多了解青岛,热爱青岛,深入生活的好编剧、好作者。在电视剧方面,《青岛往事》《大染坊》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以连谏为代表的编剧,也写出了很多优秀的电视剧剧本。而在电影方面,很多年前,李连杰主演的《中华英雄》曾是一部关于青岛历史的好作品。如今,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电影剧本出现。

需要一提的是,要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红瓦绿树”的老青岛,还有新青岛,现代化的青岛。也不仅仅是百年青岛,还有上推千年的古代青岛。比如,崂山是一座文化宝库,有法显、丘处机、蒲松龄等文化名人。西海岸的琅琊台和宋金海战、平度的“火牛阵”、即墨的五大家族、胶州的匡源和高凤翰等,全都名垂史册,有极大的知名度,是很好的电影题材。

当然,让世界记住青岛,不一定非要靠本土故事。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也可以打造成为这座城市的IP。比如,今年暑假期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让人们明白,只要有好的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故事也可以比很多外国大片更吸引人。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电影方面“火花”:“封神宇宙”未必不能像“漫威宇宙”一样的走红。

事实上,代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封神三部曲》正在东方影都拍摄制作,这一系列影片由知名导演乌尔善执导,《指环王》三部曲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也加入团队中。相对于当年“借船出海”的《长城》而言,《封神三部曲》这种从传统文化中“长”出来的电影,显然更值得期待,希望这能成为青岛电影的一个成功的IP。

04

让青岛与世界同梦

“作为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部分,电影等现代电子媒介,决定性地改变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改变人们想象自我和悲象世界的方式。”写出《全球化》一书的阿帕杜莱如是说。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更是直言:“媒介即人的延伸。”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媒介所打开的,不仅是社会生活与公共空间的那扇窗口,更将个人体验与社会发展、生活变迁,在影像的连结中建构成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很多可能没来过青岛,但通过电影可以认识青岛、了解青岛。

让青岛与世界同梦,需要在经济上与世界紧密连接,让电影产业链与每一个人发生关系。业内人士都知道,电影投资巨大,绝大多数光靠票房是不赚钱的,但假如做好了品牌会很值钱,也只有产业链足够长、足够完整才能收到回报。

事实上,东方影都一开始就定位于“电影工业化生产+全产业链配套”,青岛西海岸新区也越来越多地跟电影紧密相连。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也在着力引进和培育影视策划、投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各环节主体。而这方面,不妨对标韩国釜山,有不少现成的经验可学。

做好影视跟文化旅游结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与园区、酒店、秀场、商业和水上乐园等已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了自己成功的IP,就有条件尝试迪士尼之路。

及时并持续补贴,释放政策红利。从2017年起,青岛设立了总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的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在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内完成拍摄制作的优秀影视作品给予最高40%的制作成本补贴。

要知道,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优惠的电影扶持政策。从这一大手笔的影视扶持政策中,可以看到青岛对于影视产业发展的气度和决心。而青岛的全产业链的工业链条以及政策倾斜,无疑对整个世界电影行业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另外,多利用好包括青岛在内的山东籍明星的桥梁作用。比如,黄渤、黄晓明、巩俐等,他们不仅具有知名度,还有自己的影视公司,背后关联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道桥梁,大多是愿意为家乡做事的。建立在市场合作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这些桥梁,也是更快走向影视业中心地带的捷径。

如今,青岛正在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应该看到,在这一战略当中,电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尤其是“时尚”方面,还可能是最好的突破口之一。发展好影视产业,关系到青岛长远发展的大计。

放眼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能够“热”起来,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这种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和现实价值;一是这个国家、民族在当前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其实,城市亦然。当前,中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体现。在这样的大形势中,随着“影视之都”青岛在世界电影行业中的位置逐步确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看到青岛,记住青岛,爱上青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