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把实的要求贯穿全过程,努力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主题教育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岛把开展主题教育和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把实的要求贯穿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精力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努力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
推动产业振兴
2023年12月1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杨家山里一体化运营平台启动运营,成为青岛市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平台通过“企业+村集体+村民”合作机制,打通市场与资源配置渠道,将乡村资源、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精准对接,调动群众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们将发挥一体化运营平台优势,大力整合资源,发挥平台企业游客引流的功能,将杨家山里建成开放式景区,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需求。”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苗苗说。
启动仪式上,青岛杨家山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与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镇级共富公司协议,青岛月季山冰雪大世界有限公司、青岛秀兰山庄旅游度假开发有限公司、青岛永根园艺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片区企业联盟,集聚抱团、共同发力,全面优化红色文旅、山里农品、山里研学等特色品牌,打造杨家山里全域打卡机制。这是西海岸新区探索“三社一司”农村集成改革,创新“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强村共富公司”发展机制的实践案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学促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村民致富带富能力。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岛打好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生态筑基、表里兼顾、机制支撑等“组合拳”,奋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青岛示范。青岛搭建起“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的都市现代农业总体框架布局,高质量建设10个市级、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总投资14.9亿元的123个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
拓宽致富路径
一大早,李沧区紫荆苑社区门口熙熙攘攘,附近居民品尝着来自即墨区灵山街道的特产,不时拿出手机扫码买菜。“我们已经开展了几次农产品进社区活动,并借此建立200余人的微信团购群,成功将灵山农产品打进城市社区。”即墨区灵山街道相关负责人刘青春介绍,“走进市南区、李沧区之后,我们下一步还计划走进其他区市。”
这是即墨区围绕增强村庄共富能力,发挥乡村共富联合体积极作用组织开展的系列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为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即墨区形成了“党委牵总、区域联动、多方协同”的乡村共富新格局,利用“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带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灵山街道党工委创新“资源联用、村企联建、产业联接、品牌联创”的“四联”机制,借助50万元“万村共富”资金,促成山泉村与方冠公司共建钢背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实现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推动醴泉强村共富公司与淘菜菜购物网、即墨宾馆达成果蔬供货合作,半年销售灵山韭菜、西红柿等100余万斤。
在平度市云山镇撞上村的草莓大棚里,“田博士”和农业技术人员正在为农户讲解补施肥料、合理灌溉、病虫草害的防治等知识,指导农户合理管理草莓,为草莓丰收提供“智力”支持。“田博士”就是云山镇党委设立的“田博士工作总站”里的专家。云山镇党委依托青岛洪润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田间课堂,将本地“田秀才”和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科研团队相关专家纳入其中,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岛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农情,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办好办实群众身边事,推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莱西市店埠镇渚洲新村桥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桥涵管道旁进行桥基砌筑,时常有村民前来围观工程进度。这座桥原先是座危桥,如今即将修好。看着眼前的景象,王家横岭村村民王立锂感慨地说:“重新修好这座桥后,干活再也不用绕远路了。”“主题教育期间,我们了解到交通安全问题给周边村民带来极大不便,就把这个问题列入问题清单,决定进行危桥重建。”莱西市派驻店埠镇渚洲新村第一书记潘晓霞说,为修好这座桥,专门争取到帮扶项目资金10万元。
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农村的短板,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青岛持续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解决了一批交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