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本网记者手记:我为何关注同性恋 调查:你怎么看

来源:-- 2013-12-05 15:34:07 字号:TT

 

    本网关于同性恋群体系列报道:

    >>>>>>高清:揭秘青岛同性恋人 不被祝福的爱

    >>>>>>独家:我是gay 只有一个人知道的秘密

    >>>>>>专访张北川:万余封同性恋来信 最小14岁

    >>>>>>独家:揭秘女同性恋的生活 相守20年育有一女

    13年前,我远离家乡去无锡读书,父母都是北方人,在无锡呆了些日子后,父母经常感叹南方人过日子不实惠,“你看他们这儿,一盘菜量也太少了,一顿饭得点多少个菜才吃得饱?”

    后来有一年坐火车回家,坐在对面的是一位上海阿姨,阿姨说,北方人过日子真不实惠,每次一盘菜上来满满的,一顿饭光吃那一盘就饱了,菜的种类太少。

    我转念一想,哦,角度问题。

    有段时间美剧特别火,经常听周围朋友开玩笑说,“美国人生活就是这么随便,第一次见面就上床。”

    后来,和一位美国朋友聊起这件事,他大笑说,“中国人生活才随便,才上了一次床就要谈结婚。”

    我也跟着哈哈一笑,哦,观念问题。

    有次我到去一户人家里采访,这位妈妈已经接连生了两个女儿,我去的时候她又怀孕3个月了。因为伤风感冒,她去医院打了吊瓶,并且是孕妇禁止用的药水。回来后才意识到怀孕前期打吊瓶对胎儿影响有多大。爸爸考虑了一会说,再过一个月检验一下男女吧,如果男孩就留着,如果是女孩就打掉。

    “即使是男孩,如果因此而受影响呢?”我问。

    “即使是残疾的男孩,也比健康的女孩要好很多。”爸爸平静的回答。

    我心底一沉,哦,偏见问题。

    在12月1日国际艾滋病日前后,我决定做一组关于同性恋的稿子。一是因为男同群体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二是因为,同性恋群体仍然面临比较大的社会歧视,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压力。90%以上的同性恋因为世俗偏见和舆论压力会选择与异性结婚,这不但是对自己人性的压抑,也是对婚姻中另一半的残忍。

    采访中有位男同说,他每次走在人流拥挤的街上,都觉得非常孤单,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他自己是个例外,曾经多次想自杀,结束这一切。他告诉家人,家人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

    90年出生的男同童童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告诉家人,因为我不想伤害他们。已经和异性结过婚的虎子说,你能想象吗?那种感觉无法形容。我对你们这种女生根本不感兴趣,却被要求相守一辈子。那是对人性的压抑。

    国内首位同性恋专家张北川在接受采访时,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因精神压力过大而轻生的案例,他反问,你觉得这还不够残忍吗?

    同性恋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15岁以上男性中3%—4%为同性恋,这个比例不随经济文化等原因而变化,同时,这种性取向也不可能通过治疗或者惩处而改变。社会曾经一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可以通过治疗纠正。张北川说,他研究这个课题几十年,从未见过一例矫正过来。只有一个男同,他认识的,去接受电击、催吐等精神病治疗,治疗的最后是他没有欲望了,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现在已经出家。

    如果说,因角度和观念不同而容易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的话,那偏见有时产生的是残酷,是霸权。在主流价值观占主导的优越姿态下,同性恋势必会成为一种被俯视的情感。而对强权秩序的膜拜,有时对弱势群体是场灾难。

    如果我们用歧视把同性恋者推向边缘,导致的只能是报复与仇恨心理,在人类学上,每个人群中都有2%的反社会人群,而一个被歧视的人群反社会比例与偏激程度更高,曾有同性恋人扬言,一旦染上艾滋病就要立即传至更多的人,到死方休。

    所以说,无论同性恋或者异性恋,都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必惊叹或不解,如果不能接受,至少可以做到不歧视,毕竟,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益的。(青岛新闻网记者  孙璐璐)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