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寻
6月10日上午,青岛市召开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红包治理、优化就医环境专项行动会议,对红包治理进行工作部署。活动要求全面落实医患不收、不送“红包”双向承诺协议书制度,医生如收受红包将列入晋职晋级黑名单,会议还公布了三种方式用于举报投诉违规收受红包行为。(本网6月10日报道)
今后,患者在我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时,需要与经治医生签署不送红包协议。不仅如此,我市各级各类医院实行的患者出院回访制,增加回访了解医务人员违规收受“红包”的内容,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办理出院结算手续时,将填好的测评表投入测评投放箱中,医院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每周派专人开箱取表,做好统计与报告。
应该说,这“一进一出”的防范手段,对医疗界长期存在的送红包之风,将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尤其是“黑名单”制度直接影响医生的晋升和个人发展前途,对医生的震慑作用会非常明显。
但是,这种方式能否从根本上制止“送红包”行为,似乎还要打上一个问号。送红包往往是医患双方达成的一种心理默契,医生获得了钱财,患者获得了心理安慰,各取所需。即使双方签署了协议,能有多少患者在送了红包之后,会去主动的检举医生,还很难说,因为这似乎不符合人性。
而要靠制止“送红包”来缓解日趋激烈的医患矛盾,也还远远不够。当前,影响医生公信力的问题还很多,最严重的如医生存在职务贪腐,吃药品回扣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即便没有了“送红包”,医生仍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增加灰色收入,而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吃亏的仍旧是患者。
职务腐败在中国是大问题。当官的收礼,教师和医生拿红包,记者拿“车马费”,采购人员吃“回扣”等等,这些极不正常的“灰色收入”,已成行业潜规则,有些甚至已经被官方默认。长期以来,是否“有油水”,成为衡量一个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逐渐深入,国企、事业单位等已被列入下一阶段的反腐重点区域。消除职务腐败,提高行业透明度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干干净净的挣钱,挣干净的钱,革除以权谋私的职务性腐败,不仅可以提高行业公信力,还将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但愿制止收送“红包”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将权力关进笼子,消除不正常的灰色收入,还需要更有效的制度设计。
作者:石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