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网上挂号 违章查询 

黄岛81岁慈善奶奶帮助600名贫困生 照片贴满墙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4-12 06:46:43 字号:TT

    家住黄岛区人民路的81岁的耿秋萍老人家最近来了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从上海远道而来。先生是耿秋萍十多年前资助的一个家境贫困的男孩,叫孙善民,另一位,是他的妻子。如今,孙善民已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就业、成家、生子。十多年来,他每年都来看看耿奶奶。

    孙善民的照片至今还贴在耿奶奶卧室的墙上。耿奶奶卧室整整两面墙,贴着几百张照片。

    “这些都是我们资助过的孩子的照片。年纪大了,

记忆力大不如前,易忘事,有时候孩子们打来电话或上门问候,我都想不起是谁。我让儿子把孩子们的照片洗出来,贴在墙上,没事看看,就不容易忘了。”老人说。

    “我是读高一那年认识耿奶奶的。”已在上海一家航空设计研究所从事飞机设计工作的孙善民说起耿奶奶仍满怀感激,“那时候我家里很困难,父亲生病,我和哥哥都在上学。耿奶奶可能是通过学校了解到我家情况的,主动提出要资助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她还在资助,不求任何回报。这些年,她对我的帮助和影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温暖和支持。她教给我如何用爱心去帮助别人。”

    孙善民说,在耿奶奶的影响下,现在他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比如为被遗弃的儿童捐款捐物。“上次见到耿奶奶,我还和她说,也想资助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老夫妇的约定

    在外人看来,耿秋萍老人只是一位平平常常的老太太,一个人住在原胶南市老城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的套二住宅里。但熟悉她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就是她,二十多年来和老伴一起从他们微薄的退休金中出资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资助了6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求学。她是这600多个孩子心中最亲的耿奶奶。

    耿秋萍老人耳聪目明、头脑清晰,与记者聊起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事,还能准确记起不少孩子的姓名。

    “我以前在外贸公司上班,老头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1991年,老头离休,我退休,几乎同时回到家里。闲不住呀!干点什么呢?刚好单位成立关心下一代活动站,我就报名参加了,老头也支持,愿意帮忙。”老人回忆,“第一次搞活动,我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塑料皮包的本子,共50本,第一页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次活动让我觉得:能为孩子们做点事真好!从此,就再也没停下来。”

    一次,老两口在报纸上看到希望工程的宣传画,那个叫苏明娟的小女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深深触动了他们柔软的心。

    “老头说:‘我没上过学,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再失学了!’”耿秋萍老人说:“那时候我每月的工资只有320元,第一次去小学看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我拿出了两个月的工资交给学校,作为几个孩子的学费。”

    1995年以后,臧兴望、耿秋萍两位老人与胶南团市委联系,开始一对一地资助贫困孩子上学。“团市委给我们提供了31个贫困孩子的名单。那时候,小学生的学杂费每人每年是80元,我们自己资助了5个孩子,同时还有不少老同志愿意参加此事,其他孩子就由他们分别资助,我成了联络人。此后几年间,有的资助人中途退出,我们就接过来。”耿秋萍老人说。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不过生日不过年,春节不做年夜饭,小豆腐、咸鸡蛋,胡萝卜、大葱和大蒜。”这段熟人编的顺口溜是臧兴望、耿秋萍夫妇俩真实生活的写照。

    “老臧是个倔脾气,一生节俭朴实。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花了30元给他做了套中山装,一穿就是20多年。”耿秋萍这样说老伴儿。

    这对简朴的老人,最多的时候,同时资助着三四十个孩子上学。

    为了丈夫的遗愿

    2005年,臧兴望老人因病去世。

    病榻前,他拉着耿秋萍的手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希望工程的事不能停下,抽时间你去看看那些贫困孩子,给他们送点助学金,嘱咐他们安心学习……”

    此后,她收拾起失去亲人的悲伤,积极与学校和资助人联系,继续为贫困孩子寻求帮助。每年秋天新学期一开学,她都会来到学校,给贫困孩子送来助学金。

    在耿秋萍老人家,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摞资助人和被资助人名单。据其中记载,2012年,有177个来自贫困家庭的高中学生在耿秋萍老人的帮助下得到资助。

    “现在初中和小学都不收学杂费了,我们资助的重点是高中学生,每人每年200元。我知道这点钱对他们来说远远不够,但希望他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们,家里遇到一些困难不要放弃,要好好学习、树立信心,争取美好未来。”她说,“资助人多数是老年人,主要来自青岛市和原胶南市。他们都非常热心,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干到今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臧兴望、耿秋萍两位老人的帮助下,已有6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业上得到资助,他们中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三个儿子子承母业

    “这个小伙子考上了青岛理工大学,现在毕业了,在上海工作,还结了婚,有了孩子,去年全家开着车回来看我……”“这个小姑娘现在在镇上当老师……”“他也上了大学,在青岛的机关工作呢……”指着这些照片,老人如数家珍。

    在老人家客厅的墙上,还贴着几幅书法作品。“都是孩子们写的!”说话间耿秋萍老人满眼的慈爱。

    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老人还把三个儿子也带动起来参与其中,资助贫困学生、到学校送助学金、与资助人联络,常常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我现在不能经常出门了,很多事要他们去做。除了他们,还有几个年轻人主动要求帮我,真是太好了,我真担心自己做不好,有他们帮助就不愁了!”耿秋萍老人说。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