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网上挂号 违章查询 

记者赴川手记二:民工冒死返家 灾民路边搭灶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4-22 05:30:59 字号:TT

记者赴川手记二:民工赶回家 灾民路边搭灶台

    蓝天救援队赶赴现场

    红十字微尘蓝天救援队昨晚10点半到达芦山县城。他们是3辆车16个人,不顾雨天路滑,一路急行30多个小时,于昨晚10点半到达震中芦山县城,昨晚11时许,部分队员开始搭建帐篷,准备修整一夜,另一部分队员则赶往突发现场。

    遭遇5.4级余震

    昨天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芦山县广播电视大厦,这里已经成为抗震救灾芦山地区的新闻中心,世界各地大大

小小的媒体都聚集在这里将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发送出去。记者们都在聚精会神编辑稿件,本报记者坐在地上使用笔记本电脑,突然就感到地面剧烈颤动,紧接着整个广电中心猛烈抖动,霎那间,记者有一种大楼要塌的感觉,就在大楼颤抖之时,一楼内的记者都跑了出来,记者也跟随着人群往外跑,大家抬头看着大楼顶部,十分担心有东西会从上面掉落,也有很多记者还没来得及跑出大楼,地震就停止了。记者感到这次地震比中午12时的那次地震更加强烈,后经国家地震网确认,发生在芦山县的这次地震是5.4级。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昨天下午1时到晚上6时这几个小时内,就发生了7次地震,每次发生余震,在广电中心一楼的同行们都会跑到楼外避难,最后有些记者干脆选择在楼外写稿,不敢再胆战心惊地留在楼内冒险。

    网络信号时有时无

    由于在广电中心的媒体中心是临时建立的,这里的无线网络异常不稳定,记者要多次尝试才能连接上网络,但是无线网络的距离非常短,有效距离还不到整个大厅的一半,每当余震发生,记者们跑出大楼就超出了范围,回来后又要重新连接。有一次,记者尝试了近30次才连接上网络。而且这里的无线网络信号时有时无。

    充电要等一个小时

    芦山县在广电中心附近建立了临时的供电站,但是电源插座的数量有限,许多记者排队等待,每当一名同行充完电准备离开时,就会有三四个人靠上前去准备接替。

    记者每次都得等待一个多小时才能排到,给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充电。

    救助物资不够用

    昨天记者从成都携带的食物和水已经没有了,当记者忙完稿件时已经是晚上9时许。

    随后,记者来到芦山县救灾物资发放处,却被告知泡面不再发放,无奈之下,记者又来到路边的雅安县红十字会的救助摊位前,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盒泡面,随后,记者来到物资发放处申请开水,发现泡面发放处不提供开水。之后,记者又来到芦山县人民医院,在医生的指引下,才在医院食堂内找到了开水。

记者赴川手记二:民工冒死回家 灾民路边搭灶

记者赴川手记二:民工冒死回家 灾民路边搭灶

记者赴川手记二:民工冒死回家 灾民路边搭灶

    生死归途

    前天晚上10时许,6名打工者从成都出发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虽然大家在路上都预想到了各种困难,但是实际中的困难远远超乎了想象,甚至一时与死亡相伴。早报记者全程陪同6名打工者徒步翻越陡峭的镇西山,途中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见证了他们百折不挠和对家的爱。

    下了飞机遭遇甩客

    在成都当地好心人士的协调下,陈华等6人下飞机后终于联系上了一辆面包车,司机答应开车前往镇西山,从那里送6名打工者回太平镇。陈华、杨强、杨虎都是大货车司机,以前经常跑长途,所以对四川的交通路线非常熟悉,经过大家一致协商,决定从成都出发后经老川藏公路直奔邛崃市,从邛崃上省道去镇西山盘山公路,然后经过金鸡峡回到太平镇。谁知面包车司机中途突然变卦,表示700块钱只能从成都到芦山县,在争执了一段时间后,出租车司机再也没说什么。但是汽车开出成都不远后,司机表示需要加油,并在路边停下,又从路边找来了另一辆面包车,他告诉陈华,由于他的车年久失修,不适合跑长途,但是他用同样的价格找了一辆更好的车去太平镇,就这样,记者与陈华被这名面包车司机甩掉,推给了其他人。

    既要开车还要修车

    换车后,面包车沿着老川藏公路往邛崃市开,结果路过羊安大桥时又遇到道路封闭施工,只能从旁边的土路通行,面包车一路颠簸好不容易绕过了维修路段,当行驶过程中,廖杏与大伙一直担心家人在灾区吃不上饭,商议着买些食物和矿泉水带回去。当面包车沿老川藏路开出近20里后,在路边遇到了一家通宵营业的超市,6人商议后,买了两包矿泉水和5箱方便面。由于重新换的面包车司机不认识从邛崃去镇西山的路,最后大伙决定由杨虎开车,谁知大家将买的东西装上面包车后,发现面包车无法正常发动。“杨虎以前干过修车,我们几个又常年跑长途,肯定能把车修好。”陈华说着就打开面包车前车盖进行维修,大家几次推车尝试发动汽车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们检查发动机,发现是线路坏了。昨天凌晨零时20分许,面包车终于修好了。

    道路封闭徒步爬山

    将车修好后,大家重新踏上了回家的路,从邛崃市出来后,面包车驶上了山路,道路狭窄加上频繁拐弯,让大家十分紧张,幸好杨虎十分熟悉这段山路,才有惊无险地来到了镇西山。在山路上,记者看到路边停着许多等待进山的大型军工车辆,有些军工车辆还拖着挖掘机。昨天凌晨1时许,面包车开到了镇西山山腰上的红军博物馆,当地部队在此处设置了路障,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前面全是物资车辆,路已经堵得死死的,不能再放你们进山。”武警战士表示,陈华等人可以在这里等待,等第二天确认道路安全后再放行。但是倔强的陈华等人坚持要上路,谁也无法动摇他们回家的决心。在支付了面包车司机的车费后,陈华背起了一件行李包,并将一包矿泉水放到了背包上,杨虎背起另外一个大件背包,将另一包矿泉水一起背上,李明拖着一个行李箱,廖杏和杨强背起5箱方便面开始徒步爬山。

    许多灾民彻夜未眠

    记者与6名打工者一起开始沿着盘山公路前行,起初的一段山路,路边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抢险车辆,就在大家出发不久,一辆电信抢修车停在路边,车上的3名工作人员要去山上修理信号基站,虽然相隔距离不长,但是大家都将行李搬到车上,搭车前进了一段距离。

    在上山过程中,记者看到大部分民房是完好的,只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屋子房梁坍塌。许多灾民都是彻夜未眠,他们坐在屋外守夜,而孩子则睡在地上,身下只铺一床被子。记者发现,许多父母都是守护在孩子身旁不敢入睡,更有一些灾民全家坐在门口聊天。

    一步之外就是悬崖

    凌晨2时45分,大家步行来到了靖口村。回家心切的陈华等人决定冒险走小路上山,不愿再绕圈走盘山公路。从路边一个缺口,记者跟在李明身后开始走小路,用手机照射发现,所谓的小路其实就是一条半米宽的土路,而在土路的两边就是悬崖峭壁,为了省电,大家商议决定仅用3个手电照明。山路湿滑,稍不小心就会脚下打绊,由于行李过重,记者在快到这条小路尽头时因体力不支险些摔倒,幸好跟在身后的杨强反应及时,一把抓住了记者。

    在经过近20分钟的惊险山路爬行后,一行人又走上了盘山公路,踏在平稳的公路上,记者长舒一口气,此时记者所处的位置已经接近山顶,路边随处可见硕大的巨石,这些石头都是从山顶滚落下来的,路边的护栏也被撞烂。

    上山下山 记者亲历两次余震

    凌晨4时许,记者终于在前方看到了微弱的灯光,杨虎告诉记者,亮灯的是一个修车店,主要负责给过路车加水,兼做一些小本生意。由于体力透支,廖杏决定将背上山的矿泉水和方便面卖给该店铺的主人,“谁啊?”记者刚在小屋窗外坐下,屋内就传出了一名老人的声音。很快老人就从屋内出来,廖杏将她的想法告诉了老人,老人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就在老人端出热腾腾的水犒劳大伙时,记者突然感到脚下颤抖起来,房顶上也嗡嗡作响,虽然余震仅仅持续了3秒钟,但是这是记者第一次亲身经历地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记者飞快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跑到屋外。而廖杏和陈华等人则坐在原地不动。“娃娃你是第一次经历地震吧。”老人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家中,听着屋外不时传来巨石撞击的声音,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有一个巨石滚落下来正好砸中她的屋顶。“我的大儿子就在芦山县,到现在也没有联系上。”她现在是吃不好也睡不着。

    从老人的汽车维修店出来,陈华和杨强直奔下一段小路,看到更加陡峭惊险的山路,记者只好硬着头皮跟了上去,这次上山大家都很小心,因为旁边的树木开始变少,可以手扶的东西少了,登山步伐也开始变大,走了近4个小时的山路,记者的体力已经开始透支,每次抬腿都感觉脚有千斤重。好不容易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山路,记者一行人终于来到了镇西山的山顶,在山顶上,记者发现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5间房子,但是都出现了坍塌。看守房子的女主人告诉记者,她一家三代的房子都毁了,在老人的指引下,陈华找到了下山的小路。

    “我们要在天亮前赶到山脚下,走盘山公路的话就太慢了,下山还是走小路吧,很快就可以下山。”陈华一边劝说记者一边带路。下山的路跟上山的路没有多少区别,只是更加难走,下山的时候双腿要控制身体下冲的惯性,走起来更费劲,而山路两旁依然是陡峭的山壁。

    昨天清晨5时35分,在泥泞的山路中,记者终于有些适应,也渐渐加快了下山的步伐,然而就在此时,记者刚要迈出步子的时候,突然看到周围的草木开始抖动,脚下传来轰隆声。“又余震了,大家小心点,不要失去平衡掉下悬崖。”李明开始为大家鼓劲,经过近半小时的生死时刻,记者与陈华等人终于来到了山下的公路上。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