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民房有个饮料加工点,平常都是大门紧闭,在里面偷偷摸摸地生产,不知有什么猫腻。”近日市民陈先生拨打早报热线82888000反映说,他每天上班路过此处时看到别的商户都大大方方地敞开门做生意,而这处房子大部分时间大门紧闭,可里面不断传出机器声。一天傍晚,他下班路过看到这处房子的大门破天荒地敞开着,里面几名工人正忙着搬运箱子,里面多是饮料。“如果是光明正大地做买卖,为什么要怕人呢?”陈先生说。
经陈先生指点记者昨日来到利津路与埕口路附近进行探访,加工点的大门正半开着,不时有人进进出出。记者询问周边的商户,均表示不了解情况。“平常他们都把门关得紧紧的,也不跟我们来往,一般开门的时候都是晚上,到底里面是干什么的我们不知道。”一位商户说。
前门运货后门生产
记者在几位居民的指引下,找到了该加工点的后门,后门敞开着,旁边一扇窗户上的排气扇将加工点内的热气和烟雾排出,记者闻到烟雾内混合着奶香味和多种果香。“平常这里一般都不开门,就是有香味不断地排出来,这个后门主要是生产的地方,运货的从前门走。”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加工点内的工人看到有人在周围走动,变得警惕起来,把大门关上,只是加工点内依旧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摸清了情况后,记者联系到市北区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20分钟后食安办工作人员连同市北区工商部门、市北区质监部门执法人员以及大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随后执法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在前门守候,一路从后门进入。面对突然来到的执法人员,加工点内顿时乱作一团。“我们只是干活的,老板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正在制作饮料的一名工人对执法人员说。面对执法人员的连番询问,工人们均以老板不在为由拒绝回复。观察这处饮料加工点,其生产车间和原料储存车间仅有一墙之隔,生产车间内高度开放,从生产到产品的灌装均没有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工人们徒手作业也让现场的执法人员感到不妥。“你把手洗干净了吗?干吗不戴塑胶手套什么的?”一名执法人员问工人。记者看到由于空间高度开放,一些空气中的灰尘在车间内飘荡,几只苍蝇不时地在煮着原料的锅边转悠。
随意分装产品无标识
离开加工车间,记者和执法人员来到只有一墙之隔的原料储存区,该区域内储存的原料十分丰富,制作奶昔、奶茶、果汁所用的牛奶、成品茶包、果粒、香精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应有尽有。储存区域内各种香精混合产生的气味十分复杂。
在该区域内的一处平台上,记者看到这里堆积着大量白色、黄色和紫色的粉末,所有的这些粉末均使用透明的塑料袋装着,外包装上没有任何产品信息,只有一处简单的编号。平台下面放着的许多桶装果粒也存在相同的情况。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了近半个小时后,加工点的负责人终于赶到现场,面对执法人员关于此事的质疑,加工点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原料在进货的时候多是大批量地进,使用容量很大的包装袋包装,实际使用时他们再分装到一个个小的容器里以便于使用。执法人员表示即使是分装的产品也应该有产品详细的说明,如此随意分装无法验证产品是否是出自正规的厂家,这显然是不合规定的,对于这些分装的原料他们将取样调查。
塑料桶反复使用不允许
在加工车间和储存区域内,执法人员看到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白色塑料桶,桶内装着制作饮料的果糖、红糖水等各种材料以及制成品,观察这些容器,现场的执法人员发现这些桶明显是长时间反复地使用,因此有的桶已经泛黄。“这些桶你怎么能用来装饮料和原材料呢,这些桶就是装食用油也只能使用一次左右,这样做是违规的你知道吗?”质监执法人员对加工点负责人说。执法人员表示,这些桶平时多一次性使用且不能接触热源,如果长期使用且处于一个温度较高的环境下,这些桶可能会析出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消费者在饮用这些饮料时,有害物质会被人体所吸收,当积累到一定的量时会对人体有负面的影响,严重者甚至有致癌的风险,因此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称量无标准或存隐患
执法人员看到车间墙壁上悬挂着一块白色的木板,上面写着各种饮料的配方,配方显示这里制作奶茶、布丁、奶昔以及各种口味的饮品,从各种原料的使用到具体的操作时间都十分详细。只是观察这其中各种配料的使用量,执法人员发现有些原料的使用量上太过模糊,一些原料和添加剂的使用多以“包”和公斤、千克等为单位。执法人员表示在有些添加剂的使用上应以克甚至是毫克来计量,如果使用过量,其中一些工业合成的成分会对人体的肾脏造成负担,危害身体健康。加工点的负责人指着车间内刚到的一台精确计量仪器表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他们会积极整改。
超范围经营被立案调查
在检查该加工点的各种证件时,华阳路工商所的执法人员表示,该加工点提供的营业执照已经过期,且其执照上写明的经营范围也仅限产品的销售和流通,并没有加工食品的权限。因此该加工点目前涉嫌无照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和超范围经营,他们将暂扣该加工点的主要原料和生产工具,同时立即立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