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试卷打分,每个试题至少有两个人负责,特殊题目还要实行“三评”,确保高考阅卷公平公正。昨日,省教育厅在山东师范大学阅卷点组织高考阅卷开放日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让记者近距离观察阅卷现场,发现了不少外界所不知晓的“机密”。据了解,每年的高考阅卷十分严密,阅卷老师的压力也不小,不仅登录系统的账号密码人手一个,甚至今年还增加了监控设备,每个阅卷老师的行为都在监控之下。今年参加高考阅卷的人员共有2700余人。
阅卷工作十分严格
昨天上午8时30分,记者早早来到山东师范大学老校区图书馆,等待采访的媒体记者已经到了七八个。该阅卷点批阅文科综合和英语的试卷,而允许记者进入探访的是文科综合阅卷教室。在图书馆门口,悬挂着“普通高考评卷守则”,上面的规定十分严格,比如:严格掌握评分标准,防止发生偏宽、偏严和错评、漏评现象;不得将评卷文件、资料带出工作场所,不准对网上评卷信息做任何拷贝,工作时间不会客、不打电话,不准查询考生分数,不准将手机、照相机、移动存储设备等带入评卷场所;下班或休息期间离开评卷系统时,务必要锁定或退出评卷程序。
记者在探访时发现,阅卷工作的确非常严格,进入阅卷室前,必须把手机、包、水杯这些与阅卷无关的东西放在门外,阅卷的时候要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登录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小组长和大组长的监控中。
现场采访仅14分钟
记者登记后,工作人员向记者发放了盖有 “山东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印章的采访证,上面写着有效期仅有1个小时。上午9时,在省教育厅和山师大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图书馆,高考阅卷开放日正式开始。
走到阅卷教室外,记者看到门口放上了大牌子,写着“禁止携带手机、禁止吸烟”,再往里是几排桌子,上面放着阅卷老师的包、水杯等个人物品,正中间是监控屏幕,门口环境和每一排阅卷老师都被监控,记者还在监控中看到自己的影像。
走进文科综合阅卷教室后,记者被允许拍照和记录现场情况,但不能和阅卷人员讲话,更不能拍摄阅卷电脑屏幕上的内容,有人试图拍摄,但被现场跟随的工作人员制止。当工作人员要求记者离场时,记者看了一眼时间,才刚到9时14分,算上上楼的时间,全程仅有14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阅卷老师和参加阅卷的研究生们一直紧盯着屏幕工作。主办方发放的采访证,也在之后的座谈会结束时,全部收回。
盯着电脑仔细阅卷
在短暂的开放过程中,记者看到阅卷老师们表情都十分严肃,甚至有的看上去很紧张,皱着眉头紧盯着屏幕上的高考试卷。每个阅卷老师的桌面上,只有一份带答案的评分标准,以及一张打印纸,上面写着登录系统的账号密码。屏幕上的试卷仅有答案区,连该试题的题目都看不见。记者观察了几名老师的电脑屏幕,发现扫描件都十分清晰,不存在模糊或不全的情况。
阅卷使用的是 “网上阅卷综合管理系统”,屏幕正中间是答案部分,右侧是各种功能区,包括题号、分值、阅卷、提交等,其中有个栏目是得分点。记者留意到,这名阅卷老师一边看答案,一边在方框内写上1和2等数字,这就是考生每个知识点的得分情况。
最下方还有特殊情况说明的栏目,可根据实际情况书写内容。而考虑到使用电脑的习惯,该系统右侧还有“键盘”和“打分板”两个选项,不过多数人选择的都是键盘。每道题目被阅完后,老师根据评分要求给予相应的分数,这时电脑屏幕正中间会跳出一个小对话框,显示这道题目的分值情况,这种提示避免了阅卷老师因马虎而给错分。
阅卷至少两个人打分
在阅卷教室,记者看到每名阅卷老师一台电脑,对考生试题实行网上阅卷。每名阅卷老师都有一个指令,并有一个密码,别人无法进入。有的老师桌前还摆放着语文纸质试题,方便查阅题目。“每个题目都是两个人批阅,因为试卷是随机出现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为谁打分,也不知道另一个打分的人是谁,如果打分差距太大,也是不允许的。”山师大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障公平公正,除了多数题目两人评阅外,还有一些特殊题目,需要三名工作人员负责打分,此类题目一般是发散性比较强的,得分点比较难判断的。
“我负责的是文科数学的第17题,评阅的时候不能只看结果,步骤对了也会给分。”一名文科数学阅卷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需要对自己负责大题的解题步骤非常熟悉。一名文科综合老师表示,他是按照标准看“点”给分,只要相应的要点答对了,就会打上相应的分数,否则写再多也没用。据介绍,为了保证阅卷人员给分公正,每道大题由两名阅卷人员进行打分。在阅卷前的培训中,一名小组长说,两名阅卷老师的分数误差需要控制在1分以内,“这样才算有效分数,如果误差超过了1分就会由第三方进行仲裁。”
高考阅卷21日结束
为了明确责任,各阅卷点负责人员除了进行网上阅卷监视、实时巡视外,各个阅卷点还安装了监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调取录像,找到责任人。山东高考实行网上阅卷近10年,在正对阅卷员的位置装监控还是首次。
在阅卷点开放活动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山师大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校负责文科综合、外语学科的卷二评卷任务,其中文科综合共有215440份试卷,包括小语种在内的外语试卷共508989份,共计72.4万份试卷,今年继续全部实行网上阅卷,昨天起正式启动阅卷,将于本月21日结束。
文综:难度不大 拿分不易 不少考生不会从材料中找答案 地理题考查社会认知考生不打怵
早报济南讯 “文科综合的题目,今年不太难,多数学生都这么反映,但发散性的题目,却让不少人丢了不该丢的分。”昨天中午,一名高考文综阅卷老师遗憾地说,很多题目的答案就在所给材料中,没必要自己去苦苦思索,说到底还是做题习惯的问题。 6分的答案就在材料中
这名阅卷老师表示,他负责的题目是文综第35题,这是试卷的选作部分,属于历史的范畴,选取了宋人话本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故事,要考生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到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这道文言文的材料理解起来不难,题目也很平和,总共10分的题却少有人能拿到满分,批阅一上午时间,这道题的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还有不少考生得了三四分。尤其是第一个问题,答案就在材料中,按理说得满分6分很容易,第二个题目占4分,需要自己分析,但也不难。
据介绍,题目的标准答案是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第二个问题标准答案是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它史料印证。 地理题却考了社会认知
在阅卷老师的眼中,文综第27题并不简单,因为这道题利用地理方面的素材,考查了考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题目出得非常有技巧,却难倒了许多考生。题目给了一张图,是巴西的资源分布图,重点是看石油和甘蔗的数量,而铁、锰、河流则是干扰项。题目还表示,巴西甘蔗产量世界首位,是第二大乙醇生产国。
第一个问题,让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一看图就知道,盛产能制作乙醇的甘蔗,但石油却十分缺乏。”这名阅卷老师表示,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一条与图无关,而是材料中的: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这说明市场需求量很大。至于是否答上来第三条,牵涉到考生对社会的认知,否则会容易将其当成大量生产乙醇的结果,其实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经验,让分析利弊。”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题目所给的材料,考查的是社会认知,但距离课本也不远,而其并不难分析,“使用这个办法,当然可以减轻能源压力,还能改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而弊端则是需要大量的粮食,因为中国的甘蔗和粮食都有限,不能全用在这方面。”阅卷老师分析说,虽然考查社会认知,但层面较浅,不少考生都能在12分的题目上拿到七八分。 (特派记者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