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新闻专题> 综合类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神十飞天路上山东人 酒泉各岗位都有山东专家

来源:齐鲁晚报-- 2013-06-17 13:01:02 字号:TT

技术部的山东人董效然、梁晓东、孙传飞、孟凡昌从左到右祝福神十。

技术部的山东人董效然、梁晓东、孙传飞、孟凡昌从左到右祝福神十。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巴丹吉林把它深深掩藏胡杨林是天然迷彩大漠是蜿蜒屏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山东无棣人崔吉俊这句诗是坚守戈壁绿洲的真实写照。如今,更多的山东籍官兵从老家一路向西北奔赴航天城,成为山东人里的航天人。从监测、控制逃逸设备,到数据分析,从副总工程师、政委,到参谋甚至普通战士,神十发射中,这些山东人在不同岗位为任务完成做出各自的保障。

    雷测站参谋长:实时监测火箭飞行

    今年是苏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17个年头。1997年,19岁的苏强从复旦大学毕业,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感到吃惊的决定:去山东人当时很少听说的地方甘肃酒泉,穿上了一身军装。

    乘坐火车穿越数百公里沙漠,苏强才看到了绿色,这就是当时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了就来了,学了知识总要找地方试试身手。”这里和苏强之前的想象有所出入没有公路,长途电话只有一部,工作的地方不是在航天城内,而是在距离航天城35公里开外的大树里:一个没有围墙的雷达测量站,一遇大风,满床都是黄沙。

    如今苏强成为大树里雷测站参谋长。神舟飞船发射前的500秒时间,监测火箭飞行就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要做到让整变成零,让复杂变得条理和简单。

    13日,神舟十号发射前,被称为航天之眼的大树里雷测站一片繁忙。30余个监控台,实时显示120余组各分系统设备状态和测量曲线图。雷达、光学、通信、计算机、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系统,依次向指挥所汇报情况。

    坐镇指挥的雷测站站长周厚成从容淡定。一条条清晰指令下达,复杂测量跟踪变得有条不紊。1994年,年仅21岁的周厚成离开聊城老家,来到了这片戈壁滩。

    33岁的分管多组雷达设备的雷测站技术二室副主任王健熬红了眼睛,被戈壁的风沙吹打了11年的他,很久没有见过同处于发射中心的妻子和3岁女儿。

    现任质量办主管的临沂人尹胜刚曾是光学设备的室外主操作手。神四发射时,户外温度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手握操控盘的尹胜刚紧盯发射目标,平稳清晰的跟踪画面获得了,他的手却被冻僵在操控盘上。

    副总工程师:加注燃料时呼吸道曾严重灼伤

    王福通现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他15岁考入青岛科技大学,19岁应征入伍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事业奋斗了31年。

    王福通从小就有当兵的情结,“解放军叔叔”在他心里是一个无限荣耀的称呼。因此,当年得到入伍机会后,他立即决定报名。那时,王福通只知道部队的地点在甘肃酒泉,他在买的地图上找到了西北茫茫沙漠中的酒泉这个城市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点。

    “既然从事了航天事业,我就没有打算离开这里。”王福通说。就这样,他在这个高风险的尖端科技领域,迎接着包括神舟飞船在内的一次又一次困难和发射考验。

    说高风险并不为过。1992年,一次燃料加注中,燃料浓度太高,防毒面具对有毒气体不能完全过滤,王福通和几名战友的呼吸道被严重灼伤。

    “干什么工作都要不怕困难,这在哪个行业都是真理。”

    应急逃逸指挥员:控制逃逸设备保航天员生命

    6月11日下午,神舟十号飞船顺利升空,张俊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政委,他已经有三年没有回过济南老家。

    发射测试站是每一次发射任务发射场系统的最前沿阵地,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一秒不差。

    张俊明介绍,面对“零窗口”发射任务的时候,发射场要把“组织指挥零失误,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试验产品零疑点”的质量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个岗位、每台设备。

    “山东人的朴实和韧劲都应当用在工作上。”张俊明的话,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山东籍官兵身上得到印证。

    今年43岁的神十待发段应急逃逸指挥员孙传飞,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整整21年。1992年,孙传飞从山东日照来到这片荒凉的戈壁滩,孙传飞从神舟三号就开始执行待发段的逃逸任务。

    如果遇到燃料泄漏、失火、火箭倾倒、控制系统电路失效等各类故障,逃逸时间长的10分钟,短的只有十几秒。没有人比孙传飞更明白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职务的特殊性让孙传飞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做好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孙传飞和技术部同事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逃逸控制设备。而有了逃逸控制设备,更要在逃逸技术上负全责。

    每次任务开始时,孙传飞要紧盯100多项参数和各项实况图像,借助电脑进行故障定位、分析和预判。

    21年里,孙传飞成了发射中心的技术骨干,在戈壁滩里也有了自己的家,今年,15岁的儿子要参加中考,孙传飞却抽不出时间陪孩子温习功课。

    数据处理室工程师:分析数据判断发射是否成功

    33岁的临沂人孟凡昌是发射中心技术部数据处理室的主管工程师,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了戈壁沙漠。

    十多年里,他把自己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数据海洋里。

    孟凡昌的话不多,但处理的一组组单调数据却是沙漠里的最强音,因为这些数据将用来判断发射任务是否成功。

    让数据说话是孟凡昌工作的目标。

    除了对火箭、飞船内部的状态、温度、气压、加电秩序等上千项参数进行遥测外,孟凡昌还需要对雷测站测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判读。

    研制调整实时数据处理软件、完善数据库、调整参数配置等全部准备工作做完,任务尚未执行,孟凡昌和同事已经体会到了任务的紧张强度。

    当火箭运抵发射中心的那一刻,孟凡昌的工作就已经开始,把飞船送入太空后,发射使命已经完成,但数据处理工作仍未结束。

    最难的工作在发射前,而最累的工作却在发射后。

    发射任务完成后,孟凡昌面临着5分钟内完成所有参数分析判读,并给出相关报告,在神十任务之前,事后数据处理时间为8个小时。

    从8个小时提前到5分钟内,这对孟凡昌和同事们来说,是个严峻挑战。一次任务结束,往往意味着下一次任务就要开始。

    埋头处理数据十多年,孟凡昌迄今仍是单身。

    较为封闭的戈壁滩环境和工作环境,让不少人都有和孟凡昌同样的情况。

    后勤保障人员:不干技术也坚守神十岗位

    担任技术部参谋的山东莱阳人梁晓东的工作是让部门参试人员明白各时间段里的不同职责。

    看似简单,但梁晓东需要制定160多份调度方案。从总体流程到某项雷达方案,从部门人员到参试设备,哪个部门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任务、由谁执行、不同时间点需要操作哪种设备,都面面俱到。

    他的工作要精确到每一部设备和每一个人。

    山东德州人董效然是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每次任务前,董效然都要严把用人关,将能胜任的技术员推上任务岗位。

    很多参试人员执行任务期间孩子无人照看,董效然又承担起照看这些孩子的任务,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却又成了需要照顾的人。

    戈壁滩里水难喝、树难长,但担任雷测站后勤处处长的沈孝彬却把后勤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雷测站里建起温室大棚和养殖场,发射中心搞起了社会服务部,沈孝彬一人挑起重担,让全站实现自给。

    戈壁深处的雷测站成了全军最有名的菜篮子单位,沈孝彬说,他的愿望是让全站战士吃好饭。

    卫生队队长李亚楠入伍28年,给多少战士看过病都记不清了。

    虽然和在航天城的妻子距离35公里,但两个人见面的时间要么是一个月,要么是一星期。

    张良春是发射测试站勤务营的一名普通战士,入伍十年的他见了山东老乡显得有些激动。

    如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里,有越来越多的山东籍年轻人,他们来这里追逐自己的航天梦想。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