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铁匠数屈指可数 铁匠铺叮当声成绝响(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8-14 07:00:39 字号:TT

青岛铁匠数屈指可数 铁匠铺叮当声成绝响

青岛铁匠数屈指可数 铁匠铺叮当声成绝响

青岛铁匠数屈指可数 铁匠铺叮当声成绝响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龙门镖局》中,铁匠几乎无所不能。其实,在解放初期的青岛农村,铁匠这个职业非常红火。然而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铁匠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昨天,记者来到即墨采访了70岁的老铁匠孙成寿,听他讲述了这门老手艺的故事。据了解,即墨当地已经为铁匠这门老手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访:铁匠铺曾立下汗马功劳

  “这个铁匠铺子已经50多年了,从这里锻造出的生活生产工具不计其数。”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即墨市移风店镇孙家庄的孙成寿家,看到了这个曾为农村生活生产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匠铺子。

  孙成寿告诉记者,他们村在汉代就有人居住,古时候就有许多有名的铁匠铺子。解放初期,在他十几岁时,被生产队选送去学习铁匠手艺。学成归来不久,他就在自家的房子里开了个铁匠铺。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铁匠。”孙成寿说,农民家里用的许多重要工具都是出自铁匠之手。如今在青岛,像他这样的铁匠铺已经为数不多。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用手工制作农具,“自己干了一辈子铁匠,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而且手工锻造出来的农具比较耐用。”孙成寿说。

  经历:高温下一“烤”就是半世纪

  记者走进孙成寿的铁匠铺看到,火炉旁陈列着各种铁器和制作工具的锤子和钳子等。孙成寿将需要锻造的农具材料放进红彤彤的火炉内,开始加火拉风。孙成寿告诉记者,以前为了让火炉更旺,需要使用手拉的风箱,现在有了电风扇,方便多了。炉火里的3件铁器材料很快被烧红,孙成寿穿上一件铁匠围裙,取出一件铁器,放在铁砧板上,轮起铁锤锻造起来。

  “一年四季没有闲着的时候,在铁匠铺里一呆就是一天,习惯了。”在铁匠铺采访的一个小时里,孙成寿一直围着炉火没有离开过。孙成寿告诉记者,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在这里打铁为生,一直没有离开过铁匠铺,一打就是50多个年头。铁匠铺里的温度有50℃以上,农忙时一呆就是一天,早已练成了不怕高温的“金身”。孙成寿说,他身体很壮实,再打10年的铁不成问题,而最让他担心的是铁匠手艺后继无人。

  讲述:每件工具都要“千锤百炼”

  “古语说千锤百炼,这话用在铁匠身上再合适不过。”孙成寿一边轮着铁锤一边对记者说,一件精美耐用的农具,往往要经过很多工序,首先选材十分关键,因为一般都是用的下脚料,要做到不浪费材料就需要“眼功”。这个下脚料能打成什么工具,有经验的铁匠一眼就能看准。接着是点火加温,然后就是锻造成想要的农具。成形后还要反复烧炼捶打,以增强工具的韧力和强度。一件精美耐用的农具,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才能完工。

  “经俺的手打造的工具不计其数。”孙成寿说,解放初期农村需要大量工具,他几乎天天泡在铁匠铺里,一年能打出上千件工具。近几年,铁匠铺的生意没那么红火了,尽管打一件工具才十几元,但孙成寿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

    “青岛铁匠最多还有10个”

    “青岛铁匠的手艺基本上是从章丘学来的。”孙成寿告诉记者,以前章丘的铁匠全国闻名,解放初期青岛曾专门请章丘的铁匠来传艺。

    孙成寿告诉记者,青岛的铁匠目前已屈指可数了,平度还有几个,胶州和莱西已几乎见不到铁匠的身影,原来几个经常在一起打铁的同行也早已不干了。他预计,整个青岛地区的铁匠最多还有10个。

    孙成寿说,他有两个儿子,小时候也跟着自己学过铁匠,后来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孙子现在上大学,根本不可能打铁。两个儿子现在也多少会点铁匠手艺,也许到儿子年龄大的时候,会回到老家练练手。

    昨天上午,记者了解到,加上孙成寿,即墨仅剩两名铁匠,年龄都在70岁左右。随着时代的变迁,铁匠铺里也有了现代化的锻造工具,但还是以传统的手工锻造为主。

    “我们已经将材料上报市里了,准备把铁匠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昨天上午,记者从即墨市移风店镇文化部门了解到,他们想通过保护铁匠这门手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