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新闻专题> 综合类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报道

来源:央视网-- 2013-08-20 11:32:32 字号:TT

  科学机制搭建圆梦阶梯

  央视网(记者李文亮报道)“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走进青岛港,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然而这不仅仅是标语,更体现了一个国有企业对工人的尊重。多年来,青岛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港战略,构建起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全方位的培训和关怀体系,为广大职工人人出彩搭建梦想阶梯。

  “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成才”

  在青岛港,有这样两组数据:改革开放初期,青岛港77%的职工中,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其中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地位低成为那个时代码头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职工队伍结构变为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6%,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

  个人敢做梦,港口能圆梦。曾经弯着腰干活的码头工人,在港口育人成才的平台上挺直了腰杆!

  港口要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青岛港把人才建设纳入到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建设规划中,既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又立足岗位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持续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活动,构建起了集团、公司、科队、班组四级学习平台,使港口成为育人成才的大熔炉、大学校。

  青岛港奉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五不唯”用人观念。在青岛港,干部可以在工人岗位干活,工人也可以走上管理岗位。这种不拘一格、重视实干的选人用人机制,使青岛港的职工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成才”;“只要有真本事,在普通岗位上也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职工是港口真正的主人”

  把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放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第一位,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这是青岛港充满活力、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009年,青岛港轮驳公司的职工徐从泰向集团职代会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配备六艘大马力拖轮、一艘趸船。他知道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能否通过,他有些担心。但是,没想到的是,青岛港主管部门立即与他面对面反复论证,提交职代会通过后,投入2.4亿元很快把提案变成了现实。近两年来,职工提出的183条提案,件件有答复、事事有落实。职工提出的680多个金点子“点点生金”,产生效益2.3亿元。

  创新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青岛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出台过程。

  逐步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厂务公开、干群恳谈问答会、员工接待日、职工满意度调查等20项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基层队开办“民主公开栏”,每月公示目标任务、收入分配、人事管理、政策制度、福利待遇、考勤情况、评比奖罚等内容;开通职工网上论坛,每季度组织职工“金点子”评比。

  坚持“共建共享,同工同酬”,在增资改革中广泛征求并采纳职工意见,每年在广大员工中分层次召开增资改革讨论会,全体员工参与。2009年,有一件事情让人难忘和感动。当年,虽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青岛港仍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大干多超、多劳多得,继续全员增资,其中农民工的增资幅度达到13.4%。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给全体职工缴足社会保险、发放住房补贴,为困难职工家属安排就业,为职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等等。

  以卓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教育人,以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塑造人,以常抓不懈的学习培训培养人,以科学务实的机制激励人,以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调动人,以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温暖人。在青岛港这所育人成才的大熔炉、大学校里,广大员工百炼成钢,众志成城,助推港口装卸生产开启了“秒”时代,创造出了一个港口相当于两个港口、一个码头相当于两三个码头的业绩和效率。

  如今,青岛港涌现出了一大批创造了国内外港口效率的“金牌工人”、“行业专家”和“品牌员工”,造就了上万名“五好岗位”员工、千余名练就一身“绝活”的专门人才,而在每个行业、专业和工种上,几乎都有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

  “五标五定”激发正能量

  “五标五定”(寻标定位、对标定向、达标定量、夺标定期、创标定责)活动,犹如一支催化剂,在青岛港上下掀起了波浪翻滚的正能量。

  寻标定位。瞄准港航领域发展趋势,找准学习榜样,部室、单位、个人分别制定自己的定位,认真研究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对标定向。月月对比学习标杆、竞争对手和预算目标,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优劣势,研究制定工作措施,项项工作列单子督导。

  达标定量。集团生产、建设、财务、人力资源、经营绩效、精神文明建设等层层分解,岗岗落实,建立起各项指标的包保体系。

  夺标定期。集团部门领导、基层班子成员创新成果每月一考核,职工“金点子”每月一征集,全员技术攻关项目每季度一表彰,全员千项软件开发成果每半年一评比,倒排工期,关口前移。

  创标定责。针对港口转型发展的需求,制定了“走自主创新、科技驱动、内生增长、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打造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生态化港口”的发展思路,各单位、各部门深入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每条措施可量化、好操作,有责任人、有完成时间。

  “你看,这是我的梦想路线图。”青岛港前港公司流机队装载机车长崔锡洪拿着一张A4纸展示着,上面用表格、图形清晰地列着自己的梦想:今年争取当节能降耗标兵、2年进入青岛市技术比武前三、5年取得本科学历,10年取得研究生学历……港口每个人都自我超越,整个港口就实现了整体超越。

  为职工搭建平台,让梦想汇聚能量。通过创新开展“五标五定”活动,青岛港让个人、部门、单位、港口的追梦路线图更加清晰、更加量化。今年1至6月份,青岛港吞吐量突破2.3亿吨,超越2006年全年吞吐量总和,集装箱突破800万标准箱,逆势增长夺取上半年“双过半”。

  “金牌工人”背后的品牌和效率

许振超

  许振超

    这是青岛港码头工人创造的岗位奇迹:许振超和“振超团队”创出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并先后8次刷新;孙波和“孙波团队”创出铁矿石装卸世界纪录,并先后19次刷新;皮进军和“进军团队”创出纸浆接卸世界纪录,并先后4次刷新;……让我们再回溯到那个中国码头工人创造奇迹的时刻。

    2003年4月27日夜,超级巨轮“地中海法米娅”号靠港,需要紧急卸下3400个集装箱。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卸下这批集装箱,对青岛港集装箱业务的扩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许振超给大家鼓劲加油:“咱们是当代中国的产业工人,是码头的脊梁,这活一定要干净利索地拿下来,为咱中国人争口气。”8台桥吊一字排开,苦苦鏖战6小时27分钟,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339个自然箱的佳绩,改写了世界集装箱卸货效率的新纪录,创出了震惊世界的“振超效率”。如今,这个纪录已经先后8次被他们刷新。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让这项纪录擦得更加金光闪闪,这一年,许振超54岁,成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之后又光荣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谈起当时的心情,许振超至今仍然感慨:“那一刻,我心中激动无比,特别是创造完这一效率后站在码头上,回过头看到港口竖立的‘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标语牌,我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大型集装箱船“地中海洛丽塔”号船长感叹地说:“10小时以内完成装卸,这是不可思议的装卸效率!我到过欧洲许多大港口,这里是最优秀的。”

    此后,被誉为“金牌工人”的许振超,率领团队连续八次打破集装箱船舶世界纪录,成为人人称赞的“冠军团队”。青岛港快速、高效的作业效率也传播开去,许多国际著名的航运公司纷纷慕名而来,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运公司都在青岛港开辟了航线。2013年以来,刚刚下水的载箱量超过16000标准箱、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舶“达飞洪堡德”轮以及“达飞儒勒.凡尔纳”轮,先后在青岛港开启了“处女航”。

    许振超认为:“青岛港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不是因为有了一个我许振超,而在于有一个培育‘金牌工人’的土壤和展现当代产业工人才华的舞台。在青岛港,无论什么岗位上,像我许振超这样的‘金牌工人’大有人在。”

    正如许振超所说,青岛港的效率和品牌,都是以创造这一成绩的工人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比如:以曾经19次打破矿石装卸世界纪录的孙波命名的“孙波效率”、以全国闻名的灌装效率创造者皮进军命名的“进军灌装”、以徐万年命名的“万年速装”,还有以其他人的名字命名的“召利全能”、“学良节油”、“美琴大饼”、“丰伍平车”等员工品牌。

    目前,青岛港已经拥有了138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员工品牌,每13个人中就有一项绝活。在这众多的员工品牌中,“琳琳快磅”的创造者王琳琳令人印象深刻。

    王琳琳是前港公司库场一队的一位普通司磅员,她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如果将过磅用的手按铃改为脚踏铃,把推拉式的小窗户改为固定小窗口,每辆车过磅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两秒钟。这一建议被公司采纳后,每年在过磅的环节上可以多通过上万辆车,能多运出60万吨矿石。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两秒钟,却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节约了港口的存货空间。王琳琳虽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磅员,却以自己的行动开启了青岛港“秒的时代”。

    谈起青岛港普通工人纷纷成才的原因,全国优秀青年技师、集装箱公司桥吊司机邵泽山认为:“在青岛港已经形成了一种鼓励岗位创新、激发劳模辈出的氛围。只要有本事、有绝活,创出效率,就能出名,就能名利双收。”

    许振超也说:“有了青岛港鼓励创一流的大环境,才能有‘振超团队’,也才能创造出‘振超效率’。如果只是凭借我自己的能力,即便技术再好,也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海港让农民工挺起了脊梁

朱广田

  朱广田

    “在编的正式工人和农民工一视同仁,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同权,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在青岛港,有9000多名农民工,他们和所有的职工一样,都是海港真正的主人。

    走出农村,在青岛港这个成就梦想的大舞台上,农民工实现了“四大转变”:由技能匮乏转向又红又专、由短期务工转向扎根海港、由挣钱吃饭转向爱岗敬业、由普通打工者转向现代产业工人,成为新时期海港生产建设的生力军。

    当上十八大代表的金牌农民工

    22年前,大港公司装卸二队副队长皮进军,只是一名刚刚中学毕业的农村娃。22年后,他成长为世界级亿吨大港的第一批品牌员工、第一批农民工党员、第一批合同制农民工、第一批农民工基层队长、党的十八大代表,勾勒出了一条精彩的中国梦路线图。

    皮进军爱钻研。入港后,他发现传送带散落煤炭多是由于部分湿煤粘在传送带上,造成倾泻在湿煤上的干煤炭“打滑”。于是,他便尝试用一条角铁加上废胶皮,固定在传送带下方,粘在上面的煤渣自动被刮掉,“打滑”问题就这么解决了。2000年,港口整合,皮进军成了散货装卸的一线工人。在灌包作业中,他从每个环节入手,先后琢磨、总结出左右开弓“六字要诀”“四步作业法”,使散货灌包作业从每灌装一包需要12秒降低到9秒。就是这省下的3秒,让一个班每小时可多灌包350吨散货,并创造了青岛港有史以来第一个农民工品牌--“进军灌装”品牌。这些年里,皮进军带领全队职工,先后创造了66项绝活,先后4次刷新纸浆接卸世界纪录,还相继创造出了“进军装车”、“进军大件”、“进军冻鱼”等“进军”品牌系列。

    没有什么比付出努力得到认可更让人欣慰。皮进军先后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等一系列荣誉;七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披红戴花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和颁奖;去年又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金牌农民工。

    一家八口献身海港

    走进位于黄岛开发区的朱广田家,86平方米的房子,宽敞亮堂、窗明几净,干净利落,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谁能想到,17年前,这家的主人还是个到处漂泊,四处为家的打工仔。

    现任前港公司装卸一队副队长的朱广田来自沂蒙老区,家里兄弟三个。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四处打工,干过建筑、扛过大包,挖过煤窑,饱尝生活艰辛。他向记者回忆,最凄惨的一次,在淄博干建筑辛辛苦苦干到年关,挣来的血汗钱却让黑心的包工头卷着跑了,要不是遇到一位好心的老乡司机,可能连家都回不了。

    在他即将对四处打工的生活绝望的时候,青岛港来到他的老家招工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报上了名。入港后,第一个月,朱广田就挣到1000块钱。凭着肯吃苦、能耐劳,一年后,朱广田被提拔为班长。在脏累苦险的作业中,总能看到朱广田的身影。他负责的火车清车作业,被命名为“广田清车”员工品牌,而且,他还创出了“二次翻车”的新工艺,大大提高了冬季打冻煤车的效率。朱广田连续8次被公司评为“十佳”农民工,2005年被提拔为值班队长,2006年他成为了全港第一批农民工副队长,这一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7年,朱广田又是第一批转合同制的农民工;2008年又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山东省百佳农民工之星”,并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颁奖;2009年,又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在他的影响下,家里大哥、二哥也来到了青岛港,成为前港人人皆知的“朱氏三兄弟”。如今,兄弟三个的媳妇和大哥的儿子、女婿,也都来到了公司,弟兄三个全都在黄岛买了房子。朱广田自豪而又满足地对记者说:“买了房,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

    人人称赞的“发明家”

    入港五年的农民工乔伦,被称为新时期的“鲁班”。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他说:是青岛港让我走上了幸福尊严的人生路。

    2008年,乔伦踏进青岛港的大门,成为了港口发展的主力军--技术工人。入港以后,乔伦被分到了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从事流程设备的维修工作。班里专门给他安排了师傅,教他学安全、学技术、学作风。在工作中,乔伦慢慢对设备零部件的构造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手脚勤快,舍得出力,喜欢动脑筋,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常规维修项目的要领,逐渐成长为班里的技术维修骨干。2011年,入港仅三年的乔伦发明的“新系列工具”,荣获了集团下半年工属具革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8月24日,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现场会在青岛港隆重召开,乔伦带着自己发明的工具参加了创新工属具的展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记功个人”。2011年12月28日,在集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乔伦被评为集团“乔伦精创”员工品牌。

    目前,他先后发明制作了8套共30多件的可用于维修打磨、钻孔、清理、割圆、錾起的工具。乔伦兴奋地说:“队里正在整理我创新发明的工具,看哪些能够申请注册国家专利。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竟成为人人称赞的‘发明家’,这让我感到在港口有地位、有尊严,也有了干头、更有奔头。”

    现在,青岛港已经有1/8的农民工在青岛市购买了住房,1/5的农民工子女在青岛市上学,上千人开上了私家车。有65名农民工通过民主选举作为代表参加集团每年两次的职代会,有两人当选为职代会主席团成员,有295人入了党、1671人入了团,889人担任了班长、车长,41人担任了队长、副队长,1人担任了合资公司党委书记,近3000人有了各类职称和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职称补贴。

  绝技是怎样炼成的

  走进青岛港,几乎每个岗位上都能看到工人们精彩娴熟的“绝活”。

工人们表演“盲拆闸板阀”绝活

  工人们表演“盲拆闸板阀”绝活

  前港公司流机队的郭凯有一手清舱绝活--想装多少,想铲多深,都能游刃有余,精准到位。郭凯说,练就绝活没有捷径,千锤百炼、苦心钻研就是秘笈。

郭凯:绝活练就并非一日之功

  郭凯:绝活练就并非一日之功

  在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人正在展现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轮胎吊司机韩威驾驶高“24米”的庞然大物轮胎吊,在“18米”的高空中操纵“20多吨”重的集装箱和吊具,稳准下降,停在地面玻璃板上“1厘米”以内的高度,玻璃上放置四个“鸡蛋”,四个箱角在下降过程中稳稳嵌入几乎与箱角同样宽度的鸡蛋内,但集装箱角件不能碰碎鸡蛋……很多人一定认为这是杂技表演或魔术表演,实际上,这是青岛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练就的“毫米神功”绝活,对付鸡蛋都这样的稳、准、精,平时操纵几十吨的集装箱更不在话下了。

绝活“毫米神功”

  绝活“毫米神功”

  现在,像这样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在青岛港大有人在。他们的口号是:“港口给我舞台,我还港口精彩”。这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群体,这里除了有以“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的许振超、有曾经19次打破矿石装卸世界纪录的孙波、有全国闻名的“进军灌装”的创造者皮进军等,还有一大批拥有绝活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他们以自己的特殊技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员工品牌。

  郎丰伍:港口圆了俺的梦

郎丰伍幸福的一家

  郎丰伍幸福的一家

  “儿子考上了大学,我的又一个梦想实现了”,8月5日,记者走进前港公司装卸三队副队长郎丰伍的家,一进门,女主人贺志香便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悦。

  老郎来自沂蒙老区农村,入港前曾漂泊流浪、四处打工,吃尽苦头,现在,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不仅成了青岛港集团“丰伍平车”员工品牌的持有者,被提拔成了副队长,而且在黄岛买了车、买了房,一家人都把根扎在了海港。

  “在老家的时候,心里想着只要能挣到钱,能给老人看病,够孩子上学,就很知足了”,老郎不善言谈,妻子贺志香向记者讲述了一家人生活的变迁。

贺志香收拾工作服准备上班

  贺志香收拾工作服准备上班

  但是,这看似简单的愿望并不好实现。贺志香说,新婚不久,为了生计,丈夫不得不外出打工,在家等待的自己一颗心始终悬着。“我对象干过建筑、做过馒头、进过砖窑、捕过鱼……在威海打鱼的时候,遇到黑老板,不光血汗钱打了水漂,逃出来的时候还被人用鱼打得满身都是鱼鳞。1999年底,听一个老乡说青岛港招打冻煤的工人,我真不想让他再去外地冒险,可是,家里连过年的钱都没有,又没有别的办法,还是让他来了青岛……”令贺志香意料之外的是,没回家过年的丈夫寄回300块钱,一家老小第一次宽裕地过了个年。

  “来到青岛港,那时的感觉就是这里跟以前打工的地方不一样,终于找到家了”,说起2000年初来港时的情景,郎丰伍非常感慨。他说,来了之后不是立马就去干活,而是拿着工资去学习培训,这是自己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培训结束,上班的第一天就是打冻煤作业。恶劣的天气,持续的低温,车皮上的冻煤层,足有30多厘米厚。一个镐头猛砸下去,仅仅留下一个白点。尽管只穿了单薄的衣服,也被汗水完全湿透了。一个班下来,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一样,浑身酸软。虽然十分辛苦,但看到队领导与大家一起战斗,公司专门为大家做了可口的饭菜和姜汤,亲情融融的氛围,让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装卸作业平时不轻松,节假日更加繁忙。港上有句俗话:“港外过年,港内大干”,郎丰伍入港之后的6年里,一直没有回家过一次春节,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每年当他看到“春节大会战”中人员非常紧张,清理冻煤量特别大,职工都在连续作战,他就选择了留下。

老郎的很多春节都是在公司度过的

  老郎的很多春节都是在公司度过的

  “能一家人在一起,安安稳稳过日子”,这成了老郎一家新的愿望。

  2001年,贺志香带着儿子来了青岛。初来时,一家三口虽然挤在一个只有7平米的小门房里,“蜗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盏煤油灯,但是贺志香的心总算踏实了,“只有丈夫、儿子都在身边,我才感觉这个家团圆了”。

  可是,没有工作无法在城市立足。贺志香先后打了很多份零工。在假发厂“抢活儿”成宿地缠假发,在织布厂和制衣厂一直干到厂子倒闭。夫妻俩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儿子的一日三餐基本需要自理,饥一顿饱一顿都是常有的事。“这是做母亲的失职,所以我总觉得亏欠儿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母亲的心总是最柔软的。

买了新房,朗丰伍把老母亲接到青岛旅游

  买了新房,朗丰伍把老母亲接到青岛旅游

  2006年,青岛港为帮助优秀农民工解决和家属两地分居的问题,让贺志香也进入了前港公司,并且有了一份长期稳定、收入颇丰的工作--前港公司保洁员,主要负责办公楼卫生保洁的工作。“我简直欢喜死了!”贺志香的脸上透着满足的红光。“从前打零工,每个月100块钱还没有保险,到了这里,我第一个月就挣了673块!不怕你笑话,我做梦都没想过我能挣这么多钱啊!”

  也是在2006年,贺志香和丈夫咬了咬牙,告别“蜗居”,在黄岛买了一套58平米的新房。“搬家的那一天,我老远就听着儿子唱着歌朝家走,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终于可以一个人睡了’!”

  2009年,贺志香和前港公司已经小有作为的丈夫,又换了一套139平方米的大房子。2012年,花十几万元买上了私家车。

两人一起开着私家车去上班

  两人一起开着私家车去上班

  曾经的梦想一个个在眼前变成了现实,贺志香和老郎很满足:“想想过去,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哇。现在,我们就希望家中的老人健健康康,孩子有出息,没了后顾之忧,我们将以全部的身心努力工作,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梦想飞扬董家口

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

  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

  走进董家口港,随处可见满载着渣土的卡车与紧张作业的工人。作为百年青岛港最新裂变出的新港区,董家口港的规划建设面积是原青岛港的十倍。

  “我们看着董家口,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都会有新的成长、新的变化,一眼一眼地看着他长大,这种成就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公司经理曹方良告诉央视网记者,新港区一直是边生产边建设的忙碌状态。

  董家口港区地处青岛市海岸线最南端,具备港阔、水深、岸平等稀缺建港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沙滩。当时,来自青岛港不同基层单位的职工,撇家舍业,背着铺盖来到位于胶南的董家口,荒山野岭,人迹罕至。

  对于怎样在一片荒地建起新港,建港指挥部项目负责人吕殿亮讲了建设者们的几次“搬迁”:2009年上半年,初到董家口,他们就缩在6个集装箱里、断水断电,晚上睡觉时,两床被子再加上一件军大衣,依旧冻得睡不着。后来,他们搬进了“海景房”--当地人看虾池所建的临时房,住在海的最边上。再到后来,才在一块不大的平地上,盖了很简易的小平房。

  正是这样全身心地奉献,造就了董家口边开发建设边生产作业的奇迹,一年时间,堤坝回填车辆所拉的土,从陆上可以连至太平洋;每月挖的泥,有1000万方,相当于50艘巨轮的载量。

  在超人的付出和汗水中,青岛港仅用363天时间就建成了常规需要五到六年、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用178天时间就建成了常规需要两到三年的20万吨级矿石转水码头,到2012年已经在董家口港区建成了11个泊位,新增能力1亿多吨。2013年,青岛港在董家口港区积极推进、统筹开发150平方公里区域,全年将建成9个泊位,累计建成20个泊位,形成能力2.2亿吨。

  三年多的奋战,第四大港区初具规模,目前,青岛港已形成了老港区和前湾港、董家口港联合发展的整体优势。南北相对比翼齐飞,国际一流强港的雏形已经呈现。作为新兴的现代化港区,董家口港无疑是青岛港实现未来世界强港梦的重要载体。

  2012年12月26日6点,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上,卸船机司机孙越飞将满满一钩矿石从“旅行”轮上稳稳起吊出舱,标志着青岛港吞吐量胜利跨越4亿吨。那一刻,在幸福的泪光中,他仿佛看到青岛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梦想就在眼前。

  公司经理曹方良1991年就来到青岛港工作,22年间,他先后在四个港区工作过,干过20个工作岗位,亲眼见证了青岛港的成长变迁,董家口的发展让他感慨万千,“董家口港不只是地方的转变,更代表了青岛港转型升级的方向。港口的传统功能原来就是装卸,新港口功能变得多元,具有筛分、保税、配矿、交易、分拨等多种功能,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又大大提高了效率,我们1100个人就可以干以前2000多人干的活。”

  8月8日,经过近5个月的不懈努力、精心准备,董家口公司与山东外运、超能、中创合作的近9万平方米保税堆场,顺利通过国家海关验收。保税堆场的建立,真正意义上把矿山搬到了董家口,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以保证信息及实物体高效快速地在董家口通过,使客户能够灵活地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

  “新港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的下一个梦想就是能在董家口修条铁路,这么大的港口码头,光靠公路运输,明显感觉伸不开手脚呵。”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曹方良踌躇满志地说。

  知识分子梦想成真的舞台——青岛港

浙大博士庄开宇

  浙大博士庄开宇

  在青岛港,有一批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有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他们选择青岛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位置。用他们的话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

  大学生干装卸,是不是听错了?没有。眼前的西联公司装卸二大队三班班长薛剑,就是已经有了3年装卸工龄的大学生装卸工,而且是集团“优秀大学生装卸工”。西联公司有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装卸队伍。全队89人,平均年龄29岁,其中大专文凭78人,本科以上文凭11人。有知识就有力量。这支团队每年成果200多项,可用于生产成果80多项,提升作业效率为10%以上,创出纪录100多项。

  对新来的大学生,青岛港鼓励引导他们从基层、基础干起,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1988年,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的高吉凯来到了青岛港。当时像他这样的大学生青岛港还不是很多,没想到被分配去一线干起了维修工。高吉凯说:“当时感觉与自己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有点失望,也很不安心。”在高吉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青岛港引进了不少新型的装载机和叉车。机器多了,维修就成了问题,特别是这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老师傅们不熟悉,高吉凯所学的知识正好有了用武之地。高吉凯说:“我明显地感觉到只要踏踏实实地干,自己的专业知识肯定有用。这也坚定了我在港口成就事业的决心。”

  此后,随着青岛港集装箱业务的发展,高吉凯又转向了集装箱桥吊设备的维修工作。如今,高吉凯从一名助理工程师升为高级工程师,成了公司的“技术大拿”。他说:“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感到,大学生要跪着做事,站着做人,如果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一线工作,离开了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2002年5月,从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庄开宇,婉拒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到青岛港,参与青岛港的信息化建设。一些学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的学友认为庄开宇的选择很“傻”,因为如果跟着导师搞公司,研发项目,经济效益是非常好的。但庄开宇说:“是青岛港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打动了我。”

  庄开宇来到青岛港不到2个月,就负责了信息化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青岛港还将集装箱控制系统项目交给他。由他开发完成的国家级创新项目《青岛港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从全国3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电子商务专项项目。

  庄开宇说:“我在这里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里干事业的空间比较大,我刚来时第一个合同签了5年,后来我认定我的合同要再签下去。”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港将信息化作为港口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着大批知识分子一展才华。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朱静霞就在海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1991年,朱静霞从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1995年,被公派到荷兰进修。在欧洲,发达的信息化水平让她震惊。在感慨于中西方计算机差距的同时,她也下定决心,再也不能躲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了,要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2001年,朱静霞来到了青岛港。2010年9月15日,由朱静霞带领的攻关小组,自主研发集装箱拖车智能调度系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世界讲台。在美国斑马公司(Zebra)全球企业用户峰会上,朱静霞团队代表全球253家用户、100多个著名港口,向欧美发达国家宣讲青岛港智能拖车调度系统运行经验,为中国码头工人赢得了尊严和荣耀。如今,朱静霞团队又成功改造升级集装箱生产系统,把桥板头从集装箱桥吊下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世界港口史上第一次桥吊下的无人化作业。

  为了吸引知识分子参与到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青岛港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港战略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了符合实际的港内职称评聘体系和评价标准。近年来先后表彰奖励了优秀科技成果5000多项,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奖励技术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对集团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还实行津贴制度,推行高技能岗位津贴,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中,实行岗位首席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每月给予一定津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大批技术工人、知识分子在港口发展中脱颖而出,走上集团中层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梦想成真的舞台!

  汇聚追梦力量,插上腾飞翅膀

海港一角

  海港一角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港发展的兴衰荣辱,让每一名职工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与国家、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唯有将个人梦寄予国家梦、企业梦,梦想才能放飞。

  “港口给我舞台,我还港口精彩”。两万多名海港职工将中国梦转化为自我具体行动。从创新到创造,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港口创新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立足实践、岗位创新,一线职工用信息化、机械化、现代化改造传统的码头装卸工艺,推动港口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项目、自动平车机、供电系统无人远程监控系统等,一大批具有革命性、标志性,彻底改变传统作业工艺的重大技改项目在职工手中诞生,有的项目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见证了港口发展壮大的码头工人没有忘记,伴随着共和国的崛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青岛港吞吐量从1978年的2000万吨到中国加入世贸的2001年,达到了1亿吨;2006年达2亿吨;2008年达到3亿吨,2012年达到了4亿吨,居全球第七位。青岛港的集装箱货物从1978年的几十个标准箱,到2012年达到了145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八位。原为北方支线港口的青岛港,如今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说,能够创造这些成绩,因为他们有着几代码头工人的共同梦想:挺起中国工人阶级的脊梁!挺起国有企业的脊梁!

  别人不能干的,他们能干;别人干不好的,他们能干好;别人干不上去的,他们干上去了。创造这些岗位奇迹的都是普通职工,他们有的是技术工人、有的是农民工、有的是知识分子,但人人身上有品牌,个个有绝活,而且,在这片热土上还诞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全国典型,许振超、皮进军、孙波、邵泽山、徐万年、隋振坤……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不管是扛包的、种田的,还是院校的、军营的,只要愿意干、好好干,青岛港就会给你一个舞台,给时代一个惊喜。

  “港强民富”是每个青岛港人的期盼。个人梦、公司梦、青岛港梦、中国梦,息息相关,不可分割。青岛港在不断跨越发展的同时,用极大的热忱担当国企责任,履行国企职责,通过一手抓企业生产、一手抓职工生活,唱响“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主旋律,让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阶梯,培养造就了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极大地推动了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成长成才,在普通岗位上成就梦想。

  金牌工人、农民工、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不同,岗位有别,但是,在青岛港,他们却获得了一样的成功。因为,这里,给了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更给了他们梦想成真的舞台。

  港口每个人都自我超越,整个港口就实现了整体超越。

  青岛港的工人群体在普通岗位上普遍成才的情况,恰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方向: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把职工的发展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将个人梦与港口梦、中国梦融为一体,使青岛港处处涌动着追梦、圆梦的澎湃激情,彰显着企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在同频共振的梦想激荡下,广大员工万众一心谋发展,必将用智慧和汗水托起码头工人新的中国梦。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