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昨日,阜新路街道小村庄社区居民在泥坯模板上印下自己的手印,同时写上各自的姓名,并在手印掌心写了一个“梦”字,寓意“中国梦”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手印模板经过烧制后,将陈列到小村庄社区的文史展览馆,与200多件老物件一起,在这个社区”博物馆”中向人们讲述小村庄600多年的老故事。据介绍,小村庄文史展览馆目前正在建设,建成后将陈列小村庄老辈人常年使用的磨盘、独轮车、水缸、烙铁、笼头等老物件。该展馆下月中旬就可向居民开放。
拆迁时就想建纪念馆
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市北区阜新路街道小村庄社区时,二楼活动室已经聚集了五六十名小村庄原住村民,他们挽起袖子,准备在切割平整的泥坯模板上印下自己的手印。“说起青岛历史,肯定绕不过小村庄。”社区于书记告诉记者,小村庄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赵氏人家从云南辗转迁来,村民都以农、渔为生,聚居通婚渐渐形成了小村庄。“1992年小村庄开始大规模拆迁改造,从此村民告别拥挤矮小的趴趴屋,住进现在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高楼。”于书记说,当时旧村拆迁时,就有好多老村民提出要建个纪念馆,保留一些老村庄的记忆,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位置,这个计划一直没能实施。
居民献出家藏“宝贝”
今年上半年,政府部门购买场所,给社区建立新的办公用房,这又勾起老村民们建小村庄纪念馆的念头。阜新路街道和社区也非常支持这项提议,在小村庄社区办公用房中腾出两间,用来建立小村庄文史展览馆。展览馆总共60多平方米,目前已经请来专业展览装修公司,开始施工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在展览馆中正在搭建各种展台框架,框架中还镶嵌了一扇带有木拴的老木门和窗扇。“这都是小村庄拆迁时,我们特意保留下来的,存放了20多年,今天终于派上用场了。”于书记告诉记者,居民们听说建馆要征集各种老物件,大家非常踊跃地献出家里的宝贝:手推车、缝纫机、水缸、烙铁、套牲口的笼头……同时还有好多泛黄的老照片。“这些老物件很难得,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能有机会见到。”于书记介绍说,展览馆还收集了一幅小村庄的长卷画,是小村庄原始风貌图,长约5米。这幅画是当时村里的老人请人画的,展厅建成后,这幅画将摆放在进门的位置。
手印将成永久陈列品
“我算是小村庄的老居民了,想起当年的村庄就回味无穷。”71岁的隋淑卿老人在泥坯模板上印下自己的手印,又将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写在上面,最后又在手印掌心处写了一个“梦”字。“这是寓意中国梦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于书记说,参加印手模的居民有60多名,年龄最大的有100多岁,年龄最小的是刚出生58天的小娃娃。这些手模将作为小村庄居民的真实印记,在文史展览馆中与那些老物件一同陈列,向后人讲述这个老村落的历史。据介绍,该展馆下月中旬就装修结束,将免费向居民开放。
小村庄历史上有三大姓氏家族
相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赵氏人家从云南辗转迁至现青岛城阳苇苫,之后又迁到现在小村庄一带。后又有徐、黄、辛姓氏相继迁至东洼、东北洼居住,均以农、渔为生,渐渐形成了小村庄。小村庄历史上有三大姓氏家族,分别为赵家、徐家、黄家,都设有祠堂。民国时期,小村庄村属于四沧区的一个自然村庄,原村庄可住之地挤满后,又扩展到小村庄河南岸区域(现今阜新路东段一带)。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小村庄居委会。1992年小村庄开始大规模拆迁改造,如今,小村庄的居民已达到2464户,人口6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