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评论】
今年,青岛港被中宣部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重大宣传典型,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集中对青岛港工人群体先进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青岛港,再一次以“共和国长子”的骄人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青岛港,一个鲜明的感受是:这儿的人活得开心,干得有劲:退休了的阿姨不想回家,要来厂区打扫卫生再尽份心力;厨房里的炊事员也在练绝活,发明一种灌汤包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见活亲、见人亲”是青岛港人常说的一句话,6个字道出了他们和谐的工作氛围和追求卓越的上进心。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在青岛港的企业文化长河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它的源头。
走进青岛港集团,一个“岳母刺字”的大型雕塑映入眼帘。青岛港以“共和国长子”自居,提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牺牲”,这些,不是口号,是从最高层的企业当家人身先士卒、全体管理团队身体力行,上下一体,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从1989年开始,领导班子每年开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年冬天最冷、夏天最热的时候集中30多天,和工人一起扛大包,一样挣计件,如今已经坚持了24年58次。
所以在青岛港,加班最多、劳动强度最大、最辛苦的不是工人,反而是从集团总裁到中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班子。
让职工感到心暖,让职工感到荣耀,青岛港把一切能想到的细节都想到了:让食堂跟着职工转,在上百个作业点现场供餐,让职工半夜喝上热馄饨;在寸土寸金的堆场建造33个值班室,21个星级卫生间,凡有职工活动的场所,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投入4亿多元,为职工建房7000多套,人均住房面积由4.5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建设“蓝色港湾”住宅小区,租售给新入港大学生……
青岛港,从来没有把农民工当成外人。进了青岛港,从农民工、技校生、中专生,一直到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大家往往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工作。农民工与正式职工“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样评职称,一样拿大奖”,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脱颖而出走向更高的岗位,这取决于各自掌握的技能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种公平、公开与公正,让农民工感觉自己在青岛港工作“底气足、腰板硬、有地位、有尊严”,是名副其实的港口主人,激发出爱岗敬业、回报企业的劳动热情与创造活力。
与社会上那些拿农民工不当人看,把农民工逼上塔吊讨薪的无良企业相比,青岛港把农民工当兄弟。远古贤哲“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是也在青岛港有着扎扎实实的实践呢。
——在青岛港的企业文化中,红色创业文化是它的底色。
青岛港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建立了联系点,还利用网络视频开通了“职工心声热线”。每次涨工资都下发调查问卷,层层召开座谈会,反复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2011年增资改革中,召开座谈会1700多场,发放调查问卷21057份,收集意见和建议421条,十易其稿形成增资改革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真正做到“让职工给自己涨工资”。
在青岛港,听到职工这样自豪的一句话:“青岛港是党的章程落实得最好的地方。”
难怪青岛港人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切,在青岛港有着具体生动、真切感人的诠释。在他们看来,党,就是把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脸土的矿石码头改造成“露天艺术馆”的张再春经理,就是带着大伙同吃同住同劳动,身先士卒打破世界装卸记录的任敦明队长,就是夏天送到工地上的西瓜和绿豆汤、冬天送到工地的热馄饨,就是农民工的孩子在青岛上不了学有人管,老职工的敬老补贴年年涨。
中国的百姓是知道感恩的,也是有神奇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反过来,他们又用自己杰出的业绩,有力地回报了这种尊重。
——在青岛港的企业文化中,员工梦、海港梦与中国梦息息相通。
从某些层面看,他很传统,还保留着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从某些层面看,他又很现代,例如通过民主管理体系凝聚职工智慧,职工代表大会发挥着畅通上下、建言决策的重要作用;
从某些层面看,他是“以德治企”,具有深厚的人情文化特征,孝敬老人,扶危济困,甚至职工夫妻吵架也会到队长那里讨个说法;从某些层面看,他又很注重“法制”,管理流程表挂在墙上,如同行军作战地图;100多项规章制度,定出来就要像法律一样执行,严格考核,公平公正。
从某些层面看,他很“中国化”,从家庭伦理忠孝理念到爱国爱港奉献精神,充分显示着一个中国国企的民族特征;从某些层面看,他又很“西方”,作为世界第七大港、铁矿石接卸世界第一大港,在世界市场经济舞台的纵横捭阖中,他游刃有余。
青岛港,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无可比拟的经典样本,构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丰厚宝库。这部120年的辉煌史诗,还在为诠释“中国梦”续写着生动的篇章。(王东升 孙璐璐 谢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