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泪别中超!青岛中能降级中甲 全队痛哭
海牛以不败战绩夺中乙联赛冠军,图为主教练宿茂臻手捧奖杯 海牛,中乙的“土豪”
上述所说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那就是“钱”。这么多年来,中能俱乐部给球迷的印象就是小本经营的民营俱乐部,不太舍得花钱。而另一方面,刚刚组队征战中乙的海牛俱乐部却颇得人心,球迷们时常夸赞海牛舍得投入、舍得买人。
现实问题真的是海牛比中能更有钱、更舍得花钱吗?如果量化来看,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作为中乙俱乐部,海牛一年的投入大约2千万人民币。但他们不需要请外援,几名实力派的内援也都是租借而来。而中超球队中能队本赛季投入大约在7千万人民币左右,联赛最后几轮迫于保级压力,俱乐部方面也大大提高了赢球奖金的幅度。单纯的财力方面,中能还是要胜于海牛的。但为什么给球迷的印象是海牛大方而中能小气呢?
原因很简单,其一,两队的竞争环境不同,前文已述。海牛的2千万投入在乙级联赛算是绝对的土豪,而中能的7千万不仅无法跟中超巨无霸恒大的5亿投入相提并论,甚至连保级对手亚泰的1.3亿投入都无法望其项背。
其二,就是海牛队的钱都花在了最为关键的部分。单场赢球奖金20万(淘汰赛阶段60万)、冲甲奖金300万,这都是冠绝中乙的。而且在引进内援方面租借的都是中超级别、有一定知名度的实力派选手。另外在组织球迷去客场、主场球票降价甚至免费,海牛队付出了经济方面的小牺牲,换来的却是球迷的拥戴和热烈的主场氛围。
而中能方面,最初的赢球奖金80万,是中超倒数。奖金少没有关系,中能队员大多都是青岛子弟兵,有着强烈的城市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就这样,联赛中段还是传出了俱乐部拖欠赢球奖金的消息。尽管后来补发了奖金,俱乐部方面也称这是中超惯例。但如果换个思路来想,拖欠奖金也许是中超惯例,但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跟着惯例走呢?我们在奖金数额上没有办法和人家拼,那么为什么不在发放奖金的效率上来弥补呢?如果能够比其他球队更及时的发放赢球奖金,那么数量上的差异会不会更容易被球员们所接受和理解呢?
而中能眼看赛季初成绩火爆,突然上提票价的举动,不仅备受球迷所诟病,更是反应了俱乐部心态的一种错位。坐地起价,这作为纯商业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足球俱乐部的经营却远远不是纯粹的商业经营。它需要考量的东西很多,并不是单纯的效益和业绩,而是人心的凝聚、感情传承以及忠诚度的培养。一次两次的涨价给俱乐部带来的利益极其有限,而失去的却是球迷的信任和支持,孰重孰轻,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清楚。
这也是中能俱乐部管理层并非职业足球人的一大弊端,喜欢用纯商业模式来套在足球俱乐部的经营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是得小丢大。说到底,职业足球也是生意,其追逐的终极目标都是利益。但职业足球和纯生意还有所不同,因为纯商业追逐的终极目标只有利益,而职业足球追逐的终极目标除了利益之外,还有感情和荣誉。
其实中能俱乐部应该明白,自己的队员是俱乐部最为宝贵的财富、自己球迷的忠诚度和信任度是俱乐部未来发展的上限。在这两方面花钱,是应该舍得的,而不该有那种算来算去一点亏不想吃、一定要把消费者当作对立面的国内特有的纯商业习气。其实综上所述,海牛队不见得比中能队更舍得花钱,而是他们更会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