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岛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8.9%,2015年将“五人行有一老”,“老有所养”问题日益影响我市全局以及长远利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8处区市级社会福利中心。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实现城乡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事实上近年来,我市在养老服务保障上不遗余力,不断完善养老体系,创新养老模式,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出了众多养老新举措,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式的老年人养老需求,但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加强。
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们献计献策,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完善养老体系的好建议和好提案。
【声音】
市政协委员寇莉: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应该是首先由政府主导、逐步过渡到市场参与、直至发展成为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样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将居家养老打造成不出家门的养老院。
市政协委员周永青、张光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慧资源和其它相关资源,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学习和再就业。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做到 “以老养老”。
民盟青岛市委: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空巢”老人增加等情况,扩大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鼓励发展养老互助点。
【探访】 入住公办养老院要排队
王秀芬今年73岁了,老伴儿去世多年,一次意外的摔伤让她行动不便成了孩子的 “累赘”。女儿女婿白天要工作,外孙在国外读书,没人照料,她打算到养老院去住一段时间。从去年开始,女儿给她联系了一处离家两三公里远的公办养老院,可是床位全满,需要排队等床位。后来,女儿又打听了多家公办养老院,获知床位全满,后来不得不住进一家民办养老院,可民办养老院的条件和设施都比不上公办的,她住着也不是很舒心,住了半年后干脆去了日间照料中心,白天由女儿送过去,晚上再接回家,对孩子来说也挺麻烦。如果公办养老院有了床位,她还是要住进去的。
【完善】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
市人大代表赵宝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建立青岛市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审批登记制度,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审批登记办法,或将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管理规范等纳入《青岛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条例》,畅通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养老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民盟青岛市委在组织提案中也提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招募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服务商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从“政府包办”向“市场运作”过渡。完善投融资政策,如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实行适度房款的信贷政策和贴息措施等,解决“融资难”问题。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如将养老用地指标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由政府划拨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用地等形式,解决“用地难”问题。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如制定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解决“运营难”问题。利用老年服务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优势,适度培植产业集群和高端产业,在释放老年群体消费潜力方面形成“青岛经验”。
市政协委员于翠成在提案中提出,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以“官办”或非营利性为主,总体数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少与老年人增多的矛盾更加突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运营养老机构,是完善我市养老保障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减轻政府养老的压力。除了在建设补助与运营补助等方面向非营利性或者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养老机构有所倾斜外,对其他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应一视同仁。
探索切实有效的养老模式
调查显示,老年人一般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在中国,约有90%以上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而4%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愿意选择离家近的养老机构。因此,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应该规划、建设在社区,一方面解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匮乏、无地可用、无处可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就近就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市人大代表赵宝玲建议尽快出台在居住区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权属、建设单位、资金来源、接管部门、建管程序等,确保公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区的住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逐步解决我市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于学燕在提案中提出,积极争取成为“以房养老”首批试点城市。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是市场化运作的一种高端化服务,在国外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老方式。2014年上半年保监会、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将提出试点方案,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逐步形成“以房养老”的实施方案,青岛应积极争取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市政协委员周永青、张光威表示,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养老模式,积极发展为老年服务的相关产业,还可以借用市场行为来为之服务。探索不同模式,以满足需求。如有的城市采取 “以房养老”、“虚拟养老院”、“互动养老”、“家庭+社区”、“连锁养老机构”等。面对巨大的需求,应该重视市场作用,形成多形式多模式的养老体系。
建立护老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市人大代表葛振国在两会中提出了关于青岛应建立护老学校的建议。在他看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使得养老服务工作总是滞后,养老护理行业相对国外就非常滞后。他建议我市应建立护老学校,专门培养青年学生,让他们能一专多能,毕业后更好地服务于我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这项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工作,改变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看法。
市人大代表吴鑫建议依托养老示范基地,加快养老服务实训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岗位交流和“以老带新”,形成养老服务业人才流转的良性循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创办养老服务培训机构,政府应当给予政策鼓励和适当的资金支持,吸引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加岗前实习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术水平。同时劳动部门应探讨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细化和完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资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集中培训与岗位技能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具备中、高级职业资格的养老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对职业素养高,服务技能好的优秀人才应当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或职业技能人才待遇,尽快培养一批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聚焦】 养老机构难以满足需求
市人大代表、市老龄办主任赵宝玲分析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人口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的加剧,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生活现状、收入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内容、层次日益多样化。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基本国情、市情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必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逐步解决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据悉,青岛城区137家养老机构中,民办机构118家,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占城区机构和床位数的86%和76%,民营资本在城区养老机构建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目前民办养老机构都是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但盈利部分不能分红,只能用于养老机构滚动式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营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而民营资本要想兴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仍存在“注册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养老服务产业向市场化经济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