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总是充不满电?用充电宝一充电就热得像"暖手宝"?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手机充电宝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专题报道了手机充电宝市场的混乱状况,“容量虚标”、“输出电压过低或过高”、“塑料外壳不阻燃”以及“重物冲击可能短路自燃”四大安全风险已成为“充电之祸”。
发布
抽检224件样品均不合格
央视此次报道中的实验数据大多援引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对充电宝的一次抽检测试。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曾组织开展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共对市场上采集的32批次、共224件样品进行了检测。此次检测显示,“容量虚标”、“输出电压过低或过高”、“塑料外壳不阻燃”以及“重物冲击可能短路自燃”等安全风险。
这32批次移动电源中,9批次产品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不合格,存在发生内部短路时起火爆炸的风险;28批次产品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不合格,存在损害被充电设备的风险;20批次产品外壳材料可燃性测试不合格,存在无法对电芯起火进行阻燃的风险。此外,17批次产品存在容量虚标问题。
虚标
9批次容量偏差率超50%
监测结果报告显示,标注容量为10000毫安以上的充电宝约2/3存在虚标的现象,价格在150元以下的充电宝中超过五成也有容量虚标的问题,其中虚标容量最大的一款三无产品,容量偏差率为74.6%,也就是其实测值只有标注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另外,从实体店购买的充电宝样品中有75%的产品存在容量虚标的问题。其中,标称为“小米”牌5200毫安充电宝、“爱比酷”牌2600毫安充电宝、“迈特威”牌12000毫安充电宝、“去哪儿”牌5600毫安充电宝、“傲宇”牌6500毫安充电宝等9批次产品的容量偏差率均超过了50%。央视报道称,充电宝容量虚标是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消费者对此无从分辨,无奈只能依据充电宝标注的容量进行购买。
惊人6批次检测中短路自燃
充电宝作为便携式移动设备,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将它随意搁置,如果在搁置过程中遭遇挤压、针刺和重物冲击等外部冲击时,可能导致内部短路,从而发生起火和爆炸的危险。此次32批次充电宝在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中,有6批次发生起火爆炸,样品发生内部短路导致自燃。
而本次检测中问题最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充电宝的输出电压不符合要求,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工程师文萃解释,如果充电宝的输出电压过低将导致不能给手机充电,同样,如果输出电压过高,则有可能烧坏手机。
另外,目前国内销售的充电宝外壳主要分为塑料和金属两种,其中塑料外壳占3/4以上。本次监测对32批次充电宝的塑料外壳阻燃性测试中,仅有5批次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大多数充电宝一旦发生电芯起火,这些塑料外壳将无法进行有效地阻燃。
问题充电宝目前暂无国标
我国目前还没有移动电源产品的专用标准,而移动电源从属性上来讲,其主要构件为锂离子电池,因此此次检测主要参照的国内外针对锂离子电池的标准,以及航空运输安全等方面要求,对移动电源的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容量等方面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此前曾有报道称,针对充电宝行业乱象,今年5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USB接口类锂电移动电源》作为行业推荐标准,对充电宝电芯、外观尺寸、电性能、安全保护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接口及附件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检测标准。该标准要求生产厂家明确标注充电宝的电芯电量和输出电量等关键参数,让消费者看得清、读得懂。据了解,目前已有20家大品牌生产厂家在承诺书上签字,今年9月份开始,按此标准生产的充电宝将会上市。
相关新闻
“充电之祸”频发
●2013年6月23日,北京地铁10号线一名乘客包内的充电宝发生自燃。
●2014年5月8日,深圳地铁4号龙华线一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爆炸,继而引发踩踏事故。
●2014年4月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位乘客行李箱内的充电宝发生爆炸。
新闻延伸
充电宝销量增长快明年突破5000 万个
央视在报道中指出,包括品胜、飞毛腿等传统的手机电池生产厂商在内,几乎所有数码品牌都推出了各自旗下的充电宝产品,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充电宝是不知名的小品牌,甚至连一些山寨作坊也纷纷开始生产销售充电宝。根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目前国内市场的充电宝品牌超过500个。此外,在各大购物网站上充电宝也是热销的产品,亚马逊、京东等网上商城的充电宝商品超过10000个,而淘宝网提供选购的充电宝更是超过20万个。
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下半年至2012年,我国市场的充电宝供需几乎呈现直线飙升,截至到2012年底,国内移动电源市场已经达到了3000万台以上。2015年将可能突破5000万台,总产值超过80亿元。相关数据显示,充电宝用户集中在20-40岁之间。我国移动电源,也就是充电宝的生产及经营企业85%集中在广东省深圳市。(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