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青岛市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新农村硕果堪丰。2016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新型社区460个,开工总面积超过499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757亿元。累计建成回迁新型社区256个,配套建设特色园区1207个,35.4万农民搬进新居,37万户居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2016年,我市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融入全市城镇化发展全局,先后编制了《青岛市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和《青岛市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30年,青岛市域范围内6056个农村居民点将发展形成城镇社区510个、农村新型社区578个和290个特色村。
2016年,我市分类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避免千村一面,形成“三个一批”互促共进、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集聚改造一批:形成以中德生态园、董家口社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为代表的万人大社区4个。环境改善一批: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市场化运作实现全覆盖,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2座,增加农村污水年收集处理能力1172万吨,解决了265个村庄的环境污染问题,受益人口40万人。保护提升一批:已有3个村庄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此外,我市在社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环境与收入提高一体推进”。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新建各类特色园区1207个,其中农业类园区849个、工业类园区127个、服务业类园区231个,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258亿元、产值达2867亿元,实现经济效益203亿元,37万户居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围绕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人文美、服务美“五美”乡村建设,全市有2600多个村庄达到省级标准。全市共培育国家级美丽乡村8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4个、生态文明乡村先进镇街43个、美丽乡村达标村2519个,占村庄总数的47.8%,农村呈现出“洁净、绿色、秀美、和谐”的新景象。
农村社区化服务实现全覆盖,社区居民得到了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挂牌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覆盖率达到100%。在全面挂牌运行的基础上,按照“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综合服务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党员远程教育室(居民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综合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八有”标准,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