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鸭的中国之旅27日正式结束。这两天网友们在微博上纷纷发起“跟鸭说再见”话题,送别这只陪伴了大家一个多月的庞然大物。
从9月初进驻园博园,再来到颐和园,大黄鸭在北京的展出引发了众多公众话题,而当它即将结束此次使命,再次踏上环球之旅的时候,我们不禁发问,大黄鸭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大黄鸭“游”进昆明湖。
来京一月多 吸金超两亿
在京50天,大黄鸭所到之处,总是受到很大关注,为当地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这次在北京自然也不例外。
据主办方估计,仅以园博园及颐和园为例,按照两所公园公布的入园人流量,在各自展示期间,包括门票、游船、餐饮等相关收入预计可达上亿元的水平,总收入或超两亿元。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大黄鸭在京展出期间,给其所在地园博园及颐和园带来了包括门票、衍生品售卖、餐饮、游船在内的各类相关收入。同时,各地游客涌入北京观赏大黄鸭的背后,也为衍生品售卖、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拿其衍生品“小黄鸭”来说,原计划第一批上市的3万只小黄鸭在国庆期间已基本售罄,其后加订2万只,预计在大黄鸭离京前也将全部售空。据统计,多项衍生品的售卖至少带来近700万的进账。
在谈到版权费的时候曾辉表示,版权费和商业运作是两个概念:“活动本身是一个公益的艺术巡展,任何的设计都有版权费用,设计的版权评价指数国际上也有不同的标准,我只能说我们的版权费用标准在国际上还是偏低的。”他指出,将大黄鸭版权引进的结果是,能给每一个展示的地方带来商业价值,带动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消费,而这,“是当代艺术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旅游带来的增长,也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这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艺术是否该收费”的探讨。尽管主办方一再强调“门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序疏导人群,保证安全”,但对于收取门票的做法,一些市民还是有所诟病。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认为,公共艺术与商业艺术应作出区分,公共艺术不同于商业艺术,不能做商业收费,如果收费,就是放弃了公共属性。
“圈到公园里肯定是商业行为。”戴斌说。但他同时也强调:“知识产权是有价值的,对大黄鸭的版权拥有者来说,自然需要实现他的商业价值。那么两种方式,要么老百姓自己买单,要么当地政府买单,或者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创作相应的公共艺术品,总得有其一,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