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盘点老青岛春节伴手礼:带个馒头走亲戚(图)

来源:青岛晚报-- 2014-01-16 13:23:27 字号:TT

老青岛春节伴手礼:带个馒头走亲戚

    马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开始为忙年奔波起来。春节是人们走亲访友、交流沟通感情的大好时光。青岛文化底蕴深厚,人情味浓厚,凡出外或是回乡,为表达关怀,体现礼数,都会随手携带伴手礼品送亲朋好友。伴随着岛城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伴手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采访了5位市民,通过他们的故事,来聆听几十年来伴手礼的变化。

    70年代:

    出场人物:张桂芹

    送一饽饽还拿回半个

    回想起伴手礼的变化过程,家住黄岛藏南镇胡家庄的张桂芹女士感触颇深,今年已经78岁的她提起上世纪70年代,就“说来话长”了。“那个时候走亲戚就用篮子带着饽饽,挨着串门子。”老人说,那时过年才能喝上一顿白酒,像白面都非常缺乏,通常对待送去的饽饽,主人也不好意思全留下来,“送去一个饽饽,又能拿回来半个饽饽”。提起贫困年代,张桂芹有件印象深刻的事儿,“有天下午,我刚从大哥家回来,看到一个走亲戚喝醉的大汉醉倒在路边,捎回来的饽饽白花花散了一地,不少路过的人都跑过去抢饽饽。”

    出场人物:孟伟

    青食饼干是送礼宠儿

    一直住在台西的孟伟老人讲起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那时城市条件比农村稍微好些,拜访亲戚会带上青岛当地的特产,就是两包青食的钙奶饼干,还有一盒桃酥,有时候再加上一包自家炸的麻花,亲戚家小孩能乐开花。”孟伟老人说,“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出门就是步行。”他回忆:当时家里待客用的是集市上买的7角钱一斤的五花肉,白酒是1元1角一瓶,那时候还没有冰冻鱼,买的刀鱼、鲅鱼也是腌制好的,“过年时家里就备下一两条,用来接待重要的客人。 ”

    90年代:

    出场人物:张方生

    从“大前门”到玉溪烟

    从小长在城里的张方生是青岛某通讯公司的员工,他说上世纪90年代过大年时,除了买刀鱼、鲅鱼,家里还会买一些冰冻的鼓眼鱼、鲳鱼和虾,走访亲戚时,他会送100元成箱的白酒,从前会选择送10元钱一盒的大前门烟,后来就改为一些档次高一点的烟,比如玉溪、泰山烟。“那时的玉溪烟一条才100元,那些高档的酒,茅台、五粮液也就200元左右,比现在的价钱算便宜多了”。

    出场人物:臧运良

    一辆大金鹿走遍老家亲戚

    出身于农村的臧运良在事业单位工作,1968年生人,上世纪90年代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买上了自行车,他家里也刚买了一辆青岛产的大金鹿自行车。“我当时就骑着大金鹿车,车后座带着礼物,到处串门看亲戚”,“1992年参加工作后,当时的月工资才四百元,一到过年就觉得手头紧张。 ”他说,原来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送两瓶酒走亲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普遍开始送百元左右的箱装白酒,有时看望长辈时,还选择送一箱奶。过节给领导送礼,会买两瓶装的高档酒。

    现在:

    出场人物:刘玲玲

    牛奶酱货礼盒挺实惠

    刘玲玲是青岛一家外资企业的白领,她是个典型的80后,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长大的”,每到过年也为伴手礼发愁。“去一般的朋友家不用送太贵重的礼物,最好实惠一点,不能华而不实。”刘玲玲说,如今她会带些海参去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去朋友同事家里的时候,就带上一盒波尼亚的酱货、迎春乐的牛奶或者即墨老酒,有时也搭配在一起送。“这些东西大家都会用到,不会浪费掉。 ”刘玲玲说,不像茶叶、保健品什么的,有些人转手就送出去了。(记者 李德银 实习生 臧睿钰)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