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清明节将至,市民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生命存在的意义。部分市民选择登记成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用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捐献,为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其他患者的康复奉上生命的礼赞。截至2024年3月,青岛已登记捐献志愿者6万余人,完成遗体捐献1297例、器官捐献1309例、角膜捐献2153例,捐献登记志愿者数量和捐献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因为他们的无私与大爱,4000余名角膜致盲者因此重见光明,近5000名器官衰竭者因此重获新生。
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崇尚身体完整、死后入土为安,因此曾经有不少志愿者生前的捐献意愿遭家属的反对最终不能实现。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用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宣告,生命的逝去并非终点,每个人在生命即将谢幕时都可以通过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成为挽救终末期疾病患者生命,带给角膜病致盲者光明,助力医学教育、传承、创新的“大爱英雄”。
3月28日凌晨,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医护人员帮助苗壮完成了器官捐献手术。年仅47岁的苗壮因脑干出血不幸脑死亡,他的妻儿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遵从他生前的意愿,无偿捐献器官,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苗壮是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他生前兢兢业业地工作,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给身边的每个人都带去了温暖。去世后,他捐出的器官将为5名身处绝境的患者带去光明和希望。
在捐献遗体的爱心人士中也不乏医务工作者的身影。近日,从医从教60多年的周秉文教授因病去世,享年102岁。周秉文生前任职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及青大附院,为骨外科医学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周秉文师从我国著名解剖学专家沈福彭教授。沈福彭是青岛第一位遗体捐献者,他的骨骼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留在学校“继续站岗”。周秉文追随恩师沈福彭再“上岗”,成为学生们的无语良师,默默为医学后来人“指引光辉”。
这样的感人故事在青岛不胜枚举。“随着宣传越来越深入人心,遗体器官角膜捐献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捐献事业由一群人关注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自愿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大爱故事在青岛涌现。”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薛梅如是介绍。
捐献让青岛这座大爱之城感动全国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的遗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沈福彭、束星北两位科学家在青岛作出奉献的约定,兴于刘树庄、陈波萍等老一辈志愿者身体力行引领移风易俗,盛于2010年青岛市成为全国人体器官捐献10个试点省市之一。2011年青岛市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实现零的突破。2012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军第九七一医院陆续获得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资质并开展器官获取工作,青岛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工作走上了快车道。从2016年开始,青岛市把每年的3月30日确定为全市红十字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纪念日。
多年来,青岛红十字会系统与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等单位密切配合,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青岛捐献模式,特别是2018年,青岛四岁半小女孩九月离世后捐献救人,让青岛这座蕴含着无私大爱的城市感动全国。
捐献登记可以线上线下完成
3月30日是青岛市第九个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当天上午,以“生命·礼赞”为主题的青岛市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福宁园红十字奉献林举行。下午,青岛大学举行“生命·礼赞”缅怀纪念无语良师暨青岛大学医学部人体形态学之局部解剖启动仪式。据介绍,今年3月至4月,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大爱捐献缅怀纪念月活动。市演讲与演唱协会成员、社区群众和大中小学生等积极参与“生命·礼赞”缅怀纪念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诵读活动,近130个诵读作品通过网络特设主题专栏广泛传播,点击量逾十万人次。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各区市红十字会组织志愿者和红十字会的基层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爱捐献社区宣传纪念活动,青岛充盈着“大爱捐献无上光荣”的氛围。
市红十字会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传播“自愿无偿、高尚利他”捐献理念和相关政策的同时,创建并不断完善“大爱无疆”捐献者信息平台,畅通群众办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渠道,还在各大医疗机构设置“九月天使爱心岗”,成立“九月天使”人道救助基金,完善对捐献志愿者及捐献者亲属的人文关怀,提高捐献登记接收质量和效率。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有捐献意愿的市民可以登录青岛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大爱无疆-捐献者信息化平台”或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在线办理登记,也可以联系各区市红十字会就近现场办理或邮寄办理登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文 韩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