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闲话杂谈54|“AI复活亲人”始于技术,守于法律,忠于情怀

2024-04-03 17:24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利用量子计算机,“复活”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让她在数字世界里实现了“永生”。就在前几天,“AI复活亲人”从电影照进现实——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从数码世界“归来”,与家人“隔空对话”。

AI复活亲人“老少皆宜”

今年清明节来临之际,“AI复活亲人”业务在网上热度飙升。甚至迅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电商平台上,从“能活动的照片”到“可以对话的视频”应有尽有,收费也有高有低、“老少皆宜”。

打开购物网站,输入“复活亲人”,会跳出许多链接。只需一张逝去亲人的正面照片,花5元钱就能让人“动起来”,会眨眼、会微笑;花50元能让照片“开口说话”;花90元还能配上逝者原声。这项业务的搜索热度近期暴增600%。

“有些人觉得有点怪,认为不符合传统观念,但也有很多人好奇,加上马上就是清明节,所以想尝试一下。”商家说,客户对产品效果大多比较满意,其中不少人都是刚刚失去亲人,数字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亲之痛。

“网络复生师”成为一种新职业

近年来AI技术高速发展,数字人制作成本大幅降低,曾经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才能做到的事,如今不到百元就能完成。这也让“网络复生师”成为一种新职业。

但从行业来讲,门槛太低,软件操作比较简单。所以并没有那么多的行业壁垒。而且,通过基础软件“复生”的数字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人物表情僵硬,声音听上去没有感情,离“栩栩如生”还有一定距离,新鲜感一阵风就过了。

规范新技术的使用需未雨绸缪

每一个选择用AI“复活”亲人的消费者,都有一段爱与不舍的故事。但是,当技术驱动了生意,其中涉及的法律、伦理等问题当如何界定?普通人又该如何对待这些“栩栩如生”的逝者?这都是我们敲开“数字永生”之门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加强人工智能的制度建设,为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数字人作为AI技术率先落地的重要使用场景,在法律与伦理上存在的争议,引起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将数字人技术运用于缅怀逝者、安抚人心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本人与家属授权。”律师认为,如果有人擅自将逝者信息制作成数字人,甚至以此牟利,就可能触犯法律涉嫌侵权,即便逝者已经不享有民事主体的权利,其家属也可以依法维权。

任何视频、照片、语音都可能被用来制作数字人,如果被用于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危害不容忽视。虽然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完全以假乱真,但说不定哪天就能实现突破,要未雨绸缪。

对于规范AI数字人等新技术的使用,司法界早有研究讨论。一方面要提醒公众注意个人数据信息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呼吁法律及时跟进,在问题出现之初,就完善相关规定,为技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作为企业,也要前瞻性制定并遵循一定的技术协议,保证数字人可追溯可识别,具体实现路径,要由技术专家与法律专家共同讨论。

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我们如何使用它、平衡它。希望大家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能够善用这项技术,让科技进步既能起到慰藉人心的作用,又不至于超越道德和法律的边界。

文|刘薇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