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代表
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在耳熟能详的动画片插曲中
分享童年欢乐时光
致敬深藏心底的“海洋梦”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
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
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
承载着海洋强国的国家梦想
在“蛟龙号”的深潜任务中
山东大学先后两次作为参航单位参与其中
位于青岛校区的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后派出三位教师
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进行远洋深潜科考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
来了解一下
远洋深潜科考的故事
2023年6月15日,中国大洋80航次启航,“深海一号”科考船携“蛟龙号”深潜器和60名科考人员从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港口出发,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怀伟、刘琨两位教师参与该航次第一航段调查任务,主要负责深海典型生境微生物调查,任务完成后于2023年8月9日顺利返回,历时55天,这是山东大学首次派员参与“蛟龙号”载人深潜任务。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怀揣着对远洋科考的好奇和深海下潜的憧憬,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刘怀伟老师的回忆,一起揭秘他们的远洋科考生活吧!
“蛟龙号”243潜次队员出舱留念(左一为刘怀伟,后面为“蛟龙号”)
问:刘老师,这是您初次参加远洋科考,也是您初次体验长时间在船上生活,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接到邀请时的感受吗?
刘怀伟:刚接到远洋科考的邀请时,其实有很多担忧,担心自己没有出过海,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晕船反应,也担心出海时间太长,会出现焦虑情绪等等。然而,在“蛟龙号”的巨大吸引力下,也只是犹豫了半个小时便决定接受邀请了,毕竟谁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蛟龙号”的英姿呢。
问:刘老师,您在出海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什么呢?
刘怀伟:对于像我一样没有出海经验的人来说,晕船是必须克服的第一个困难。晕船的时间一般长达5至7天不等,症状也因个人体质而异,轻者只是感到头晕,重者完全不能进食且终日卧床。不过,晕船症状再严重的人,一周之后也会逐渐适应。这就是人体机能的奇妙所在,不仅人的身体会自己找到船的节奏,能在船上健步如飞,而且大脑也会适应船的晃动,能在船上正常读书和看电脑。
问:刘老师,我们都很好奇您在“深海一号”上日常的生活起居是什么样子的,您能和我们讲一讲吗?
刘怀伟:起居的空间自然是有限的,大部分队员住的是10平米左右的双人宿舍。二楼的餐厅很宽敞,还配有一个单间和一个KTV室,队员们可以在这里举行聚餐和娱乐活动。此外,船上还设有一个小影院,以及一个配有3台运动器械的小健身房,基本可以满足大家的休闲活动需求。有时趁着船停驶作业的时间,队员们还会进行海钓,甩上几杆碰碰运气,虽然大多数时间只能钓上来鱿鱼。但有一次我有幸见证了一条鲨鱼的上钩,足有1.5米长,拉上甲板后我们就把它放回海里了。
问:原来“深海一号”内部空间“五脏俱全”呀!刘老师,那科考队员们在船上的日常工作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刘怀伟:每位科考队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对于非海员的科考队员来说,船上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日常值班、科考作业、样品处理。日常值班包括做航行记录、夜间巡查等。科考作业按照白、中、夜班分为3组进行,每8小时轮换,科考工作除了蛟龙下潜外,还包括采集海底沉积物、拖网取生物样品等。最后,样品处理会按照科考队员的专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地质样品由地质专业的队员负责处理,珊瑚、海绵等样品由海洋动物专业的队员处理。
刘怀伟、刘琨在分装“蛟龙号”获取的深海沉积物样品
问:刘老师,可以和我们讲讲“蛟龙号”是如何开展深潜任务的吗?
刘怀伟:我们参加的航段有24次下潜任务,对于50多天的航段来说,任务还是挺密集的,在天气好的时候连续作业是工作常态,我们甚至创造了“10天9潜”的新记录。“蛟龙号”每次下潜搭载三名队员,一名是潜航员,负责驾驶和操控样品采集设备;两名观察员负责记录和观察周围环境情况。我曾作为观察员执行过一次下潜任务,这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深潜科考工作的辛苦。在狭小的密闭空间内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同时忍受着海底潮湿、阴冷的环境。幸运的是,其他两位经验丰富的队员帮助了我很多,最终大家一起顺利完成了任务。
刘怀伟、刘琨在“蛟龙号”前的合影
2023年12月17日,中国大洋83航次从青岛启航,“深海一号”携“蛟龙号”首次奔赴大西洋开展深海调查研究。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苏田源副研究员应邀参与第一航段调查任务,主要负责塑料降解菌等功能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工作,于2024年3月10日顺利完成所有科考任务后返回祖国。
山东大学团队中国大洋83航次启航留念(后排中间者为苏田源)
在回顾乘“蛟龙号”
探秘大西洋热液区的经历时
苏田源说:
作为右舷科学家
首要任务是时刻观察窗外
警惕潜水器与巨石发生碰撞的危险
同时也要观察海底细微的热液特征
寻找热液喷口,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当看到喷发着滚滚黑烟的热液喷口
与一眼望不到头的热液烟囱体时
大家的心情激动不已
完全忘记了舱内冰冷狭小的环境带来的不适
顺利地完成记录和取样工作
伴随着作业工作结束,“蛟龙号”浮出水面
听到对讲机里
“已经发现你们,欢迎回家”的回应后
大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苏田源开展CTD采水常规作业
苏田源完成首次下潜后接受泼水礼
远洋科考之旅结束后
刘怀伟、刘琨、苏田源
三位搭乘“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
进行远洋深潜科考的教师
回到学校作了一场“蛟龙探海”专题报告会
这场报告会引燃了
校区师生的深海探索热情
一堂生动的海洋科普和思政教育大课
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
分享神秘的深海探索经历
复现惊心动魄又精彩纷呈的海上奇遇
凸显海洋科考事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向未知踊跃进发
向极限勇毅前行
知未见,探无疆
他们,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山大人
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
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