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述评 | 数字社会:让城市生活更“智慧”

2024-04-18 09:18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春和景明,花木蔓发,不少市民走出家门,欣赏满城春色。以出行这一场景为例,细数市民与城市“交往”的每个环节,就能发现众多“数字元素”:

景区外,市民打开手机中的“青岛停车”平台,根据定位寻找空闲的车位,就可以避免在目的地周围“兜兜转转”;

景区内,无人机缓缓升空,使用机身自带的摄像头实时监控景区内的人流和秩序,景区管理方还可以通过无人机自带的设备在人流密集点“喊话”疏导;

登录“云游青岛智慧文旅平台”,市民游客可以享受到购买门票、预订酒店、路线推荐“一站式”服务……

在青岛,数字化的城市生活,已经润物无声地融入了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全面实施,以智慧互联为目标的智联网正在加速构建,推动人类社会向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蝶变”。从购物消费、居家生活到旅游休闲、交通出行,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服务不断迭代升级,互联网新技术在社会各方面深度应用,标注着数字社会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构筑起生动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更可及:普惠化便捷化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作为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在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前,城市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与数字社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将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去运行管理,以数字化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精度?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认为,要通过创建高效运行的数字治理系统,协同发挥治理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功能,科学预测其潜在影响和发展趋势,有效配置各种要素资源,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迭代演进。

实现高质效的运行机制的根本,是要摸清城市的数字“底数”,提升市政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系统,立体感知城市中发生的大事小情,更高水平赋能城市治理。

在上海,高空抛物可以被城市运行感知系统精准记录,并派单到工作人员手机端;北京市海淀区根据渣土运输多点分散、违法成本低、管理多头、数据孤岛等特征,采集相关信息,实现对渣土车违法行为的准确预测,让渣土车违规率从26%下降到4%……

细化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则要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的同时,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小到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人与城市的每一次交互,由点及面、由有到“优”地深化城市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将泛在可及、普惠便捷的服务终端引入生活之中,筑牢数字社会的根基,能够让更多市民平等地参与到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之中。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社会,稳步推进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防等公共服务,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深圳市提出,要“打造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数字深圳”,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数字民生服务体系、智慧城市治理体系、数字生活场景体系;2022年,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完成全省域1200多万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建成66.5万名失能老年人动态数据库,统筹推进智慧康养工作提质升级;在青岛,智慧社区、数字家庭也在不断为居民生活提供全新的体验。

一个未来的城市必定是更加智慧的城市。对于青岛而言,前进道路上,还要继续运用数字技术,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构筑更多数字化生活新场景,配齐建强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促进数字技术的转化,推动数字社会升级改造,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质量,实现治理更智慧、人民生活更美好。

更包容:消除数字“鸿沟”

未来,城市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与数字社会将进一步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迈向新的阶段。一方面,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城市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另一方面,数字社会也将不断拓展其边界和内涵,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

但同时也要承认,由于地区间发展存在不平衡、个体间对新技术接受能力有差异等原因,“数字鸿沟”仍将成为一项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何聚焦“人民城市”这一概念,让数字社会更加“包容”,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生活,是数字化时代加快释放数字红利、激活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

提升数字素养,推广数字文化是其中关键一招。需要形成贯穿基础教育、技能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的数字教育通道,将数字化的思维内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同时向社会输送一批高水平的数字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增强数字意识、推动数字技能普及的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数字素养,

此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更加平等、包容、普惠的数字社会,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引导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降低数字化设施的使用门槛,不断缩小地区、经济、文化等带来的差异,打造平等的数字参与机会和畅通的数字参与渠道,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数字社会的参与者、共享者。

而在大力推进数字社会的同时,适当留出一部分非数字化的“窗口”,或许更能够彰显数字化进程中的人文温度。

更安全:夯实法治基础

伴随着数字化越来越深刻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谁动了我的信息”的问题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数字化技术必然与海量的数据需求伴生共存,高强度、深层次信息采集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社会信用管理、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

一场指向网络安全的“持久战”已经打响。

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信息安全建设,确保数字技术和生产生活的结合始终朝着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方向发展,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通过立法、出台相应政策等手段,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数字社会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法治体系,出台一系列细化的、有可操作性的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重点热点问题的整治力度,夯实数字社会建设的法治基石。

另一方面,各信息使用单位也应主动践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数字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安全的数字生活。同时,人是安全的核心,维护网络安全最终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数字社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望未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一个更加“智慧”的城市就在我们眼前,必将带来生活更加舒适、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具效能的数字社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