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一直都是最受外来人口青睐的地方。不过近年来,随着京沪严控“大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等原因,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去年京沪常住人口同时出现减少,而广深则继续大幅增长。
京沪人口总量下行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6%。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
这也是京沪的常住人口数量同时出现减少。从近几年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京沪外来人口在2014年前后达到高峰,近两年的增速放缓并出现了下降的态势。
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出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目标和产业疏解政策。
实际上,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之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也在进行调整,未来会把更多机遇和功能分给京沪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放在杭州举办,而不是北京、上海等“国际名片”城市,这也是2015年9月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之后,又一个国际性重要活动在当地举办。此外,去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
广深人口空间大
相比京沪,广深两座一线城市的总人口都低于1500万,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京沪常住人口减少的同时,广深的常住人口却在大幅增长。
深圳市统计局2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该市2017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而2016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1190.84万人。按此计算,去年深圳常住人口净增了61.99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数据纳入深圳GDP计算。深圳市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深汕特别合作区GDP纳入深圳GDP计算后,去年深汕合作区的人口也首次纳入到深圳常住人口计算。
不过,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具体人口数据,目前尚未正式揭晓。按照公开资料,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常住人口大致在7.1万人左右,如此一来,去年深圳本土人口净增55万人左右,增量比上一年度略有增加。
在广州,广州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49.84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5.49万。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深圳还是广州,近三年,常住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例如,2015年到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60万、53万、62万(本土55万),同期广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42.06万、54.24万、45.49万,近三年这两个城市人口增量在各大城市中领跑,这也显示珠三角尤其是广深的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工业4.0、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发展空间很大。除了产业基础之外,珠三角地区还拥有良好的气候、生活环境、便捷的轨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时生活圈,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端制造业在珠三角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开始频频发力,包括思科、GE、富士康等大项目纷纷落户广州,通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产业,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增长。
例如,去年6月23日,通用电气(GE)医疗集团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将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
去年4月27日,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产值将达千亿的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在广州市番禺区动工。按照规划,该项目可创造7万~8万个就业岗位,吸引常住人口4万~5万,除了带来GDP和税收,其打造的智慧城市系统,未来也会让当地居民受益无穷。
另一方面,广深的入户政策也相对宽松,非户籍人口待遇与户籍人口相差不大。在深圳,2016年8月,深圳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户籍迁入若干规定》以及《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规定》,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口比例及结构优化。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将纯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大专,技术型人才入户条件放宽至中专加中级职称,这一政策的出台也被外界称之为史上最宽松的落户政策。
表:2017年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变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