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国内> 正文

2017年十大食药品谣言报告公布:女性更易感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2018-03-02 15:57:18 字号:A- A+

女性对食品药品谣言更易感

《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发布

肉松饼是棉花做的?柿子和酸奶一起吃会中毒?不少食品谣言出现在长辈的朋友圈中,让中老年人难辨真假。北京晨报记者昨日从市网信办获悉,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平台、百度和微博联合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报告称,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食品药品谣言更易感。

2017年TOP10食药品谣言

1 紫菜是废旧黑塑料袋做的

2 塑料加工成大米

3 一滴血就能测癌

4 肉松是棉花做的

5 吃大盘鸡感染H7N9病毒死亡

6 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

7 西瓜和桃一起吃会中毒

8 柿子和酸奶一起吃会中毒致死

9 空心菜是蔬菜里的“毒中之王”

10 奶茶杀精,导致男性不育

易感人群

该报告基于腾讯、百度、新浪微博大数据,分析了食品药品谣言易感人群画像。报告称,对于食品药品类谣言,女性比男性易感程度更高。对于食品药品类谣言的易感度,女性中36.1%易感,而男性中23.9%易感。另外,经济水平差的地区,信息相对来说更加闭塞,且人群整体教育水平不高,谣言易感人群相对占比例高。

在学历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一成左右是谣言易感群体,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比超过四成。中低收入人群对食品药品谣言更易感。在年龄上,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食品药品谣言更易感。

常用伎俩

报告还对谣言传播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食品药品谣言六大作恶伎俩。

1 指鹿为马歪曲认知

从谣言的性质来说,有一类谣言是造谣者有意发出自己明知是假的信息,出于某种目的,对谣言进行“修饰”甚至造假,然后广泛传播。比如“塑料紫菜”等谣言,紫菜“颜色深、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原本就是其自身的特点,并不稀奇,但造谣者将食品原本的特点说成是质量问题。

案例:塑料紫菜

2 模仿捏造复制谣言

由于视频传播快速、直观,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后谣言的可信性也随之大大提升。因此,食品安全谣言也借“小视频”为载体广为传播,比如“塑料粉丝”“肉松棉花”等谣言,均是借助“小视频”吸引人眼球。该批谣言全部采用类似实验的手法,简单粗暴地做“打假实验”,毫无科学性,得出的结论也非常武断。

案例:肉松棉花

3 旧谣翻新扰乱舆论

以“市民吃大盘鸡感染H7N9禽流感致死”为底版进行加工的谣言在全国各地出现。除大盘鸡外,泡椒凤爪、鸭脖、麻辣烫甚至樱桃等都被传可传播H7N9病毒。这类谣言生命力强,谣言总是换个马甲重新传播。

案例:吃大盘鸡感染H7N9病毒死亡

4 时令谣言吸引眼球

“季节谣”是去年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中的“热点”之一,造谣者往往利用食品热销旺季,在食品上市前后制造大量谣言。很多时令性强的水果都中过枪,每到水果成熟时节,相关谣言就会卷土重来,夏季时候造谣西瓜打针、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等。

案例:西瓜与桃一起吃会中毒

5 食物相克夸大效果

食物相克来源于民间的经验,造谣者利用公众对食物相克的敏感心理,编造了各种形式的谣言。所谓的“食物相克”引发的不适很可能是机缘巧合,然后被某些谣言无限夸大,结果变成了“搭配禁忌”。

案例:柿子和牛奶不能一起吃

6“有毒”恐吓挑起恐慌

“不明液体”“染色”“防腐剂”“激素”等敏感词汇本身自带“热点效应”,加之造谣者过分利用“有毒”“致命”等刺激语言渲染,一旦与“化学物质”类物质有联系,必然引起消费者的恐慌。

案例:空心菜是毒中之王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