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鱼鸣嘴探秘海草房,体验胶东特色民居;在山色峪、樱皇谷品尝樱桃体验农家乐;在周家夼徜徉农业观光园,看稀奇农产品;在黄山口静待日出看渔民收获归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批批城中村正在消失,而在岛城乡间,仍有不少村庄继续流传着动人的传说,延续着富有情趣的生活。连日来,本报记者多方探访,寻找岛城富有特色的乡村。今天,先从它们的名字说起。
不少村庄名 与迁徙有关
青岛村落的名称,很多与历史有关。比如人口的迁徙。
“考古发现,青岛有7000多年的历史。但因为战争,青岛的古村落都消失了,到明朝初年,青岛几乎没有人烟,开始从外地大批迁入。云南乌撒卫和山西洪洞县是两大人口来源地,迁来的人一般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村落。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
鲁海说,明朝时,青岛建立起了卫、所、屯三级机构。卫下有所,所下有屯。“像现在的灵山卫、鳌山卫、浮山所都是当时命名的,现在凡是叫屯的地方,都应该是当时浮山所下的,仅这种地名就有三四十个左右。 ”
此外,青岛的村名也不乏神话色彩。据鲁海介绍,在如今崂山区的北宅街道,有一个埠落村。相传有一只凤凰,飞到这个地方盘旋在上空,村民都希望这只吉祥鸟能落下来,但凤凰却飞走了。于是村子就被命名为“不落”,后来演变成了埠落。在这个村村口的石碑上,就刻着这个故事。
青岛浓厚的殖民历史,也为青岛的村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家熟悉的大鲍岛,则是因为1899年德国人修建码头时,将小港附近的鲍岛与陆地连在了一起,鲍岛村就此出现。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分为了青岛区和鲍岛区。因为小鲍岛的存在,此处就被称为大鲍岛。 ”
东部多带山 西部多带水
和城市中多数村庄名称来源不同,郊区和山区的自然村落大多和当地地形地貌有关。曾经参与《崂山志》编撰工作的岛城文史研究爱好者宋立佳告诉记者,从他多年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在崂山及其周边即墨、城阳地区,以峪、涧、口、岭、嘴、夼、崮、埠等词语命名的村庄大约有70多个。 “只要理解了这些字在地理学上的大体涵义,一看这个村子的名字,就能大概判断出这个村子所处的地理环境。 ”
记者从青岛市市情网公布的数据了解到,处于西海岸的黄岛区,很多村庄的名字则以沟、洼、湾、泊等命名。其中,村名中带有“沟”的村庄就多达51个,带有洼的23个,带有湾的7个,带有泊的12个。
平度、莱西等地的村庄也有这种例子。例如莱西市的福山周围就有福山前和福山后两村,一看村名就明白村庄的位置。
对于村名中众多以沟、涧、口、岭命名,鲁海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农村的起名观念。 “农村起名就是很随意的,一般住在哪里,往往根据地形或者地貌,纳入村名作为一种标记。 ”
望文来生义 可能会错意
宋立佳告诉记者,青岛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村名,如果不了解村庄的历史,单单靠字面意思去理解,很有可能就会犯一些望文生义的错误。
比如李沧区的曲哥庄,村中姓曲的人并不多,村名来源于早先村子旁边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城阳惜福镇杨家村,村里居民姓杨的不多,以姓宋的为主,村名是因为村口当时有两棵很粗的大杨树而得名。
市民熟悉的上王埠、下王埠,东王埠,村民姓王的也不多。相传明永乐年间,宋氏、曲氏、季氏从云南迁此,以望见南面土埠为由,立村名望埠村,后演化为王埠庄,三村庄根据位置不同,有了上、下、东之分。
崂山区北宅街道观崂村,并不是取观看崂山的意思,相传是明朝一官员到崂山游玩,因天色已晚,就住在村前一石洞中,取名为“官落石屋”。《崂山县志》载明,1934年该村取名为观崂村。还有崂山的竹窝村,其实当时村里也没有竹子,因为德占时期山上有野猪出没,就有了“猪窝”的名称。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才改成了谐音的“竹窝”。(记者 赵杰 马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