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获到的蜘蛛蟹
叶聪把海水倒在邱建文身上,每一位第一次乘坐蛟龙号下潜的人员都要经历海水的洗礼,这是一个蛟龙团队传统
中新网6月20日电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6月19日,首次以科学应用为主的“蛟龙”号第55次下潜在南海冷泉区顺利完成,这也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3次 下潜。本次“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1326米,水中作业时间7小时24分钟。
来自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的邱建文副教授第一次搭乘“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下潜。此次下潜的另外两名潜航员为叶聪和付文韬。“蛟龙”号不仅开展了 海底巡航观测、标志物布放、高清摄像、冷泉区(生物、水和地质)取样等水下作业内容,拍摄到大量 海底高清视像,还取得了1只蜘蛛蟹、1株冷珊瑚、1块石笋状白色样品(疑似玻璃海绵)、4管沉积物样品、1条多毛类蠕虫、1只铠甲虾、1只长额虾、80个双壳类生物(贻贝)、26只毛瓷蟹以及约1公斤重的碳酸盐岩样品。
根据这3次下潜观察到的初步现象,船上科学家们认为,该冷泉区域是一块海底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十分活跃的极端环境区,而且这些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很有可能是由 海底之下的能量供应控制的。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而且对于我国南海的新能源和新型生物资源的获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日清晨,一群海豚的意外“拜访”给“蛟龙”号此次下潜送上了“祝福”。上午9时42分,“蛟龙”号开始注水 下潜。16时18分,“蛟龙”号在“向阳红09”船的右后方浮出水面,然后慢慢调整位置至母船左舷位置,在缆绳牵引下到达船艉位置后,被安全回收至甲板上。本次“蛟龙”号最大 下潜深度1326米,水中作业时间7小时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