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新农村引年轻人回家工作 农村也现停车难(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7-22 06:07:08 字号:TT

新农村引年轻人回家工作 农村也现停车难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进城务工成为了农村青年追赶时代的惟一出路,青岛地区的农村人口结构也在这场“进城热潮”当中迅速老龄化。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市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开始脱离城市,就业本地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地区农村青年出省打工比例已降至13.6%,大批返乡青年已经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在记者走访的多个农村乡镇里,现代化农业、社会服务业已经逐渐替代工厂上班,成为返乡青年创业谋生的新热点,村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则成为青年农村实现自身价值、安心建设家乡的主要基石。

  样板

  1

  “采摘街”上的农业启示录

  驱车沿黑龙江行驶至罗圈涧,右拐便进入了王沙路,一路走来,分布在道路两旁的十余处农业采摘园,成为了城阳区夏庄街道现代农业的超大展板,也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创业的集中出路。

  在郝家营社区,记者遇到了正赶往大棚区的郝翠英。2008年至2010年期间,郝翠英曾是青岛市区的一名标准白领。“当时村里的青年基本都在青岛或城阳打工,很少有留在家里种地的,好像留在村里的青年就没本身、没出息。”2010年,郝翠英回乡待产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城市。“我回家生孩子这一年,发现家乡真变了。”作为青岛地区较早完成旧村改造的社区,郝家营与青岛市区的高档社区没有丝毫差别,鳞次栉比的小高层、宽敞平整的社区道路以及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中心,都成为吸引郝翠英安心家乡的重要因素。

  放在过去,郝翠英压根没想过自己将来会返乡种地,但如今她已经是当地三个种植大棚的主人。“完成旧村改造以后,我们的地全部集中到了社区后面,并统一建上了标准化的大棚,由村民承包经营。”郝翠英说,当地名产——杠六九西红柿,成为了郝家营人发家致富的主要财路。“我们大部分人都种植杠六九,虽然产量比不上其他品种,但因为品牌效应,经济效益很高。”在此基础之上,郝翠英也搞起西红柿采摘。“最近每个周末都有人开车来,看中哪家的大棚就进来采摘,最后论斤计费。目前我的个人收入跟在城市工作差不多了。”

  从郝家营西红柿采摘,到法海寺草莓采摘等,现代农业加生态旅游的模式,已经成为城阳区夏庄街道的典型模式,而且这种模式还在不断的升级完善当中。“现在农业采摘这种模式已经形成规模,但还受到采摘种类、季节周期等限制,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四季采摘,常态发展。”离郝家营社区不远的王家曹村,是一个拥有1192口人的中型村庄,今年该村投资9000万元建设的 “四季采摘园”正式营业,采摘园负责人王正忠告诉记者,仅五一当天的客流量就达到3000人。与其他地区的个体经营模式不同,王家曹村的“四季采摘园”是纯粹的集体经济实体。“收益全部都归集体所有。”王正忠介绍说,过去王家曹村就有种植草莓的传统,然而由于人均土地面积较小,纯农业收入并不高,当地青年也纷纷到城市打工。最近几年,随着城阳区新农村建设的进行,王家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观的同时,农业种植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变。“单纯这片采摘园就是56000平方米,其他地也都由村集体统一建设了标准化大棚,全部进行生态种植。”王正忠介绍说,通过集体采摘园项目,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农业升级。

  走进王家曹村的四季采摘园,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常见采摘品种,还包括甜瓜、青椒、樱珠、葡萄、茄子等若干蔬菜及水果种类。“我们这个采摘园内可供采摘的瓜果蔬菜有几十种,光西红柿就有13个品种。”王正忠说,增加农产品种类可以实现四季采摘,减少土地闲置浪费。此外,采摘园内开拥有热带植物观光区,延长游乐时间,提高采摘园的旅游含金量,打造真正的“一日游”。

  样板

  2

  为村里的停车问题犯愁

  当记者见到嵇境明时,他正为村里的停车问题而犯愁。“现在村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麻烦事。”嵇境明所在的垛埠社区是莱西市姜山新城首批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之一,定位于功能园区综合型社区。“现在我们村里一个闲人都没有,基本上都在工厂里上班。”前垛埠村村书记嵇境明介绍说,垛埠社区是在前垛埠村的基础上,整合周边六个村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积为15万平方米,人口规模达6000多人。由于地处产业园区中心地带,工厂就业成为了当地年轻人个人发展的主要途径。

  “以前我们村里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属于典型的留守村。”嵇境明告诉记者,过去对农村人口结构有个戏谑的说法,叫 “6199部队,”“61”指的是过六一儿童节的儿童,“99”则是过重阳节的老人。而如今,依托周边的姜山工业园区,过去的留守村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朝气。“现在我们村周边大型企业就有耐克森轮胎、兄弟机械、青岛网绳、青岛明河等十余家,中型企业更多。”嵇境明介绍说,受到周边产业资源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就业,村里年轻人的本地就业率几近100%,目前前垛埠村40岁以下的居民几乎全部都在周边产业园区就业。在实现“零闲人”的基础之上,村里年轻人的就业素质也在迅速提升。“周边企业一半都属于高科技含量企业,单纯卖力气的岗位很少,这就要求年轻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嵇境明说,村里年轻人自学成风,刚建成的垛埠社区服务中心里,还特意设置了图书阅览室、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农家书屋,用来满足年轻人的求学需求。目前全村拥有的私家车辆已经达到45辆,折算下来,几乎是每5户就有一辆私家车。“还有消费习惯也变化很大,村里的饭店基本天天客满,孩子、老人过生日都得下馆子。”嵇境明说。

  样板

  3

  10万社区基金托起创业梦

  拥有土地资源,可以发展现代农业;毗邻产业园区,可以进厂就业。可如果既没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缺少产业优势,村民应该如何发家致富呢?摆在城阳区惜福镇王家村社区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题。可就是这样一个无地无厂的新型农村社区,却实现了本地青年全就业,超七成买上车的成绩,靠的就是社区服务业发展。

  “以前王家村的年轻人找对象都不好找,因为太穷了。”王家村居民杜祖峰告诉记者,后来随着村里进行旧村改造,才给当地居民的就业创富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杜祖峰告诉记者,由于社区里给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社区福利,村里的居民基本上都已经不愁吃喝,有的年轻人就开始将心思放到玩乐上来,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社区里推出了很多措施,对居民进行集体教育,端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我们村的青年都要集体上课,上课有现金奖励,缺课还要扣发福利。”杜祖峰说,通过种种经济手段,王家村社区的社会风气变得越发文明、健康。

  “现在我们村的年轻人一半以上都自主创业。”杜祖峰介绍,创业受到本钱和场所的限制,而社区为他们提供10万元的无息创业贷款,他创业时就向社区提出了申请,很快便拿到了钱,并在社区创业街上租赁了一处店面,经营起了自己的鞋店,如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杜祖峰说,社区里的创业街给社区居民提供实惠的创业门头房,通过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的方式,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这条街上创业发展,有开婚庆公司的,有开洗衣店的,还有开饭店的。”杜祖峰说,“这还要依赖社区发展,人口增加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也让我们有钱赚。”

  新闻小调研

  青岛农村青年“三变”

  作为青岛市社科联资助项目,青岛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焦红良等与其他学者曾针对青岛地区农村青年进行过一次专项调研。在这份调研报告中,焦红良将青岛农村青年的特点总结成为了“三变”。

  “三变”就是素质变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从调查情况来看,青岛地区农村青年的就业趋向本地化,只有13.6%的农村青年出省打工。青岛地区农村青年有创建经济实体的、有个体商户、有在本地企业打工等多种形式。”焦红良表示,从就业满意度来看,42.8%的被调查青年表示对目前的就业方式比较或很满意,只有15.8%的被调查青年表示不喜欢或者很不喜欢目前的就业方式。

  然而,对于农村青年的思想与精神层面,焦红良也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忧虑,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青年的“农村中的城市人”心理混淆难以消融。对此,焦红良表示,在改善农村青年发展的文化教育环境、提升农村社会保障福利的同时,还应加强农村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政策改革等多项实质性改革内容,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提升农村青年的劳动力价值。

  “农村青年的发展决定着新农村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焦红良说。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