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在上马街道做团体活动
人民网青岛8月18日电 “帮助随迁子女实现自己微小的心愿,让更多的人把更多的目光投到随迁子女身上来”,这个假期,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学生公益实践团队——“筑爱圆梦”队的队员们将焦点对准了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足迹遍布青岛市内四区及城阳、黄岛区等地,走街串户与那些随父母进城工作的小朋友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排解他们的苦闷,征集他们的心愿,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小梦想。
实践团队活动以"圆微梦 筑大爱——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放飞新的希望"为主题, 通过走访困难随迁子女家庭、开展梦想课堂、团体心理辅导、家长心理咨询、联系爱心人士圆梦、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活动,帮助随迁子女实现自己微小的心愿,带动更多的人关注随迁子女的生活,为更多的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个关心爱护随迁子女的良好平台,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到随迁子女所面临的生活、成长困境,推动随迁子女的教育、情感、社会融入等问题的解决。
据了解,为了做好这项活动,这个团队从5月份就着手准备活动的各项工作。暑假一开始,各实践小分队就奔赴到青岛各区,走访、慰问农民工随迁子女,收集他们的微梦想。各分队还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小学老师、街道团委等多方沟通,与青岛市内四区及城阳、黄岛等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取得联系。
“调研中的许多场景,都让我有一种揪心的感觉”队员王越回忆说。9岁的小姑娘杨琳玉来自湖北襄樊,自小便跟着父母来到青岛打工,一放假就到农贸市场帮母亲的忙。队员们给小琳玉买了支冰淇淋都让她兴奋不已,原来,为了省钱,懂事的小琳玉一年都很难吃上一支冰棍。问到孩子的小心愿时,琳玉盯着脚下,小声的说了声洋娃娃,她说,她想要有个娃娃多陪陪她。城阳邱家屯苗如心、苗如意姐妹,从小跟妈妈从东北老家来到青岛,爸爸因车祸丧失了劳动力,姐姐正在上学,全家生活只能靠妈妈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妈妈终日忙于工作,孩子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小小的她们已经可以熟练的操持家务,洗衣、做饭都不在话下。为了省钱,她们的衣服是妈妈自己做的,她们的头发是大姐苗文慧剪的,她们的家在偏远的邱家屯,每天她们都要自己上下学。懂事的姐妹俩并不为常常见不到妈妈而闹别扭,反而特别乖巧懂事,她们每次放学回家都乖乖的做作业,收拾家务,等大人回来吃饭。小姐俩的乐观感染了每一名队员,同时也让大家“心疼”不已。
目前,“筑爱圆梦队”已走访、慰问了200多个随迁子女家庭,并对随迁子女的成长、生活情况进行了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找到了30多个像琳玉这样的特困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有的住在路边破旧的集装箱里艰难度日,有的父母以回收废品维持生计,有的小小年纪便四处打零工贴补家用。
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队员们还在学院心理学李晓丽老师和教育学张水玲老师的指导下,举行梦想课堂。7月23日上午,到新市民之家为市南区的随迁子女们上课,在队员们的带领下,大家通过心理活动滚雪球、心有灵犀和小鸡进化论彼此熟悉,渐渐的融入集体。最后,在队员们的帮助下,孩子们都折出了自己的小纸鹤,并在心愿卡上写下了心中的小梦想。孩子们通过活动,结识了许多好朋友,他们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月29日,筑爱圆梦队又一次来到这里,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以感恩为主题的梦想课堂。课堂上,通过荒岛余生(写下自己最珍爱的五个人,依次选择其中一人下船)和家长孩子角色互换等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活动中,有的孩子为亲人下船急出眼泪,有的因角色互换哑口无言。一个懂事而叛逆的8岁小男孩谭博天,在扮演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的爸爸时,原本思维活跃,谈吐惊人的他,却呆站在那里,毫无办法。谭博天5年前随单亲妈妈从广西桂林来到青岛,妈妈开了一个不大的小卖部,从小就学着怎样养活自己。小小的他曾独自一人在暑假到栈桥卖恐龙蛋,一个暑假就可以赚到上千元。然而,正处于叛逆期的他却曾一声不吭的离家出走。通过此次活动,他第一次对母亲的不易有所体会,明白到母亲对他那份特殊的爱。
队长陈雅婷说,活动进行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的故事对大家而言都是一种震撼,他们的坚强、懂事深深地触动着我们,这也让队员们将公益进行到底的决心越来越坚定。她表示,关爱随迁子女的活动会长期组织,志愿者们会经常来看望孩子们,帮助这些孩子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并希望能通过传授课外知识技能关注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记者 宋学春 刘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