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
希望每天都像创城一样
“创城这些日子,我们小区里的卫生、治安条件比以前更好了,人们也更加自觉了,生活在这样的社区里都感觉舒心。”家住掖县路社区的赵大妈告诉记者,她是一名社区志愿者,经常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活动中来。“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平时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情,这样出来转转不仅可以服务到别人,还可以锻炼身体,算是一举两得。”徐大妈说。希望社区每一天都像创城一样整洁,居民们每天都能以创城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成为社区大妈们共同的心愿。
■说法
社区大妈彰显社会进步
对于活动在社区的一些老年人,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老师吴连海表示,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社区大妈服务社区,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社区大妈”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另外,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角度讲,很多老年人大都不跟子女住在一起,基本上都是各自住,难免会让老年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通过这样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更利于身心健康。
可爱的大妈
退休后志愿服务20年
她,一米五左右的个头,在人群中很少会引起注意,但几乎被所有社区居民称作好人,其貌不扬却受到所有老姐妹们的尊敬。“你们要采访是吗?那你们可得好好采采我们的陈大姐,她做的事我们可做不来。”采访过程中记者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推荐。她叫陈世梅,今年75岁,55岁的时候从青岛自行车零件厂退休后便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中,没领过一分钱的报酬却20年如一日地忙碌着。“这个真的是纯志愿,我们社区根本就没钱给,可陈大姐坚持了20年,真是很不容易。”松江路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日常志愿巡逻活动外,陈大姐还发挥自己的特长,过年过节的时候剪纸做绢画免费送给社区居民,这让居民们很是感动。“就觉着在家也没什么事干,不如和一帮老姐妹们每天在一起说说笑笑。”每说一句话陈大妈总不忘展示自己招牌式的微笑。
八旬翁组老哥们巡逻队
他叫王言良,今年81岁,也是整个延安路街道志愿者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虽说是老爷们儿但已被大妈们当做是队伍中的一分子。采访中面对镜头王言良总是刻意地躲避,也不愿过多地说话,但在所有社区志愿者眼里,这位老人所做的并不比其他人少。为了不输给大妈们,王言良和一帮老伙计组成“老哥们”巡逻队,碰到“老姐妹”搬不动的垃圾、不听劝阻的年轻人,“老哥们”便走到台前排忧解难。在社区,正是大家的互助互爱才让志愿者工作长期坚持了下来。
社区巡逻成为一种习惯
昨天下午,记者在莱芜二路和齐东路路口见到徐大妈时,她正忙着在路边巡逻,今年61岁的她是掖县路社区居委会的老志愿者了,从事社区志愿巡逻服务已经有7年。如今,她已经习惯了社区巡逻的生活,每天早上出去买菜都不忘戴上巡逻袖章。平时,她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区治安、监管社区卫生、帮助路人。“巡逻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吵架的会上去劝解,发现路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时候会碰到行人问路,就跟他们说说具体的路线。”徐大妈告诉记者,她们巡逻的路线主要是从大学路、莱芜二路、掖县路和齐东路。一天巡逻下来,她的小腿肚感觉很累,但能为社区居民做点事,她心里感觉很高兴。
除了社区巡逻,徐大妈还是莱芜二路4、6、8号楼的楼长,负责协助居委会管理居民工作。“三栋楼上差不多有500多口人,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每天的事情也不少。”徐大妈介绍说,她家中有个90岁的婆婆,行动不便,大小便都要在屋里解决,每天巡逻完,她都会小跑着回家给老人打扫房间、做饭。徐大妈说:“累是累点,有时候也会忙得晕头转向,但感觉能为别人做点事情,心里还是很高兴。”她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社区变化挺大的,卫生环保、社区安全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社区转一圈垃圾清光光
50岁的王玉秀算是社区的活跃人物了,只要社区有活动她都会参加。作为掖县路社区的志愿者,她的主要任务是治安、巡逻、监管卫生,只要发现楼道内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她都会随时上报清理,空闲时间她还会主动为孤寡老人送奶。“我们这些人,围着社区转一圈,基本上就把垃圾清理干净了。”王玉秀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王玉秀的家庭其实并不富裕,她的丈夫去年得了直肠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做化疗,家里还有个85岁的老公公需要照料,而她每个月的工资也就800多元。“现在女儿已经参加工作了,负担比以前小多了。”王玉秀告诉记者,日子虽然过得有些紧巴,但每天都能充实地度过,她已经很满足了。现在,她每天大约要巡逻4个小时,巡逻完了就要快点赶回家做饭、照顾丈夫和公公。她表示,家人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她一定会坚持下去,做个活跃在社区第一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