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聋校老师下乡支教 3岁半儿子农村上幼儿园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9-09 05:53:57 字号:TT

青岛聋校老师下乡支教 3岁半儿子农村上幼儿园

青岛聋校老师下乡支教 3岁半儿子农村上幼儿园

青岛聋校老师下乡支教 3岁半儿子农村上幼儿园

青岛聋校老师下乡支教 3岁半儿子农村上幼儿园

    王桂玲老师是青岛聋校的数学教师,不过新学期开始,她上课的教室从市区搬到了胶州市洋河镇河西郭小学,她的学生也不再是聋儿,而是46名一年级小学生:作为全市500名支教老师中的一员,她将在这所村办小学支教一年。

    城里老师农村支教

    胶州市洋河镇河西郭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位于黄岛区与胶州市的交界处,学校面积很大,但可以用于教学的只有一栋四层教学楼。从市区开车过胶州湾隧道,从黄岛区驶上环胶州湾高速,崖逄收费口下高速,然后再行驶10公里左右,在一片玉米地旁,记者看到了河西郭小学。“我们第一次来是市教育局安排车把我们送来的,要不打死都找不到这所学校。”王桂玲说。

    别看河西郭小学硬件条件不是很好,但这所学校有508个学生,招生范围覆盖了周围28个行政村,很多学生都要从几十里地以外赶到这里上学,“现在我们学校有7辆大鼻子校车,可以解决学生上放学问题。”在校长郭胜森看来,学校的硬件条件差只是暂时的,毕竟学校的重建已经酝酿了多年,但学校的师资力量才是他着急的。

    河西郭小学现有教师47人,数量上并不少,但超过50岁的老师有13人,都是当年的民办教师转过来的,现在能在一线教学的不多了,低于30岁的年轻教师只有7人。“这7名教师是最近4年分配过来的。”郭胜森说,新教师的补充缓解了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的问题,而来自城市里的支教老师则可以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现在的孩子们很幸福。”郭胜森说。

    中学教师教小学生

    来河西郭小学支教前,王桂玲是青岛聋校的数学老师,现在她依然教数学,但教的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桂玲说,给聋校的孩子上课要手语、口语配合,现在只需要用口语就可以了,另外她现在教的是一年级小学生,这同样是一个挑战。“我感觉还好,因为给聋儿上课需要极大的耐心,教一年级小学生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王桂玲说。郭胜森告诉记者,一年级的课特别难上,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考虑到王桂玲是城里来的老师,学校就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她。

    今年河西郭小学来了两名支教老师,除了王桂玲外,还有青岛城管学校的丛培丽老师。丛培丽面临的挑战更大,“我不仅要教全校3年级至6年级的计算机课,还要给2年级的学生上传统文化课。”丛培丽在城管学校给中职学生教计算机专业课,因此给小学生上课是小菜一碟,不过传统文化课对她来说一头雾水,“照本宣科地讲,孩子们肯定不爱听。”丛培丽说,传统文化课是地方课程,开学第一周还没有开讲,“周末回市区后,要好好收集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尽量给孩子讲得生动一点。”丛培丽说。

    [现场]

    一节课吵得脑袋疼

    上周五上午,一年级2班的第3节课是王桂玲的数学课。教室比较老旧,黑板是水泥抹成的,黑板上方挂着两个台灯可以在光线暗的时候帮助孩子看清黑板,市区学校必备的电脑、电视、投影仪、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都没有。王桂玲拿着一小段竹棍做成的教鞭,给46个孩子上课。

    王桂玲给孩子讲的是“数学1到5的认识”,课本配套的教具是王桂玲可以用的惟一辅助工具,利用手里的5个红色圆片和4个蓝色方块,她给学生讲明白了几个数字的组成,“5是由1和4,4和1,2和3,3和2组成的。”

    记者曾采访过市区小学一年级新生,经过3年完整的幼儿园教学,市区学生的坐姿、听讲等习惯已经有了雏形,但在河西郭小学记者看到,这里的孩子很自由,上课时有蹲在椅子上的,有站在教室中间的,有上课自顾自讲话的,也有离开座位在教室四处跑的,王桂玲耐心地一遍遍提醒孩子们坐好,一遍遍把离开座位的孩子劝回座位。

    大部分孩子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当王桂玲手中的小竹棍指向黑板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大声地读出黑板上的数字或者文字,不过王桂玲时不时提醒孩子们小点声,一节课结束,在教室里听课的记者耳朵被震得嗡嗡响,“农村孩子的嗓门确实挺大的。”王桂玲说。

    王桂玲说,到了河西郭小学最大的触动就是教学设备的落后,如果有投影仪、显示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话,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会非常生动,“现在市区孩子的课都是用多媒体上的,语文课可以播放动画,英语课可以播影片,数学课可以更直观,甚至孩子可以自己动手操作。”

    [家庭]

    老师带着孩子支教

    一年级上午只有3节课,上完课王桂玲需要开车1.5公里左右到邻村的幼儿园去看儿子。她的儿子今年3岁半正好是上幼儿园年龄,“之前费了好大劲才把他送进了市北区实验幼儿园。”王桂玲的丈夫是一名警察,老人也不方便帮助照顾孩子,去市北实验幼儿园是因为幼儿园离学校很近,自己可以方便接送,到胶州支教,把儿子留在市区上幼儿园显然不太现实。“他爸爸下班没有点,再说把孩子留给他爸我实在是不放心。”

    王桂玲说,胶州市教体局和支教学校的领导也都很照顾她,在学校附近帮她找了一所幼儿园,之前她也担心过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毕竟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是一所村办幼儿园,但硬件不错,今年还分来两名幼师专业的老师,我感觉挺好的。”

    上周五记者到的时候,是王桂玲到河西郭小学支教的第5天,也是她的儿子郝浩然进入山相家幼儿园的第5天。“他中午在幼儿园吃午餐,正常我是不用去幼儿园的。”王桂玲说,但儿子对这个环境显然还没有适应,“这两天每天醒来就哭着要回家,回青岛的家。”王桂玲说,儿子连哭了两天,把她哭得受不了了,周四下午放学后,她开车拉着儿子回到了青岛,住了一宿后又回来了,“早晨6点多从家里出发,8点半上课前赶到了这里。”王桂玲说,尽管离家很近,但也不能常回家,“常回家更不容易适应这里的生活。”

    [生活]

    宿舍没水校外租房

    学校给王桂玲和丛培丽安排的宿舍在校园里,是一个由两间屋子组成的独立小院子。记者看到,宿舍很简陋,每个屋里摆了一张单人床,“其实这个条件还可以,最大的问题是经常停水。”丛培丽说,学校的水龙头在操场上,她刚来时发现学校的微机室特别脏,她就端着盆从四楼到操场上接水,一盆水擦不了几下就黑了,再接水就发现没水了,过一会再跑下来一趟还是没有水,“一个微机室打扫了好几天才擦干净。”丛培丽说。校长郭胜森说,学校用的水是自己打的水井,今年天旱得厉害,井里水位太低了,所以经常抽不上水来。

    宿舍里没水大人可以忍,小孩忍不了,在宿舍里待了不到一天,王桂玲就决定到校外租房子,“我们感觉挺不好意思的,但孩子没有水真不方便。”王桂玲显得很不好意思,“平房里没有取暖设备,到了冬天孩子肯定没法待。”两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套二的楼房,记者看到,租住的房子里同样空空荡荡,只有两张单人床,厨房里的灶具、锅碗瓢盆都是她们从家里搬过去的,厨房里的方便面、大桶水都来自市区。

    “这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天一黑我们就洗洗睡觉,否则只能大眼瞪小眼。”王桂玲说,因为是第一周没有思想准备,“下周要从家里搬点书去,晚上就看书打发时间。”

    新闻链接

    每年500名老师

    下乡支教

    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多年,从2008年开始支教工作成为一项制度,每年固定安排500名城镇教师下乡支教,每名老师支教时间为1年。

    以前是农村的优秀教师向城镇流动,城镇优秀教师向市区学校集中,这种情况导致农村学校留下的都是年龄大的老师,一些年轻的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根本待不住,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老师紧缺。而自从市教育局将“下乡支教”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后,义务教育学校教室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必须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因此一些在现岗位上干得不错的老师,有资格评聘高级职称的都主动要求下乡支教。“我们已经接受过五六名支教老师,水平都很高,都特别优秀。”河西郭小学校长郭胜森说。

    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说,支教工作为农村中小学带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了城乡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今年开始,市区教师不仅到各区市农村学校支教,还有84名教师走出青岛到菏泽支教。(记者 臧旭平)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