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老年外来工专挑脏活累活干 视青岛为第二故乡

来源:青岛早报-- 2013-10-12 07:01:45 字号:TT

    环卫工、早餐摊、建筑工、泥瓦匠……在岛城的大街小巷,许多工作岗位由外来务工人员占据,他们中不乏老年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几乎都是些不起眼、条件艰苦的工种,城市人尤其是年轻人根本不会加以考虑,而他们却几年如一日地珍惜着这些岗位,他们希望凭借着这份工作在这座城市立足,渴望在这座城市为自己的子女多挣一点钱。

    ▉人物:

    于祥、李淑霞夫妇·扫马路

    他俩挤住在仓库里

    中午12点,64岁的于祥提着扫帚和簸箕走进自己家里,这是一间只有10平方米大小的临时房,除了一张尺寸偏小的双人床和半米多宽的过道,房间里只能摆下一张半平方米的小桌子,其余地方都堆满了各种鞋子。“这都是儿子进的货,在青岛做点生意不容易,好不容易租下这个仓库,我们老两口就住在这。”于祥看着满屋子的鞋无奈地说。小饭桌上已经摆上了一锅米饭、两个碗和一碟菜,“中午我就拿酱油炒了个辣椒,省钱还能拌着多吃碗饭。”62岁的李淑霞一边摆筷子,一边自我解嘲地说。

    于祥和李淑霞夫妇都是市北环卫一公司二分公司的环卫工人,老两口6年前把在黑龙江老家的地租给了别人,和三个孩子一起来到青岛。“年纪大了,地种不动了,可不种地就没饭吃,不如跟着孩子到青岛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营生干干。”于祥说,哪知道来到青岛才发现,物价比老家高得多,连年轻人都难以找到舒坦还收入高的工作,租房子的钱都掏不起,老两口只好干起了环卫工。

    “这个活,年轻人看都不看,就是一般上了年纪的城市人也都不愿意干。”于祥说,老两口一干就是6年,每天早晨于祥3点多钟就起床,先跟着垃圾车四处去清理垃圾桶,妻子4点多上街清扫,两个小时后,回家给于祥做早饭,然后老两口再一起上街清扫马路。“这个活不能闲着,得随时在街上转,哪儿脏笤帚就得扫到哪。”中午1个小时吃饭、休息,再出门后就得等到下午5点下班了。老两口住的“仓库”里没有电视,晚上的时间老两口吃过晚饭,或者出门溜溜,或者早点上床休息,等待第二天一早出工,再不成就是躺在床上大眼瞪小眼。

    “我一个月就是1500元,老伴能多点,1900元左右吧。”于祥告诉记者,老两口没有社会保险,一个月挣的钱除了吃、喝和接济子女,几乎剩不下多少,而且还得准备以后养老,其实孩子们也不想他们这么辛苦,但老两口没啥手艺,能有这份工作已经非常满足。李淑霞说,从东北来到青岛,进入市北环卫公司后,身边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外地人,彼此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也产生了感情,时间久了反而不愿换工作了。

    ▉人物:

    宋金地、冯金征夫妇·卖早餐

    两点起床干活供俩闺女上学

    上班族每天早晨赶着去上班,时间紧张只能在小摊上吃个早饭,却不知道青岛的早餐摊,多数都是外地人在打理着,宋金地、冯金征夫妇就是这样,每天忙碌的焦点是城里人的一顿早餐,“赚个辛苦钱,早饭做得干净、好吃就行,花样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多。”宋金地一边揉面一边对记者说,他和妻子已经炸油条十多年了,此前一直在潍坊安丘干,去年才来到青岛,在这里他还改良了炸油条的工艺,彻底摒弃了明矾。

    “两点天还黑着,就得起床做早饭了,熬小米粥、打豆浆,准备早餐的所有事情。”冯金征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干活麻利而且能说会道,摆在嘉善路口的早餐摊成了邻居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地方,也让她的早餐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说起自己做的早餐,冯金征很自豪:“小米粥、豆浆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黄豆也是自己去市场买来的,都是好豆子,自己磨了做成豆浆。”就连早餐摊上的小咸菜,也都是她亲手腌制的,其中有几种味道特别好的,只有熟悉的客人来了才拿出来。

    夫妻俩的早餐摊在嘉善路、瑞昌路一带小有名气,每天来买早饭的市民络绎不绝,因为他们做的饭实在,让大家觉得踏实。宋金地告诉记者,在青岛炸油条,他一点明矾也没用过,“炸油条也得学习进步,我早就用新配方了,不加明矾,而是无矾的鸡蛋油条。”宋金地说,这样的油条不仅干净无害,而且味道更好,之所以选择新配方,他的考虑也很简单,因为这些早餐他和妻子也是要吃的。

    宋金地、冯金征告诉记者,虽然在青岛没有参加社保,但老家农村都有,可孩子都在青岛上学,他们才从潍坊安丘来青岛工作,“大女儿在青岛农大上大学,小女儿在重庆路第三小学,就在马路对面。”早餐摊和小学分别在瑞昌路西侧、东侧,这让他们照顾孩子十分方便,大女儿放假的时候也会来帮忙。虽然已经上年纪了,但夫妻俩仍然很有干劲,“两个闺女都得上学,不多干点怎么供她们,再说一辈子忙活也习惯了,不干活还能干什么?”

    {现象}

    这些活年轻人不愿干

    提起当下的“就业难”,几名更多靠付出体力劳动赚钱的老人有着许多的感慨和自己的看法。身为环卫工人的于祥说,自己感觉造成年轻人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态就是年轻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之一。“别浮躁,别眼光太高,关键是定位,定好自己的位。”于祥自称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的一番话却显得尤为真实——他从事的工作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干、干得了,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自己应该想清楚,自己付出的劳动值什么样的工资。”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张妙丹表示,做月嫂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每天要拿出十几二十个小时放在工作和准备工作上,是许多年轻人所接受不了的,但就是这份付出,让她有了更大的底气要求更高的工资。张妙丹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加入这个行业,其中多数是看中了这份高工资,但能坚持下来或者十分出色的并不多,毕竟年轻人有很多工作之外的事情需要完成,相对责任心更重、精力更需集中的月嫂工作,年轻人反而赛不过中老年人,可见择业还是需要慎重考虑。

    {建议}

    “职业化”吸引年轻人加盟

    很多工作有本事的人不稀罕干,但懒人还干不了,比如早餐摊、环卫工、送水工、建筑工等。记者采访外来务工人员时发现,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中,青岛本地人很少,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而在年龄构成中,40岁以上的打工者占了八成以上,年轻的外来打工者,多选择服务员、保安、送快递等相对性价比更高的职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行业必然会遭遇用工荒的尴尬。

    “企业的用工荒已经呈现,劳动密集型企业早就开始缺工了,环卫、早餐、送水工这样的活,实际上都是年龄稍大的人在干。”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专家介绍说。对于解决办法,专家认为,一些看上去“低端”的行业,应该尽快职业化来吸引年轻人的加盟。所谓职业化,首先要保证一个合理的收入和福利。其次还要有一个上升途径和自我提升机会,如今一些餐饮企业做早餐销售,员工并不仅仅是在做早饭、卖早饭,而是有机会参与管理,并有相应的社保、福利、休假等,优秀的还能从工作一线升职到管理岗位。

    调查

    视青岛为第二故乡

    在宋金地、冯金征的眼中,青岛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虽然在城市中并无尺寸之地,但小小的早餐摊让他们很快融入了这个城市的匆忙生活中。尤其是大女儿在青岛读大学,更让他们对青岛有了特殊感情,“希望女儿毕业后在青岛找份好工作,辛苦点也没什么,毕竟从小也没有娇生惯养。”冯金征说,小女儿以后还得靠大女儿帮着,最近还在帮着补习英语,说起大女儿的英语水平,冯金征脸上洋溢着光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市吸引来很多外来打工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视青岛为第二故乡,有一些已经在青岛安家落户,子女的教育也拜托给了青岛。相比之下,年纪稍大的打工者几乎都在考虑回老家农村养老,只有宋金地、冯金征这样孩子都在青岛的,才有更多实际的想法。

    外来工填补了空缺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老年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由于年龄上缺乏优势、又缺少一技之长,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环境较差或者劳动强度较高、工资待遇又不高的岗位,例如清洁工、饭店洗碗工、搬运工甚至是送水、送煤等工作。“这些活城市人不愿意干,年轻人更看不上。”从事环卫工作的外来工于祥表示,他们的工作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愿意干,所以他们的到来,非但没有与那些原本就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抢工作,反而是填补了原先诸多岗位的空缺。(记者 于顺 陈珂)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