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除夕,崔翠英说是自己六年来过得最开心的一个年。因为除夕她回了家,和老伴一起,在自己的家里过了一个团圆年。这也是她和老伴一整年来的唯一一次见面。
现年64岁的崔翠英“自己的家”在泰安市宁阳县,她现居我市东城国际小区,在这里她已经住了6年,而她的丈夫暂居天津。原因是这对老年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在天津工作,女儿在青岛工作。为了帮儿女带孩子,两个老人便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崔翠英说,自己老家的房子挨着广场,她经常到楼下去练习太极拳,跳交谊舞,甚至还学会了拉丁舞。可是来到青岛看孩子后,她的时间都被照顾孩子、做饭、做家务给替代了。“来青岛六年,自己统共出门两次,一次是去崂山,一次是去五四广场,这算是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下。不过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和别人沟通有困难,我也不愿意出门。”
活动少、语言不通,都让崔翠英觉得很不习惯。跟女儿很少有时间沟通,让她感到更加孤独。“女儿女婿工作都忙,平时很少跟我说话,一回家就盯着电脑和手机,我也不敢去打扰他们。现在,我就希望自己能少给他们添点麻烦,让他们心情能好一点。”
与崔翠英住在同一个小区的62岁的孙玉霞、65岁的连心慧(化名)与崔翠英有着同样的经历。
孙玉霞的老家在诸城市辛兴镇。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定居青岛,小儿子定居湖南株洲。现在,她和老伴,一个向北一个向南,分头为两个孙辈奉献晚年。
2008年孙子出生,孙玉霞便来到了青岛,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早晨6点起床,洗漱后便到离小区不远的菜市场买菜,接着准备早餐。早上7点半前,把孙子送到幼儿园,接着回家便开始刷碗、洗衣服、擦地,准备晚饭,下午4点半,去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而正在湖南株洲帮着小儿子照看孩子的老伴过着与她相似的生活,两个人一年见面的时间不超过10天。
“老两口一起过了几十年,以前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么长时间,想不到老了还要分居两地。”孙玉霞说,儿子儿媳妇对自己都很好,而且也认识了不少像自己这样“漂”在青岛的老人,但总是放心不下老伴,怕他不按时吃药,不注意加衣服。“本来打算孩子上幼儿园了,我和老伴就回老家,可是看到孩子们下班不准点,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这个时候不搭把手可不行。”至于找保姆,孙玉霞则表示保姆太贵,而且也不放心,“孩子的房贷还没有还清,不能再增加生活压力。”
与崔翠英、孙玉霞相比,融入城市生活更加困难的是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65岁的连心慧(化名)。这位地地道道的土家族妇女说:“要不是来看孩子,我这一辈子都不会走出大山。”
“商品多,马路干净,住的房子也漂亮,可就是不习惯。”连心慧说,在家里经常到竹林里砍竹掰笋,干农活干惯了,到这里除了带孩子不会干别的,闷得慌。“我晕车,不敢坐公交车上街。又和邻居不熟悉,不能串门,实在憋得不行了,就在小区里走一下。”在土家族,很多人都有一副好嗓子,连心慧也不例外,可是平时在老家随处随地都可以开口唱山歌的她到了这里反而开不了口了:“儿子告诉我,小区里需要安静,不能打扰邻居生活,否则物业会上门来找。”
当记者告诉连心慧“社区专门组织居民们唱歌跳舞活动”时,连心慧连连摇头,说:“不知道社区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社区有唱歌和跳舞的场地,也没接到通知。”
一些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外地老年人流动性大,不容易统计。目前,居委会都通过张贴海报的形式向社区老年人们宣传社区内的活动,但是前来参加活动的外地老人寥寥无几。
记者在东城国际小区采访的六位外地老人中,除了一位符合户口迁移条件将在青岛定居外,其他的5位都要在孙子孙女上小学后回老家。
“家里有老屋,有田,还有亲戚,总感觉那儿才是家。”孙玉霞说,可是她又很矛盾,“将来我们就是回老家了,会不会又因为孩子不在身边而孤独呢?我和老伴将来老得走不动路了,谁来照顾我们呢?”
而在连心慧老人看来,她从来就不属于这座城市。
“有一次听一个邻居说,他已经够了办乘车老年卡的年龄,可是因为没有青岛户口没办成。反正我也办不成。”在连心慧看来,虽然坐一次车省5毛钱对于城里人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土里刨食的偏远山区老人来说,这也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心里也不好受,感觉“自己在这里,终究是外人。”
老人们的将来,留不留在城市,其实最主要的,还不是他们想不想留下,关键在于跨地区医疗保险问题能不能解决,这是决定他们未来的根本所在。
记者采访的这几位老人都遇到这个问题。他们的医保通常无法正常报销。不少老人生了病就忍着,实在忍不过,才进附近的小诊所看病。还有不少老人会一次性的从老家带来很多常用药,自己根据症状服药。